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1860:圆明园大劫难 > 第29部分(第1页)

第29部分(第1页)

中国的目击者同样讲述了大火之下的悲惨景象。他们痛心疾首地看着大火不仅吞没了圆明园,还蔓延到海淀镇里的王公官员府邸,直至今天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庙宇和建筑。

恭亲王率领一批中国官员,在北京附近的一处小山丘上目睹了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报告后,他已经得知圆明园遭到了全面破坏。他无法掩饰自己的悲痛和气愤。圆明园的档案记载,所有在场的人都痛哭流涕。人们后来才得知,恭亲王当时已经准备好要逃往鞑靼,最后,身边的人几乎要动用武力才把他强行留在北京。葛罗描绘得更为详尽:当时恭亲王的众多随从车辆已经套上了马匹,只等一声令下便可动身。

第二十章 火烧圆明园(5)

对英军蓄意焚毁圆明园,恭亲王等曾怀着沉痛心情上奏。咸丰皇帝朱批:“览奏竭胜愤怒!”那片奏章这样写道:

“臣等于初四日亥刻,接到英夷照会,声称:被获夷兵,

凌虐过严,欲拆圆明园等处宫殿。当即连夜札调恒祺来寓,

令其前往阻止。乃初五日辰到,该卿来后,正在谆嘱商办

间,即见西北一带,烟焰忽炽。旋即探报:夷人带有马步

数千名,前赴海淀一带,将圆明园三山等处宫殿烧毁。

臣等登高了望,见火光至今未息,痛心惨目,所不忍言!

该夷到后,以大队分札各要隘,探报无从前进,其焚毁

确有几处,容俟查明,再行详细具奏。据恒祺面禀:该

夷云,藉以泄愤,如派兵拦阻,必于城内宫殿拆毁,以

逞其毒等语。臣等办理议抚,致令夷情如此猖獗,祗因

夷兵已阑入城,不得已顾全大局,未敢轻于进剿,目睹

情形,痛哭无以自容!”

1860年11月中旬,一份奏折呈递到热河(承德),咸丰帝由此知悉圆明园在10月7日首次火灾、10月17日至18日各敬事房和西洋楼大火、以及10月24日,即和平条约签字当天,玉玲珑馆大火所造成损失的详情和严重程度。这份奏折还报告了圆明园被人抢劫的情况,但其目的是为了申明,在英国人放火之前,当地的强盗并没有参与抢劫。不过奏折也承认,10月18日过后,附近的强盗和小偷也悄悄潜入园内,凡值点钱的东西都被拿走了。

盛怒的皇帝谕僧格林沁等革职留营,并著查孥兵匪。在“廷寄”的上谕中,明示两点:

“僧格林沁、瑞麟统带重兵,节节退札,已属畏葸无

能。此次夷人直犯圆明园,肆意焚抢,又不能驰往救

护,实属咎无可辞。僧格林沁著革去爵职,仍留钦差

大臣;瑞麟著即革职,均仍留军营,带兵堵剿,保护

京城。傥该夷大队攻扑,务须从后兜击,力赎前愆。

“至该夷狡诈多端,现虽退出园庭,仍盘踞黑寺一

带,抚局是否能成?实难预料,仍须严为防备。再,

海淀一带,土匪四起,清河地方,逃兵匪徒聚集多人,

在彼抢掠,以致文报不通。著该大臣等迅速查孥惩办,

是为至要!”

那么,英军烧掉圆明园是迫不得已吗?

今天看来,判决似乎不言而喻,而且绝无上诉的可能。孟托邦和葛罗是反对烧毁圆明园的,记录在案。但必须看到,10月15日,孟托邦也曾打算,如果双方僵局不能打破,就夺取北京城里的皇宫。这并不比烧毁圆明园好——或者说甚至会更糟糕。葛罗持同样的看法,也建议捣毁紫禁城。

卡罗尔·麻伦发现,总的说来,所有参与这一行动的人,以及所有对此发表看法的人,在一点上是共通的,即一方面为这一行动进行辩护,一方面对必须采取这样的毁灭行动表示遗憾。巴夏礼的传记作者斯坦利·莱恩…波尔这样概括赞同烧毁圆明园一派人的立场:“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是毁灭文化的勾当;从成熟的政治角度看,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大手笔。”在他本人看来,这是罪有应得的惩罚。

英国领事理所当然地支持英国人以及额尔金的立场。但他一开始就像姆吉牧师一样,恶毒地大骂法国人。实际上,他想告诉世人,法国人已经洗劫了圆明园并且捣毁了其中的一部分,园中大部分值钱的东西已经不见了。他还说法国人已经在皇上的寝宫放了火。他辩解说,此次行动中,英国人毁灭文化的行径远远达不到人们所想象的程度……

巴夏礼还提出,从圆明园流出并且后来在英国现身的大量皇家珍宝,其实大部分都是从法国军人手里买来的!他肯定地说,我们的人没有得到抢东西的许可——这与事实大相径庭——,而且,少数军官所得到的那一点点财物,都是分得的共同战利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