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差不多了。就这一点而言,显然西方是更理性的,我们也该是转变观念的时候了。我们必须用传统文化教育来使得我们的孩子具有中国人所应有的秉性,以此为根,再结合时代精神让孩子接受一些西方先进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中西人性教育思想合璧”,使得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顾炎武提到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概念。朝代的更替,民族的秉性不变这叫“亡国”,可如果民族的秉性变了,传统人文素养丢失了,即使我们再创造多空前的物质财富,我们的民族还能叫中华民族吗?这就叫“亡天下”。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发达,更当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复兴!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是该引起警觉的时候了,是该转变教育观念的时候了!

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反思就发现,大凡在学校里面表现比较优秀的孩子其实都是父母对人性教育抓得比较到位的孩子,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素养培养到位,形成中国人所应有的秉性的孩子更显优秀。而问题孩子往往都是缺乏人性教育所造成的,或者是缺乏传统人文素养的教育,而一味用西方思想教育而造成。当然,教育比较得法的家长也未必就知道自己抓的教育就是人性教育,也并不具有全面的教育思想,只是在无形中对孩子进行了一些人性教育。为使广大家长有体系的对孩子加强人性教育,故笔者对那些比较优秀的孩子的家长他们教育孩子的秘密做了一个系统化的总结而成此书,以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之用。吾虽不才,也算是做了一件有功德之事,愿各位家长能够从中受到启发,也不枉费一番功夫!如有不当之处,也敬请批评、交流、指正。

一、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是人性教育的核心,如果缺乏孝道的培养,是不可能形成其它做人的基本道理的。正如清代王永彬 在《围炉夜话》中所言:“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一切善端的根源,一个时时心存仁孝的人,凡是天底下人所不应该有的行为,都不会忍心去做。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的核心。之所以,放在核心地位来加以论述,正因为儒家看到了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是人伦关系中最自然、最根本的关系。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但人伦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没有人伦就没有人类。因此,行孝只能从人伦做起。而人伦的核心是血缘,在血缘关系中又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为亲近,没有谁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没有父母就不会有孩子,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谁都否定不了。而对于任何人来说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都是最多的,因此,尽孝对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只能从父母开始,否则就有悖于人伦道德和一般的社会规则。而孝道又必然与感恩相结合,对父母尽孝本身也就是感恩的表现。正如《诗经》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是天罔极。”父亲生我,母亲哺育我,父母生我、养我、照顾我、保护我、培养我。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广大无边。一个连为自己付出得最多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不懂得感恩的人怎么可能会对其他人、对社会懂得心存爱心,施以善行?又怎么可能形成其它做人的基本道理?反之,如果孩子真正懂得了对父母奉行孝道,由此推而广之,就会对其他亲人、对老师付出爱心,对一切素不相识的人施以善行,对班级、学校、家庭做出贡献,最后升华为对社会、祖国、民族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自觉去学习和践行其它做人的基本道理。

然而,现阶段的孩子却是最缺乏孝道的,认为父母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去考虑我能为父母做点什么。而这样的孩子在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同样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从不会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别人给与的都是应该的,自己给他人给集体创造了点什么,从来不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可父母是否考虑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生活事件:

事例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辈分最小的是核心人物。现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一家人全都围绕着孩子转。吃饭的时候,父母忙着给这个孩子拈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忙着给这个孩子拈菜。

事例二: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会当着自己的孩子讲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坏话,甚至因婆媳关系不和而教孩子不要去理自己的爷爷奶奶。

事例三: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在教训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赶紧袒护。孩子做的都是对的,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干嘛要这样为难他。

事例四: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有保姆的保姆做,没保姆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

事例五:有的父母在单位里面是领导,其下属也包括了一些长辈在里面。父母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在自己孩子面前对这些长辈呼来喝去,甚至随意责备、辱骂。

这几个典型事件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可又有多少父母注意到了其中的危害呢?

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子孙女又比孩子的父母要更宠孩子,这样一来,小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跟传统社会一对比,还真是乾坤颠倒了。这一颠倒所带来的便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我能为父母、我该为父母做点什么,推而广之,更不会去考虑为其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现在很多时候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以后,便是现如今的啃老一族。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甚至连尊重都没有。你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学会孝敬你呢?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袒护,又使得孩子更加放纵,没大没小。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孩子缺乏体验又如何能够体会父母的含辛茹苦?孝道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自己的家人,也包括对其他长辈,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懂得尊重其他长辈,孩子又怎么会去尊重其他长辈?而仅限于尊重自己父母的孩子,其最终结局还是难逃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厄运,这与儒家推己及人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这也不是真正的孝道教育。

通过对这些教育误区的反思,我们还会抱怨孩子为什么缺乏孝道精神吗?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自己造成的阿!

正如《大学》所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很多事情,只要顺序对了,也就不会出问题了。吃饭的时候,父母先给自己的父母拈菜,孩子看到后就会学着去给爷爷奶奶拈菜,当他明白了父母为什么要给爷爷奶奶拈菜以后,也自然会自觉的给父母拈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孝道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培养了。

我们都渴望孩子对我们态度好一些,可是我们对父母的态度,我们又反思过吗?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对于孝道而言,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不算难,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亦即给父母一个好的态度。我们作为家长在面对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我们做到了给父母好脸色了吗?很多时候,父母在给我们提意见之时,我们总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出现了事例二里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讲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坏话的情况。你对自己的父母都这个态度,孩子对你会是怎样的态度?所以,培养孝孩子的孝道精神得从我们家长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做起。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态度做到了,孩子自然会做到。

作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必须明确溺爱并非真正的爱,在孩子面前,你是长辈就是长辈,岂容晚辈在你面前没大没小。正因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才要教育他,让其懂得长幼有序,如果真等他长大了才教育,已为时晚矣。

适当的家务锻炼会让孩子从中体会父母的辛劳。从小到大,父母为孩子不知洗了多少次衣服、做了多少顿饭,然而,孩子并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我们何不让孩子也来体验一下呢?只有当他们为父母也洗几次衣服、做几顿饭时也许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含辛茹苦。

借用国学经典从小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现阶段一些读经班的兴起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情。但遗憾的是有的家长没有看到其价值,认为是做无用功,所以,不屑一顾。事实上,孩子在启蒙教育阶段参与读经,对孩子的成长其作用是决不可低估的。像《弟子规》、《三字经》这些读物其内容本身就是一些教会孩子为人处事的规矩,孩子要遵守这些规矩,前提条件就是知道规矩。而读经就是要让孩子在意识里有这些规矩,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也许这些规矩他们是不理解,但只要脑子里面有这些规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书中所提规矩的类似情景,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该怎么做,时间长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达到了,如果家长能够再结合具体情景对经文加以讲解,其教育效果更为明显。所以,对于读经一事,家长目光应该放长远一些,不要因为孩子还小不能理解就认为是在做无用功,其实,其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巨大,我们决不可小视。

其实,孝道教育是可以在父母与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渗透的。儒家的孝道精神所倡导的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固然需要情感才能唤醒,父母要用自己的情感来感动孩子,但感动也并非盲目,父母一定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明白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长辈就是长辈,晚辈就是晚辈,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是要有孩子该有的样子,晚辈在长辈面前就是要有晚辈该有的样子。这其实也就是要重视儒家讲的正名的一个方面。在父母与孩子这对关系中,孩子就是要懂得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在父母面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由此推而广之,也才能真正做到“长幼有序”,尊重长辈、明白规矩,达到孝道教育之目的。

二、情感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人有情感,会感动。会感动是人性的一部分,乏感动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然而,现实告诉我们的却往往是现在的孩子对家长、对老师、甚至对社会都一副漠然状,几乎没什么打动得了他们,怎一个冷字了得。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又怎能真正达到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当我们为此感慨的同时,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说孩子冷漠,作为家长,我们能逃脱责任吗?作为时代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愈来愈严重,功利化的趋向愈来愈突出。人就像一部机器一样,整天都在不断的运转,理性化思维逐渐挤压了人们的感性思维,更是来不及停下来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动,当感动被渐渐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整个社会也就形成了一种冷漠的状态。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们其实也并不比孩子好多少,我们不也是功利化倾向突出吗?孩子在受到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渲染的同时,更受到家长功利化倾向的渲染。家长的功利化思想,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孩子,活着就得成功;其二,为了成功就要打败对手,另外,还潜藏着一个逻辑:那不成功怎么办?不成功就是白活,就是一无是处。另外,“读书就是要考上××学校”的意识,家长比学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考试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他们也非常清楚,望子成龙心切使得家长一天跟孩子谈得更多的还是学习,而选什么时机谈,孩子愿不愿听则很少关注,而一谈还是“你一定要考上××学校”。这样,就又变成了功利化教育,与此同时,忽略了情感教育,而这一点,作为家长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因为,大家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就是他们,他们一直在关爱孩子,怎么能说忽略了情感教育。然而,家长却没注意到孩子是否因他们的付出而感动,这样,在他们的功利化教育的驱使下,往往教育适得其反,孩子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多,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冷漠。造成孩子冷漠的根源正在于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忽略了情感教育所致。

我们无可否认,家长是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也投入了很多情感,但这种投入却是单向的,更为重要的是你是带有功利化倾向的,这样一来,感动的是你家长自己,并非孩子。任何情感一旦带上功利化色彩,其分量将大打折扣,不可能令对方感动。就连我们家长自己谈恋爱时都讨厌带功利化的爱,孩子又怎么可能接受你这种功利化的爱呢?事实上,我们是在功利化的驱使下使得我们付出得多,但抓住的时机很少。感动是需要抓住场景、充分利用场景的。面对以下场景,作为父母你是如何做的呢?

1、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件他很感兴趣的事情以后,你是表扬他呢还是认为无所谓,还是认为与学习无关,完全是浪费时间,批评他一通?

2、当孩子让你带他一起去郊游的时候,你是否因为自己工作忙而一拖再拖,或是害怕影响孩子学习而告诉孩子应该把这些时间拿来做功课?

3、当孩子考试考差了以后,你是否一味的抱怨孩子,或者表面上说没事,下次再努力,其实脸色却很不自然?

4、当孩子放学后,高高兴兴的冲进家门,给你讲学校里面发生的趣事的时候,你会不会跟孩子说我现在正忙着?

5、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仅仅花很多钱给孩子买贵重礼物呢还是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礼物并且不忘给孩子写一封饱含深情与期待的一封信?

6、当孩子上床睡觉的时候,你是否会过去给孩子道一声晚安或给孩子一个笑容?

7、当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外地忙着挣钱吗?

相信各位父母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从这些答案中大家也自然而然会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冷漠了。俗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之所以冷,是因为缺乏情感热度的支撑,缺乏情感热度的支撑就感受不到温暖。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是孤独的、是恐惧的,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考试分数、不是礼物、不是父母为支撑这个家的到处奔波,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所关注的,都未必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的支撑。我们经常讲孩子不理解父母,可父母又真正理解孩子吗?我们经常讲“孩子,我是为了你好”、“孩子、我也是为了这个家”,静下心来一想,我们的爱真那么纯洁吗?真是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吗,还是为了名利?即使真是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你又真能让孩子感受到吗?很多时候,是我们在功利化思想的引导下自己放弃了感动孩子的瞬间。真正的爱是纯洁的,纯洁的爱是有耐心的,有耐心的爱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