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居辽同志兴衰记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我从阿果里的言行中体会最深的一点,还是他对中国人民所怀有的那种纯真深挚、始终如一的友情。

人在青少年时代对某国、某人、某事产生的良好印象,往往会影响他一辈子。阿果里青年时代在列宁格勒上大学时,与中国留学生王崇杰结识为友。当时二人友好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是,四十多年来每次与我相会,讲不了三五句话,他准保要询问王崇杰的情况。话语虽然不多,但是,从他那亲切温和的声音里和慈祥含蓄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他待王崇杰就像待自己的亲兄弟似的。我想,他与王崇杰结下的友谊,大概就是他的感情世界里的中国情结之源头吧!

1967年9月至10月,阿果里作为《人民之声报》代表团的成员之一第一次访华。回国后写下了长篇通讯《从松花江到长江》,在《人民之声报》上连载。这是一篇感情真挚动人,充盈着智慧与才气的美文。与他人秉承上级的旨意,高调地颂扬“*”的文章迥然不同,阿果里巧妙地避开了“*”,而对哈尔滨、新安江的工人和沙石峪的农民作了详尽的惟妙惟肖的描述。很显然,阿果里对我国的“*”是持保留态度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直说,只能采取躲着走的做法。今天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当时许多阿尔巴尼亚记者的文章,我们不能不被阿果里的聪明所征服,也不能不被他实事求是、不讲假话的宝贵精神所感动。如今,他人写的那些赞美、歌颂“*”的中国通讯,都已经随风而逝了,唯独阿果里的这篇《从松花江到长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直被人们所珍藏、所喜爱。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中阿两国关系出现了曲折,但阿果里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始终没变。据我所知,他是阿尔巴尼亚高层人物中公正地对阿中关系,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最早予以积极评价的开明人物之一。讲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特别再提一下他于1991年在劳动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上批评党中央落后的对外政策时讲的一段十分真诚而中肯的话:“……我们开始咒骂所有的国家,超级大国和强国,落得在欧美没有任何一个朋友,落得只与毛泽东在一起。1976年我们准备把毛泽东也抛弃掉。中国开始开放和面向欧洲与世界,我们便把她抛弃了。这是党的领导的一种心理,一种受苦受穷的心理,友好的国家不应该面向富裕的欧洲,因为欧洲传染我们得病。我们的领导毁坏了同面向欧洲的友邦的关系。”当时劳动党的领导和许多党员的思想还处在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还很不理解,甚至持有偏见和敌对情绪。阿果里在十分困难的处境下能讲出这样一番话,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从这番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阿果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且也领略了他对中国、中国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实实在在的情谊。阿果里是一个放眼世界、知书达理的时代先行者。近十年来他又以不同的身份访华两次。当然,这期间他也去过欧美一些国家。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与比较,他对今日中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达到了理性的高度,这一点在他为三十七年前的《人民之声报》驻京记者玉麦尔·敏卓吉最近出版的一本对华非常客观、友好的书《中国,世纪的挑战》所写的序言中得到了再好不过的说明:“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有价值,那是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关于现代化中国前进的丰富的信息,而且还等于向公民们、政治家们和国家领导者们发出了关于同这个巨人进行最密切合作的一封信,中国走向进步的步伐使欧洲连同美国一起感到惊奇。B。 克林顿没有白说:‘如果中国的经济按着现在的轨道继续增长,那她将是21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是,我们的领导者不接受这一想法,因为他们比美国的总统们高大,那当然是叉着双腿骑在山上了!”

阿果里,阿尔巴尼亚人民忠诚的儿子,伟大的作家,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为中阿两国人民所做的一切。他的许多精品佳作将来一定会更多、更快、更好地介绍到中国来,中国读者一定会像喜欢《第八个是铜像》、《广阔的地平线》那样喜爱它们、珍藏它们……

郑恩波

2008年11月底于寒舍“山鹰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主要人物表

居辽·卡姆贝里:文化部图书处处长,后任文化艺术处处长,甚是风光。因种种“精彩表演”和“杰出业绩”而衰落下去,被传为笑柄。

阿蒂拉:居辽之妻。

戴木克:居辽领导下的干部,因笔杆子硬且又为人忠厚老实,勤勉肯干,成了专门为领导撰写报告、讲话稿的写手,断送了本来很有希望的文学事业。

泽奈柏:戴木克之妻。

塞姆塞丁:原文化艺术处处长,在干部轮换热潮中被打发到偏远的山乡。

阿拉尼特:居辽的下级,看不惯居辽的种种表现,与领导很对立,后被任命为文化艺术处处长,接替了居辽的工作。

亚当·阿达希:作家、剧作家。

科莱奥巴特拉:亚当·阿达希之妻,人民剧院的演员。热烈地爱上了居辽,但遭到居辽友善的拒绝。

米特洛·卡拉巴达奇:文艺评论家。

扎依姆·阿瓦吉:文艺评论家。

巴基里:居辽领导下的干部。

达奇:居辽领导下的干部。

迪奥金:居辽的长子。

巴尔德:居辽的次子。

马克苏迪:居辽的父亲,从来没有到过发罗拉,但居辽到处宣扬他是发罗拉战争中的英雄。

农业社社长

阿布杜拉赫·米拉玉梅利:乡间僧侣。

居辽同志在盛大会议上大放光彩(1)

1

从前,我写的作品在报纸上发表,我的署名总是被读者所跟踪。可是,现在我写不成了。我感觉写不了啦,有的时候,一种痛苦的忧愁,竟然攫住了我整个的心灵。为什么,难道我不在写吗?我还是从前的那个我,脑袋还是从前那个脑袋,手还是从前那双手。我对我自己感到奇怪。我忘记写作了!莫非这是年龄的过错?为什么年龄有错?我没有老,还没满四十岁。四十岁的人是精力旺盛的人。我的精力到哪儿去了?是谁给吞噬了,嗯?

我待在自家的厨房里,坐在桌子旁边喝着稍微加了糖的咖啡,想着心事。我的面前放着一摞白纸,需要我在上面去涂写。在部里,人家要求我后天交出一份报告,现在需要我从头写起。报告将由谁来作,这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儿:报告需要我来写,它将在一次大型会议上宣读。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