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访美散记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堪承受?!如果不是专门的探险家、科考工作者,大体也只能是理性地跑马观花一下,充其量尽量争取多看几处力所能及的景点而已。

化石沙丘区,在入口处不远的地方,穿过一条不长的二旁巨石矗立的公园路就到了。一些象形的奇石,如“三閒话”、“绵羊石”,真是煞有介事,栩栩如生的。“三閒话”,是在巨石上矗立着的一块三人连体的象形人体石块,顶部相应人头位置的三块石头都朝向同一个中心点,像煞是三个人在交头接耳说人闲话。“绵羊石”,我有些不明白其名字的来历?不过,现在巨石顶部匍匐着的象形雄狮,倒真是惟妙惟肖的!难道以前它更形似一头绵羊?日复一日,风雕雨蚀的变化,暗藏着“女大十八变”的玄机,很耐人寻味。正所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之谓矣!至于“飞来石”,一块重达数十吨的石块,矗立在一块顶部收小、“遍体鳞伤”石块剥落的锥形巨石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像煞是一只海豹蹲坐着,头部前伸顶着个锥形物。如许重负,可堪承受;要不人们都是在杞人忧天了!

石窗区,有二条可通向南、北窗拱石的步行道。我们由一条近道上去,走到一半路程的地方,前方山崖绝壁的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很大的窗口石拱;回头则可望见有一个石窗的炮台拱。我们一路爬坡,一路变换方位拍照,两边的二个石拱都只能看到一个窗口。但是导游已告诉过我们,应该有二个窗口。怎么也看不到二个窗口,很是狐疑?有些扫兴而返的味道。由另一条路返回,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只见前方造型特异的炮台拱明显地现出了大小二个窗口来。掉头回望一下,南、北窗拱石二个大窗口历历在目,非常清晰。赶忙再拍几张照片,捕捉这美好、奇异的镜头,也暗自庆幸自己不走老路的侥幸;否则,徒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讥!

艳阳高照,冒着40多度高温的酷暑,穿着件防晒的长袖T桖衫,漫步在这除了沙漠植物外,毫无遮掩的沙丘上,浑身发热,但干燥不出汗,并没有什么特别不适的感觉;否则,在其他地方,怕应早已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了。在如此旷野、荒凉的地方观光,与其说是休闲,不如説是一种类似探险、地质考察的学习,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古老和沧桑。

以此感悟吾生之有限,而天地无穷!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007年9月12日(星期三) txt小说上传分享

颠马山纪念馆

颠马山纪念馆

无独有偶,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馆的“前无古人”,却引来了雷暴云砧山(Thunderhead Mountain)的“后有来者”!1948年,拉什莫尔山总统巨像落成后的第7个年头,另一座更大规模的山体雕像——颠马纪念馆在雷暴云砧山开工了。从此,人们干脆直呼此山为颠马山;山顶上颠马酋长的立体雕像,也就是颠马山纪念馆了。

颠马(Crazy horse)是一个出身黑山的苏(Sioux)族印地安人酋长,印地安人心目中为维护土著居民的生存权力而与美国联邦政府军队英勇战斗的传奇英雄。印地安人首领亨利。立熊()选他为原型的目的,是要向白种人昭示,红色人种的印地安人也不乏伟大的英雄。英武洒脱的颠马酋长,披发、赤膊、跨马驰骋的三维立体雕像的134原型石膏模型;把左手手臂伸得笔直,遥指前方,回答着白人带嘲讽口吻的提问“你们的土地现在何方?”:“我们的土地就是偃卧着我们英雄的死难者战死疆场的安息地!”

颠马山立体雕像之大,堪称是世界之最了!整个雕像,长641英尺(米),高563英尺(米),头部英尺(米),而且是三维立体的,工程巨大无比。光是一个头部就有9层楼高,雕刻整整花了50个年头。在1998年6月3日,距第一次引爆50周年的纪念庆典活动时,颠马酋长头部的面像终于揭幕面世了。今年已是第59个年头了。7月16日当我们造访拉什莫尔山总统巨像,途经此景时,随团导游专门介绍了此景点,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果有兴趣可以带大家顺道去参观一下,但需每人支付20美元的门票费。对此,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导游还介绍说,颠马山纪念馆是一项由民间私人筹办的非赢利性的文化教育、慈善博爱工程,不接受政府的赞助,经济来源主要是募捐款项,因此资金比较短缺、匮乏,某种程度上也延缓了工程的进度。自从颠马酋长头部面像完工面世后,作为一个景观,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观赏价值。更有许多热心人建议不妨开放参观,收取些门票费来筹资,这样既合理也现实,还能促进工程的进展,一举二得,何乐而不为。

参观颠马山纪念馆,因为是临时新增加的项目,因此时间很紧。先参观了一个颠马山山体雕像的简介展馆,看了一部介绍山体雕像工程爆破现场的电视录相片。

以后,走出展馆,是一个供游人们休息、观赏的开阔院子。一边,向着山体雕像的方向,有一排类似围墙、大约半人高的木制护栏;护栏外,隔着草地、与护栏平行的是一排细细长长的柏树林。依着护栏向前方眺望,在青绿色柏树林的地平线上,气象恢宏的颠马酋长披发头像尽现眼前:现在看到的只是远未完工的整个山体雕像的一个侧面,颠马酋长的披发头像还是与后面灰黑色皱裂的原始山体连在一起的,身子、手和坐骑的轮廓还不很清晰,有些模糊。头部以下所有那些尚未完成部分连在一起的长方形山体,伸展在山顶的尽头,遍体被爆破、雕凿过的痕迹历历在目;尤其显眼的是,伸直的左手臂腋下,已经可见一个打穿的大洞。据介绍,细长、伸直的左手臂的雕刻是整个雕像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部分,不允许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否则,就会有功亏一篑之虞。现在,同时正在进行着坐骑马头的雕凿造型。院子的另一边可通向印地安人博物馆等其他展区;院子中间,邻近一展馆的廊下,在与山体雕像平行的方位上陈放着颠马酋长骑马雕像134原型的石膏模型。

透过颠马酋长骑马雕像134原型石膏模型的近景,向颠马山山体雕像的方向眺望过去,蓝天白云的掩映下,青绿色柏树林的背景上,坐落山顶粗犷雄浑的颠马酋长花岗岩头像,由于空间的关系,远近的差异,二个大小相差34倍的立体雕像,视觉上却大小雷同,很相似。事实上,巨无霸的山体雕像一直就在按着缩小的原型雕凿、造型,外观上已大致有些形似;因此,对比之下,更是越看越像,似乎也模拟起原型石膏模型的造型活化起来,有了些生气,栩栩如生。美中不足的是,时间的限制,我们已无暇再环绕颠马山山体雕像,从不同的视角来观赏它,体味它原始粗犷、雄姿英发的风貌了。

叫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工程浩大的颠马山纪念馆,却只是一项民间的私人工程;而且,起初的原始规划就是为时一百年,甚至更长些!在我们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雕刻家科斯扎克。齐奥科斯基(Korczak Ziolkowski),1908年9月6日诞生,是一个出生在波士顿的波兰裔美国人。襁褓中就成了孤儿,在养父家中长大。寄人篱下的日子,童年时代备受虐待,但学会了刻苦工作;体格健壮,还能帮助困苦的养父糊口过日子。16岁时,他靠做零活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或称剑桥)的林奇技术学校(Rindge Technical School)就学。以后,他在简陋的波士顿码头一家修船厂里当制模工学徒。以此,他练就了一身木工手艺,能制作精美的家具。18岁时,他用55块桑塔。多明戈(Santa Domingo)产的红木;手工制作了一座仿古的祖父钟。虽然,从未学习过艺术和雕塑,但通过研究、学习古今有名大师的作品,他也开始制作石膏和泥人像。1932年,他使用一把煤凿子,雕刻了他生平的第一个大理石肖像,赠送给弗里德里希。皮克宁。卡伯特:一位有名、与其友善的波士顿青年法官;以后,还鼓励这天才的学童,将其引进了艺术的世界。

他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在艺术、雕塑、建筑或是工程学方面,从未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以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Hartford),他成功地从事自由职业,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承接来自新英格兰、波士顿和纽约的委托制作雕像。他的Carrara大理石雕像“古罗马神像习作”“PADEREWSKI;Study of an Immortal”,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不久,1939年夏天,他又被格曾。博格勒姆请到拉什莫尔山去协助工作了一段时间。鉴于此,媒体的宣传报道,促使印第安人苏族的首领亨利。立熊,在同年写信给他,要求他考虑雕刻一尊巨像,奉献给美国的印第安人,并且在信中写道“我和我的族人都想要让白人知道,我们红色人种也有伟大的英雄”。

以后,他又回哈特福德工作了二年。1942年他34岁,自愿从军服役参与二战;从奥马哈海滩登陆,在以后的战役中负伤。战末,他曾被邀请去筹办美国在欧洲的二战纪念馆,但他还是决定接受亨利。立熊的邀请,将后半生奉献给颠马山纪念馆。

1947年5月3日,科斯扎克接受印地安人的邀请到了黑山。立熊首领与他商议,选择了出身黑山的苏族传奇英雄颠马酋长为原型。因为1876年,在小巨角(Little Bighorn)惊心动魄的战役中,他彻底击垮了美国联邦军队卡斯特(Custer)将军的进攻。当然,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颠马山雕像的立意,不侧重在形似,甚至也不侧重在个人,而是侧重在表现他所代表、所体现的那种捍卫印地安人传统生活方式的不屈不饶的精神。

为选址,他们跑遍了整个黑山地区所有潜在的合适场所。选址后,1948年6月3日的首次爆破,仅清理出了10吨花岗岩碎片;今后,还将有数百万吨的岩石有待清理,来日方长!1949年,当他全力以赴开始着手在颠马山进行山体雕刻时,他已是40岁出头的人了,而且几乎是身无分文,全部家当只有区区174美元。同时,他拒绝从颠马山纪念馆工程支取工资报酬,为此工程可谓是付出了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82年10月20日,他74岁仙逝人间。在这漫长的33年中,他一直在为解决经济上的窘迫、种族的偏见、身体的损伤和日趋老迈的年纪等等问题而不屈地努力奋斗着。他被埋葬在山体雕像脚下,一处他和他的儿子们一起爆破出的、邻近今后永久的印第安人博物馆坐落地方的岩层里,在墓门上他自己写就的墓志铭,刻在钢板上:科斯扎克

一个用石头说故事的人

愿他的身后事会被淡忘湮没

科斯扎克,一个自由事业的强烈信奉者,他觉得颠马山纪念馆应是一项非赢利的文化教育、慈善博爱规划和工程;由感兴趣的热心公众来操持,与纳税人无涉。因此,他曾二度拒绝了可能提供的上千万美元的联邦基金。

另外,从开始起,他就意识到颠马山工程是远非任何个人终其一生可以成就的事业。因此,他和他的妻子,鲁思,草就了三本书,详细地陈述了以他三十四分之一比例的石膏模型为蓝本,按照现代工程方式进行的山体雕像的整个规划。

有意思的是,当他接受了颠马山山体雕像工程后,他也遂心所愿地结了婚,并且生育了5男5女十个子女。这也是一桩使他深感快慰和骄傲的喜事;以后,颠马山工程成为了他家庭的故事。

他非常关注自己孩子们的教育:由于小孩多,后来,他干脆搬了一个只有一间教室的可移动木屋到颠马山,办起了自己的学校,聘请合格的教师来教育这些不同年级的孩子们;同时,他实质上也是一位当仁不让的称职教师,传授关于颠马山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山体雕刻的特殊技艺。男孩子们成长起来,帮着他料理些山雕上的事情;女孩子们则帮助鲁思照顾不断增容的访客群体和相关事宜。现在,孩子们都已是成年人了,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爱好的职业,离开颠马山;但是,其中有7人至今依然在鲁思的统领下,为颠马山工程效力;甚至孙儿辈也在效力了。科斯扎克和鲁思,不仅给孩子们传授了知识和技艺,同时,也把对颠马山梦想深深的爱种在了孩子们的心坎里。

现在,科斯扎克的下一代正在谱写着不平凡的颠马山故事的新篇章。他临终给鲁思的遗言是:“你必须在颠马山上工作,但不用着急,慢慢地,这样你会做得好些。”颠马山工程的火炬已经传承下去,鲁思和她的孩子们,协同颠马山纪念馆基金董事会全体成员,正指引着颠马山工程进入它的第二个50年规划的进程。

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

简短的美国历史的几点感悟

简短的美国历史的几点感悟

简短、精悍不过两百多年的一部美国历史,很是精彩,发人深省。它是一部不断进步、发展,催人奋进,不由任何个人操纵的民主国家发展的历史。即便如此,它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波浪曲折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个逐步解决的;同时,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还是会不断地涌现出来,考验着历届政府服务民众的应变能力。

首先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国父华盛顿总统,二任后婉谢民众要求其继续执政的强烈请求,从而从根本上奠定了美国总统二任制的法律基础,否定了总统的终身制。

其次是“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著名理论,但是,他也并未能模范地执行、实践自己的理论。在39岁的中年丧妻后,他爱上了自己黑奴的女儿,启发并点燃了她心中人人平等的思想,与之同居并生育了多个子女,但囿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他的政治生涯以及后来的总统的身份,乃至于家庭的阻力,他直至83岁临死前,也一直未能公开与之办理正式的结婚手续。(因为美国的黑奴解放,一直是一个困扰政界的辣手问题。)相反,他的女儿还对其没有身份的继母多方刁难。由此可见,思想上、理论上已经明确解决的问题,要变成生活的现实,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另外,在此还要赘述几句:我上述的这番感触纯由多年前在电视中看到的一部关于杰斐逊总统的电影而发;而有关美国历届总统简介的资料,只提到杰斐逊与亡妻玛莎的爱情笃深,生育了6个子女,其中4人死于襁褓,只留下2个女儿,而且其长女以后还扮演着白宫“第一夫人”的角色。在资料中,似乎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他的这段恋情。44个年头,历史上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不幸的人,尤其是对一个被自己深爱着的人冷落的无助女人,就会是无尽的漫漫长夜了。

美国的黑奴问题,直到南北战争后,在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手上,才得到初步的解决。据说当时林肯总统本人,也不太有把握,因此,甚至想劝说被解放的黑奴返回非洲去……以后,在法律形式上,此事虽已解决,但依然问题层出不穷:3K党、种族歧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更有甚者,他也因此罹难,遇刺身亡。林肯总统只活了56岁,但他虽死犹生,他的影子,还有他的精神,仍然在左右着美国的生活——在白宫里、在美元上、在林肯纪念堂、在拉什莫尔山、在美国人民的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