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游方记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长城给予国人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普遍的认同感,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所以,当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旅行回来后说,“我没有看到长城”,不仅惹来争议,更让好些国人感到窝心。不知道杨利伟上太空之前,有没有人交代给他从太空看长城的任务。不过,但凡是中国人遨游太空,即使没有这个任务,差不多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要印证一下。毕竟很早就听外国航天员说,从太空看地球,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就是中国的长城。长期以来,我们把这当做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自豪,包括用来教育下一代。还好,新加坡的一家报纸3月14日报道,美国资深宇航员吉恩·塞尔南坚持说,在外层空间能够用肉眼看见中国的长城!要从教科书上删去这一说法的,要三思而后行了!纯科学验证不易塞尔南负责过“阿波罗十七号”登月计划,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个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他对新加坡的《星期日海峡时报》说,他从地球轨道上看见了长城,尽管他在月球上时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报道还说,塞尔南最近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航空展览会上说:“在高度为16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中国的长城的确是肉眼看得见的。”这下争议更是沸沸扬扬了。看来,要平息这场争论,光是站在地球上显然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要么委托下一次上太空的老外帮我们印证一下,要么等“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时候,把这当做一个任务交给航天员。48 不过,即使如此,这事儿还是比较玄。除了委托老外或作为任务交给咱们自己的航天员完成,不一定有可行性之外,从太空看长城这个命题本身,还有许多不确定性。试想想:即使是航天员可以专门来做这件事,那么,从太空的哪个位置看长城,才算太空?地球有自转和公转,有白天和黑夜,宇宙飞船背对着地球上长城所在方位的时候,以及即使是对着地球上长城这一面,但地球上是黑夜的时候,光用肉眼恐怕看不到;另外,在太空用太空望逶迤的慕田峪长城 2009年7月28日摄远镜看算不算?何况航天员在太空来去匆匆,没有看到长城并不等于不能看到;用纯科学的方法作理论上的验证似乎也不那么容易。要有一个科学的又能让人们方 能普遍接受的结论,殊不容易。“伟大”意义值得商榷长城,是中国一个跨20多个世纪的大工程。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延续不断修筑了两千多年,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10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早在几百年前就与古罗马斗兽场、比塞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由长城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完全可以理解。不过同时,我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工程,其本身的意义,仅用“伟大”来概括不一定完整,有些方面甚至还值得商榷。比如,作为一项浩大工程,充满血泪。修筑长城的工程巨大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亿立方米。用来铺筑宽1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余。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更是惊人。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城除动用30至50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150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180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工程的残酷性可以想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多大的灾难,更是难以统计。历朝历代,哭长城的,绝不止一个秦代的孟姜女!统治者修长城的目的,现在也不宜过分宣扬,弄不好有伤民族感情。修筑长城,秦汉为拒匈奴,南北朝要防突厥、契丹,隋防突厥,辽、金50 慕田峪长城城墙上 2009年7月28日摄防女真、蒙古……一直到明拒清人,不过是在华夏民族大家庭内,中原民族抵御北方民族的一个手段罢了。在中华民族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长城承载着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长城工程固然浩大,实际效用并不大。虽然既有通风报信的烽火台,又有用作攻防的城垛和瓮城之类,但建成后,长城的军事功能在战役中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对统治者来说,心理上的一种安慰比军事实用价值要大得多;事实也证明,修建了长城,并不就能高枕无忧了。清朝以来,长城基本上被废弃,渐成一条不连贯的残垣断壁,迄今如是。同是中国古代浩大又伟大的工程,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甫一建成,即惠及百姓,至今仍然发挥着实际的效用。从这个角度看,长城显然没有可比性。只能说明过去此外,还有人对修长城的战略理念也不赞成,把长城看做是束缚古代中国发展的桎梏。比如,有人认为,“长城的实质是卫国,修长城是消极的防御而非积极的进攻。这种消极防御的思想客观上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外面的不要进来,二是里面的不要出去”。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中国修长城,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防卫而不主动进攻的思想,使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失去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在陆地上中国失去了向北方扩展的机会。第二次,在海上中国失去了成为世界航海大国的机遇。”凡此种种,莫衷一是。当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责备古人。不管怎么说,长城成为现代中国的骄傲和象征,举世公认。作为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它也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只能说明过去,表明“我的祖先比你强”。这种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能起什么作用了。长城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在国人心目中的伟大和崇高与否,和能否从太空看到,没有必然的关系。过多地纠缠于这种无谓的论争,怕是会贻笑大方的。与其如此,倒不如老老实实做好长城的旅游开发,造福于民,使之可以泽被后世,乃至万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周庄减商味

1984年,上海画家陈逸飞描绘“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在美国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同年11月,“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这幅画高价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1985年,这幅画又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故乡的回忆》演绎了太多的故事。受益者,除了画家本人,另一个就是油画的题材所在地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的一个具有900余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知道周庄,是很早的事了。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每天都上演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的景致,从80年代末起,就一直为我所神往,只是一直无缘得去。有好几次已经到了苏州,又因各种原因,终与周庄擦肩而过。商店摊点密布第一次去周庄,是在2001年的4月,天还乍暖还寒。一行人兴冲冲沿南北市河东岸,经双桥、张厅、富安桥、沈厅,然后坐“摇快船”到全功桥,之后又在西岸河边的酒家喝“白酒”,吃“虾糟”。真正留下印象的是,沿南北市河以及银子两边,全是密布的商店和摊点,把一个原本灰色偏暗的江南水镇,弄足了现代商业气息,俗气得很。后来一次是陪我北京的老师朱维民先生游览。他是油画家,兴趣完全在那些破落但原汁原味的古宅院里,对那些早已装饰一新的“沈厅”、“张52 周庄的河道及街景 图片由周显波提供厅”之类,反倒只是匆匆走过,不屑一顾,更别说满街的商铺了。前不久又去了一次,也是陪友人。一到镇门口,就碰到了穿制服的管理人员,要求买门票,每位60元。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事。问当地人,到底进村的门票有没有规定,都说不清楚,有的说要收,有的又说不收。有意思的是,凭记者证倒可以免票。沈厅与万山蹄朋友中有人点名要吃万山蹄,不仅现吃,还要打包带回去几只。周庄镇上售卖万山蹄的店铺随处可见,以至于街头都能闻着万山蹄的肉香。万山蹄据说是江南巨富沈万山家招待贵宾的必备菜,以肥瘦适中的猪后腿为原料,加入调好的配料,加水放入大沙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焖而成,肉质酥烂,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甜咸相宜。大名鼎鼎的沈万山,是元末明初人。他“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山父子之功”。任职苏南某民营企业企划部的友人在酒桌上向媒体介绍周庄的时候,提到沈万山,说他是江南巨富。席间一位颇有经营头脑的媒体朋友马上接话:“能不能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给他宣传一下,搞它一个整版!”全场爆笑。沈万山当时富甲一方,有据可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修城,其中洪武门到水西门一段工程,占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即为沈万山捐资筑建。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两千锭,黄金100公斤,甲士10人,甲马10匹”,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1654楹,酒楼4座。周庄现存的“沈厅”,有7进5门楼,大小100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为沈万山后裔沈本仁于53售卖的“万山蹄” 图片由周显波提供沈厅 图片由周显波提供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古旧建筑一夜消失在周庄,以沈万山命名的还有“万山糕”,为镇上邹氏家族之公茂茶方 食作坊所做,因其邻沈万山常大批订购赠送和招待亲友而得名。“靠山吃山”,此之谓也。周庄吃定了沈万山,而周庄人也吃定了周庄。于是,成名之后的周庄,满眼所见,尽是一家接一家的各类饭店、万山蹄售卖店、茶水店,以及兜售旅游景点都大同小异且档次低劣的纪念品。周庄自己所做的调查显示,除了饭店、万山蹄售卖店之外,仅丝绸店就有278家,而大部分经营户是在2002年兴起的。近百座古朴典雅的明清宅以及横卧在水巷之上的14座石拱桥,完全密布的商店 图片由周显波提供54 被现代商业氛围所笼罩,反倒成了一种不相称的点缀——好端端的一幅水墨画,就这么被涂污了。连周庄镇古镇保护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也在抱怨:只有平方公里的小镇,挤满了600多家注册商户。不仅如此,不少居民为开店不惜拆墙除瓦,有时,一晚上一幢古民居就消失了……过多过滥的商业店肆严重糟蹋着古镇独有的文化原生态。发展经济顾及文化周庄在商业、旅游繁荣的背后,潜藏着的危机,已是四伏。因为周庄的效应,周边的同里、直也成了旅游景点。去过的朋友告诉我,那里一样有“小桥流水人家”,比周庄的感觉还要好,特别是古朴清纯,没有那么浓厚的商业气息。可喜的是,周庄“为进一步弘扬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更多地展现水乡文化特色,减少古镇区商业氛围”,开始了“减商运动”。去年6月,周庄政府部门向各居委、个体工商户、房屋出租户、经营业主及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限制周庄古镇区经营真丝类商品的通知》,决定在古镇区停止新批、新开各类饭店、万山蹄售卖店、茶水店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古镇区经营各类真丝类商品。政府考虑从公房出租户入手,先让建设管理所要求其下属的25户真丝经营户转行或歇业。其实,周庄镇类似这次精减丝绸户的措施近几年来一直在艰难地进行着。有媒体报道,周庄将用2到3年的时间,迁走古镇区60%的商店,使周庄少一点商业气息,多一点古镇风貌。有人把周庄的“减商运动”,看做是当地政府从过去更多地着眼于国民生产总值转向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转变,“既开拓财富之源,也开创文化之源;既绘制经济蓝图,也绘制文化蓝图”,这是很让人欣慰的。旅游商业开发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乃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开展“减商运动”的风景名胜地,岂止周庄一家?!

名胜古迹的忧虑

越是有名的风景名胜,现在越是不敢去了。湘西的张家界,第一次去是在1993年的夏天,一大帮同事一起,从长沙一路逛过去。那一次,张家界给我留下的印象美极了。2001年夏天,我再次去,走的和上次一样的路线,可张家界给我的美好印象再也找不到了。湖南韶山冲的那一组茅草屋,在80年代以前,内地人都熟悉的,它那乌黑的草屋顶和黄色的泥墙壁,掩映在葱茏的山色之间,远远望去,四周浑然一体,带明显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和色彩搭配,展现的是一种和谐的美。同样是湖南,在张家界,这类老房子依然随处可见,虽多已破败,但它们早已成为这块地、这片树林、这座山的一部分,难分彼此,无法割裂了。自然风景不再自然可是,这次在张家界,看到更多的是钢筋水泥的楼房,外墙的颜色不是灰就是白,有的还贴了浅色的瓷砖,和周围环境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它们老远就能让人看得分明。这些不是餐馆就是旅店的建筑,扎眼得很,可惜它们建在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的风景上,抢了不该抢的镜头。当地的导游很骄傲地介绍说,张家界市现有多少万人口,下一步准备增加到多少万;这里要建一条什么街,那里将建一条什么街……听她自豪地勾画张家界的美好蓝图,我心里反而沉重起来。新中国成立前,湘西就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那里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无多少改变。后来有两件事,打破了湘西的沉寂:一是张家界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及随后又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因而门庭若市;一是作家沈从文和他的作品,使凤凰边城走向世界。国际国内的人们成群结队地向这里开进之后,当地人的银包也慢慢鼓起来了,拆了旧房盖新房不说,还有无数高楼平地起。几年之后,“旧貌变新颜”了。应该说,张家界比过去显得大多了,高楼新楼也多56 多了,甚至颇具现代气息。可正是有了这些,它的自然风景,就不再自然了。我真有些后悔了,不该又一次去张家界的。慕名去风景名胜后大失所望而后悔,这种感受,于我来说,当然不是第一次了。早几年就听说周庄不错,于是去了,结果看到的是一个喧闹嘈杂的小集镇,虽然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架子还在,却找不到一点宁静和温馨;后来有人告知周庄附近的同里,如何如何比周庄要原汁原味,要更水乡一些,我至今还是有些犹豫——不去吧,怕将来后悔;去吧,怕更后悔——如今,每每再要动去什么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旅游的念头的时候,我总处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就像要去见自己心仪已久的梦中情人或是久未谋面的初恋情人,总担心她们物是人非,甚至面目全非!旅游开发的悲哀从张家界回港后不久,听说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对张家界有关当局发出警告:景区内的“垃圾建筑”太多,破坏了景区的和谐,限期整治,否则将采取措施处理直至取消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类似的问题,好像不仅仅出现在张家界。内地被正式确认为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有26处之多。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苦了一些人,也富了一些人,同时困扰着更多的人——道理人人都懂,法规条例也有,可囿于眼前利益,这对矛盾至今还在没完没了地较着劲。不久前,媒体报道说,世界建筑物基金会(WHF)在美国纽约公布的2002年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址目录中,中国云南?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