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合理的,就当支持,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去看待老师的不同观点甚至是老师的错误观点,本着尊重老师的态度去与老师沟通。另外,家长还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孩子的错误中培养孩子“屡败屡战”、愈战愈勇的精神。有句名言说得好,“畏惧错误就是毁灭真理。”。孩子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从错误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加以指责。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误或是一错再错这是在所难免的,尽管错了,但孩子还是不断的在尝试、在探索,这是孩子天生的求知欲决定的,也是孩子难能可贵的地方。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孩子的错误加以指责,就会使得孩子慢慢变得胆怯,由于害怕错误而害怕去尝试。不敢尝试还哪来的灵性和悟性?这样一来,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被家长给扼杀了。与此同时,家长还要营造责任明确的家庭氛围。该谁做的事就是谁做,决不可包办代替,还要给孩子树立榜样,该我家长做的事我一点也不含糊。家长一定要舍得放手,很多时候,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家长往往担心孩子这样、担心孩子那样,会不会受伤啊?会不会累着啊?这些问题不是不该考虑,但要看是什么事情,在这方面,家长的担心往往太过了,这也是现阶段的孩子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的原因之一。家长包办代替的太多,管束的太多(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拿着管),使得孩子没有尝试的机会,失去了很多切身体会的机会。这样,孩子又怎么会从做事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又怎么能形成悟性和灵性?所以,家长一定要意识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方面,懂得放手才是真正的爱。让孩子通过对家庭里所定位的每个人的不同责任要求来让孩子去做事,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来感受和体会,家长再加以引导,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培养孩子悟性和灵性不可或缺的过程。

总之,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悟性和灵性,这样,才能使得孩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子”或“书呆子”,这才是“智道教育”之真谛所在。 。。

十二、尊严教育

何为尊严?尊严即对一个人人格的重视和肯定。何为人格?格即格子、框框,人格就是做人的框框和规范。在框框内行事就是人,行为超越框框就非人。所以,尊严就涉及到一个把自己当不当人看的问题。有尊严的人必是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把自己当人看。不把自己当人看的人,无所谓人格,要么不把自己当一回事,贬低自己,要么超越人格的框框,显示出*的一面。而如果一个人的尊严很强,上升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甚至是“士可杀不可辱”的层次,势必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是不会受到威逼利诱的干扰的,那便不是一般的人,是“超人”。缺乏尊严所带来的后果有两种:其一,唯唯诺诺,毫无骨气,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奴性十足;其二,自己没尊严意识,当然也不会去尊重、维护他人之尊严,所以,往往表现为对他人尊严的践踏,*十足。

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乏尊严的思想。早在《周易》中就有“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不事王侯,志可则也”的说法。“不事王侯”即是不屈服于王侯,亦即保持人格的独立。孔子亦讲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肯定了人人都有不可夺的意志。他又赞扬伯夷叔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所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是保持人格的尊严,不屈服外在的势力。孟子更进一步指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宝贵的,但是有比生命更宝贵的。死亡是可厌的,但是有比死亡更可厌的,这比生命更宝贵的即是人格的尊严;比死亡更可厌恶的即是人格的屈辱。其关于大丈夫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已成为人们对尊严定位的普遍坐标。《礼记》提出的“士可杀不可辱”的观点更是成为对尊严定位的最高参照。

但就整体来看,中华民族往往只有在民族危难关头才能表现出强烈的尊严意识,无数英烈为了民族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而在民众内部,作为个人在人与人之间是很缺尊严意识的。换言之,民族尊严很强,但缺个人尊严。可以讲,儒家的道德体系之所以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反而形成道家所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尴尬局面,与此不无关系。“岳不群”式的道貌岸然的家伙的产生,就是个人尊严缺失的结果。在中国,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民众一直有怕官的传统。这一思想延伸到生活中便形成了奴性极重的习惯。在上司面前明哲保身,唯唯诺诺,毫无骨气,不敢讲真话,而不敢讲真话之人必定不敢做真事,时间长了,心理扭曲之人也大有人在,于是便出现了“媳妇熬成婆”和“窝里斗”的怪现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长时间被压抑的奴性总要释放,不能对上司释放,就对平级、对下属释放;平时又无法释放,那就等待机会,在这方面,中国人的耐力可谓非同寻常,通过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一步一步往上爬,待自己成为上司以后,便又对其他人耀武扬威,践踏他人尊严。我读中国历史发现大部分丑陋事情的出现必与此有关,实在令人费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是中国人、都是乡里乡亲、都是同事,为什么一定要践踏自己、践踏别人的尊严呢?难道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别人的尊严大家就无法生存?的确,在一个人与人之间缺乏尊严意识的国度,挺着尊严做人成本太高,“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是人所共知的。然而,这也是阻碍我们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我们的民族是很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但在“窝里斗”、在“阿谀奉承”中消耗了大量精力。唯有重塑个人尊严,方能使我们民族迈向更大的辉煌。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已具备了重塑个人尊严之条件。西方*、平等、自由观念的注入,全人类对“人本思想”的重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必将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尊严的重视,这一切都给我们重塑个人尊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既然缺个人尊严,已成传统,大环境已形成,要改此局面就必须从下一代尊严意识的培养开始,从小给孩子注入尊严意识。当尊严意识成为新一代人的共识的时候,才不会使得个人的发展面临挺着尊严做人就机会成本过高或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也才不会在“窝里斗”和“阿谀奉承”中去消耗自己的精力。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尊严意识的培养已不是简单的考虑孩子未来发展的问题,而应该上升到国民素质提升的高度。相信各位家长也已受够了单位里面“窝里斗”的苦、也尝够了“阿谀奉承”的自我压抑的滋味,我坚信没有哪一位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还生存在个人尊严缺乏的困苦之中,那就让所有家长共同来重塑我们的孩子的个人尊严吧!即使从孩子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世界的趋势既是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尊严的重视,那等孩子长大以后,懂得维护个人尊严肯定会使孩子在社会上降低机会成本,不会再出现传统社会的挺着尊严做人机会成本过高的尴尬局面,这是完全有利于孩子发展的。

我们不能再让孩子像我们一样活得没有尊严,从小就要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意识:你成为万物之灵——人有多不容易,既然成了人,那就要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人看,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把自己当人看,也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只有让孩子懂得了尊严的重要,孩子才会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才能更好的形成其它人性。与此同时,还要教会孩子维护别人的尊严,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任何时候不能去伤害别人的尊严,因为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尊严,践踏他人尊严的人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自己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已经代替了人性,使自己朝动物化方向发展了,在践踏他人尊严的同时本身也是在践踏自己的尊严。践踏别人的尊严结果就是践踏自己的尊严。另外,既然是针对孩子的尊严教育,那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讽刺、挖苦、谩骂等方式,其结果怎样呢?家长应该都深有感触,往往对孩子火发得越大,收到的教育效果越差。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对被教育者毫无尊重,侵犯到了被教育者的尊严,都不可能起到好的效果。事实上,家长只要换位思考一下也不难认识到自身教育方式的问题所在。你作为家长,别人在教育你的时候也讽刺你、挖苦你、伤害你做人的尊严,你能听得进去吗?不懂得尊重孩子,维护孩子尊严的家庭教育只会带来两种后果:第一种结果是孩子被压制为一个毫无尊严感的人。这部分孩子在家长长时间的责骂和打击下慢慢的就会变得很“皮”,他们会想“反正父母都不把我当人看了,我又何必在乎自己呢?”于是,更加以消极颓废的方式来面对一切,越来越不把自己当一回事。很多孩子之所以走向吸毒、自残甚至是自杀就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不懂得维护孩子尊严有密切关系。第二种结果是孩子在被压制后变成一个心理扭曲很凶狠的人。长时间的尊严压抑会使得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尊严,也没人维护过我的尊严。这种孩子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状态,一旦与谁发生冲突便往往以极端方式进行报复,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很多孩子最终走向暴力犯罪就与生活中尊严被压抑而导致心理扭曲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云南大学马家爵杀人的案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看来,马家爵之所以最终变成一个如此残忍的杀人犯,根源就在于其尊严长期被压抑所致,只是,他的压抑是他自己造成的,而非父母所致而已。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本着尊重孩子这一点,切不可去伤害孩子的尊严。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孩子把握好分寸,认识到尊严与过于敏感完全是两回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根据不同情境进行调控,否则,孩子尊严感太过,也会形成作茧自缚,什么都斤斤计较,到了连个玩笑都开不起的时候尊严教育也就变质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三、志向教育

儒家历来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了达到人生目的,完善人生理想,就必须确立志向,积极进取,发愤努力,孜孜以求,自强不息,奋斗终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孔子看来志气对于一个人比统帅对于三军的作用还要大。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也讲道:“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意思是说;志气对一个统帅来说;就如一个人的性命;树木的根;水的源泉。孔子的接班人曾参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何为“弘毅”之志,即对民族、对国家做出贡献的鸿鹄之志。他们希望人们应该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志向有高有低,对民族、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弘毅”之志就是立意很高的志向。自古以来,正是这种志向引导、鼓舞着多少人从一个帽不起眼的小人物,一步步成为大人物。然而,现如今看来,还有多少孩子有这种志向?岂是弘毅之志没有了,就连最起码的志向也鲜见了。最令人悲愤的莫过于谈“弘毅”之志居然变成了笑谈,甚至人们都不敢谈,谁只要谈到志向是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时候,马上就会有旁边的人站出来或是取笑、或是挖苦,“都啥年代了,别装了!”在人们的眼里面,仅有的志向已经变成了钞票志向,小小的孩子谈到志向就是“未来要赚大钱!”诚然,赚钱没错,但问题是这种志向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利吗?此志向顶多是燕雀之志罢了!当然,比起毫无志向的人来说,有这种燕雀之志也算得上是有点志向。我们的社会已然成了一个“钞票志向”社会。而对于不缺钞票的家庭而言,孩子更是志向已然不复存在。

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引导作用。人无志无以立,甚至在嵇康看来:“人无志,非人也。”而如果志向有问题,同样,会造就非人的人。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必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之人;一个志向偏离人道的人必定是走向*、危害社会之人;一个以钞票为志向的人亦是很容易受诱惑而误入歧途之人。只有胸怀大志之人,才是真正懂得自强不息、不受外界诱惑而奋发图强之人。

为什么有的孩子整天过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浑浑噩噩的日子,随父母怎么说都无动于衷,典型的“只要我过得比你好,什么事都难不倒”,整天一副一切都无所谓的状态,随旁边的人怎么替他着急,都无动于衷;为什么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经不住各种诱惑,渐渐偏离人生正轨?不知做父母的是否想到过孩子志向教育的缺失或是志向的扭曲。

很多家长都在抱怨为什么孩子有这样好的条件,我们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孩子反倒成了这么一个样子,孩子怎么就不懂得珍惜呢?可家长有没有想过除了在给孩子创造条件以外,你又对孩子做了些什么呢?父母总觉得自己那一辈太苦了,一定要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这也是许多父母为事业打拼的时候立下的誓言。于是,等自己条件好了以后,就尽情的给孩子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更有甚者,把给钱作为对孩子的奖励方式,然后才抱怨孩子怎么就不如我们当年呢?问题就在这了!事实证明,艰苦的条件更能刺激一个人的志向意识,因为生存环境会使你有忧患意识,甚至无人教你,你就会自己确定改变自己命运的志向。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山沟沟里总飞得出金凤凰”来这一现象。贫穷的家境会自然而然刺激其忧患意识,因为,你没得选择,没有后路,必须发愤图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另外,山沟沟里淳朴的民风会让孩子从小注入善根,不容易受到物欲横流的时代气息的污染。所以,其志向不论大小大都不会存在偏离正轨的现象。而我们的孩子恰恰是好的条件使得他们退路太多了,生活中接触的诱惑也太多了,铜臭味十足的城市的影响太大了,从而,使得他们要么没志向,要么志向偏离正轨。条件的改变本身没问题,按理,孩子可以借助这么好的条件去实现更高的人生志向,可父母处了给他们创造条件以外,却忘了从小对孩子的志向教育,或是父母由于自己生活条件变了,自己也变了,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生活朴素为生活奔波的善良纯朴的小青年了,对于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灌输了金钱至上的观念。

作为家长,我们总有一种认识,孩子还小,谈志向那是空谈,“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差不多大了再说。可结局却往往是等孩子差不多大了的时候,说了也白说。如果把“暴发户”的思想从小灌输给孩子,孩子又怎么能有大的志向?孩子的志向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抓,而且一定要立“弘毅”之志。特别值?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