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1860:圆明园大劫难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器的一面,但他指责英国人总要为自己捞取更多好处。他解释说:“在一个由艺术家和商人组成合伙公司里,艺术家总是上商人的当”。这里所说的艺术家是谁商人是谁,就不用再挑明了吧!

过了不久,他就在日记中谈到,英国人的“嫉妒、居心不良、损人利己等等已初露端倪。这些现象,到战役结束时,使两个司令部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看起来,孟托邦由于得不到自己政府的支持,对这一局面难以忍受。他还说,法国人在中国之役中“扮演的是受骗者的角色。这一角色,在我们把英国做为联军的时候起,就已经是注定了的”。

第十六章 法国人见证的洗劫(33)

埃里松提出这样的问题:

“要么是法国人被英国人欺骗了——我不能用出卖一词,这个词太重了——被他们蒙在鼓里,他们想方设法贬低我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使我们看起来像是他们花钱雇来的雇佣军;他们还利用了中国人的轻信,单独签订秘密条款。要么就是皇帝成心把法国军队交给英国来使唤”。

他说的是哪些“秘密条款”呢?我们前文中已经看到,埃里松非常怀疑葛罗——当然不是说他被额尔金收买——完全被额尔金牵着鼻子走。他还谈到联军之间的“纠葛”,甚至说胜利以后,“如果不是被拦住,法国士兵就会放手让中国人追杀这个英国人”。他还肯定“双重条约”的存在,在他此前一年出版的第一本书《一个传令兵的日记》里就写过这件事。这些“真相的曝光”使他受到《泰晤士报》的猛烈抨击。他的另一本书,1883年出版的《中国战役史——根据司令官秘密通信编写》被法国政府以“国家利益”——不折不扣!——为名收缴并查封。在这本最终落入陆军部之手的书中,收录了一封涉及“双重天津条约”的信,当时是由皮纳伯爵和康普农少校呈给皇帝的。

在他的《一个传令兵的日记》(书中还谈起关于1870年巴黎之围的回忆)里,埃里松伯爵一开头就直言不讳:“坦白地说,我不喜欢英国人。我承认英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拨,敢想敢干,精诚团结。但所有这些优点似乎都被一种无休无止、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破坏殆尽。所有国家都是自私的,好,我同意,常言说,这是国家的责任。自私也许只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形式。但它们要光明正大地自私。光明正大不会破坏任何东西,也不会影响爱国主义”。

讲到事实,他说在洗劫圆明园过程中,一个士兵跑过来将皇上私室内发现的文件交给孟托邦将军。好些文件恰恰是英法联军9月初在天津谈判的条约草案,由于中国方面的代表不具资格而成为一纸空文。作为秘书和翻译,埃里松将这份用英文写的条约文本向孟托邦译出,他们二人都发现,这份条约与法文的条约有出入,不是按文字对译出来的。换言之,英国人“只为自己争取了所有特别优惠的条款,声称我们是他们花钱雇来的雇佣军,并说他们总能把我们安抚妥当”。

在这一“真相”面前,《泰晤士报》要求他拿出证据,并反过来指责他无中生有,诽谤英国。但《泰晤士报》没有刊登他的答复……为了证明他的结论,他出示了证人们(包括上海的大商人史米茨;他的朋友阿尔芒等等)的信件。他说到额尔金的“心术不正”,甚至是“背叛”。额尔金大体上跟中国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要怕法国人。在宗教问题上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了。按照我们提出的条件来解决英中之间的事情,他们会同意的,因为他们是我们花钱雇来的”。

他还补充说,他希望法国不要再“为英国人火中取栗”,应该养成利益均沾的习惯,不能“再像在中国以及其它地方那样,继续心甘情愿地以得到一些残羹冷炙为满足”。在书中稍后的地方,他还说,中国认为可以把法国人当作“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量”来对待。

埃里松从这一事件得出结论说,拿破仑三世的确是将法国军队交给他的联军调遣,他以此还一份感恩的债,并获得了后来英国对他的关照。

他还转述了孟托邦将军从此次远征中得出的结论,即“法国以如此巨大的牺牲”,除保障天主教信仰自由的条款外,“所得的好处是微不足道的”。他还恰如其分地补充道,这一条款并没有得到中国的遵守,甚至在问题最严重的省份都没有张贴示众,也根本没有能阻止传教士再次被屠杀。

几年之后,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认真研究过这个扑朔迷离的事件。他说曾设法得到一本上述禁书(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可以查阅)。在他看来,作者所讲的事件早已尽人皆知,国家实施查禁根本没有道理!实际上,如果事情仅限于揭露英国对九龙的占领,或者是中国人向英国人赔款的数额,那么这个事实早就为人所知,尤其葛罗本人更是一清二楚。所以高第认为这个案子已经得到平反昭雪。

。 想看书来

第十六章 法国人见证的洗劫(34)

闹得沸沸扬扬的“双重条约”事件,应该把它算在埃里松伯爵反英偏执狂的账上呢?还是简单地归结为当事人以扬名天下为目的的“媒体炒作”?还有就是为了推销他的书……。

1875年,亨利·诺利斯(格兰特将军笔记的编者)就英国1860年对中国的远征做了一个出色的总结。他的狂妄傲慢是那个时代英国帝国主义的典型代表:

“我们可以认为,1860年对中国的战争取得了完美的结局,是英国发动的历次‘小型战争’中最成功的一个。战役进展顺利,没有出现任何错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连吃三场败仗,部署了中国主要防御力量的强大的大沽炮台被我攻陷,中国的首都在侵略军大炮的威胁下被迫投降。投入的费用相当巨大,但与以往历次战争不同,投入所取得的回报令人满意。我们为英国商人赢得了在整个帝国境内的行动自由。我们向文明世界保证,外国人从此免受中国强加的压迫和野蛮待遇。我们对中国人的自尊心给予了致命的打击,正如经验向我们表明的那样,中国终于懂得,它是无力与我们欧洲各国抗衡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北京条约》,该条约已显示出,其各项承诺远比此前各条约更具持久性”。

诺利斯接着说:“假如我们没有发动这场战争,那么我们就无法维持在华各商埠的利益。无论是私人产业还是人的生命都不会受到尊重。并且,如果我们和解的姿态和谈判的请求被中国人视为软弱的信号,那么终有一天,我们将被迫离开这个国家。最后,在我们法国盟友的协助下,在借助武力的情况下,我们为文明世界赢得的利益并不少于我们为自己谋得的利益”。应该指出,诺利斯重拾吴士礼(其书出版于1862年)的论据,而且几乎使用了同样的字眼,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利结局洋洋自得。

出于好奇,我们再引用一段美国传教士罗伯特·格罗沃的评论。他的《全球传教使命的进程》于1924年初版,至1960年多次再版。

书中竟然写道: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