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游方记 > 第25部分(第1页)

第25部分(第1页)

说从那天开始,那些女主播说,我们那些鲜艳一点的衣服,是不是可以拿出来了。解说:就这样,用自己的关注和祝福,远在香港的李彤和北京市民一起度过了那100多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方 解说:2003年5月30号,朱思雄的女儿优优满月的日子,朱思雄从香港回到了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女儿。采访:人民日报社记者 朱思雄第一面见到以后,我就盯着她,我就叫她优优。她就一直看着我,头转过来一直看着我,不再扭过去。然后我岳母说了一句话,说这个孩子真是奇怪,是她家里人她就真认得,其实她什么都不懂,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解说:2003年6月2日,因为报道世卫组织宣布解除对中国的旅游警告,李彤也在“非典”结束后第一次来到北京,并继续着她在“非典”之后的新闻生活。解说:2007年4月30日,是朱思雄女儿优优4周岁的生日。优优并不知道4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一切……2007年4月,李彤跟随新一届特首再次来到北京,报道香港特区长官接受中央政府任命的消息。属于她的新闻生活还在继续……视频网址:图文网址:: 。 想看书来

走马观花巴阿秘(1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鲁迅的名言。到了互联网上,这话被篡改为“其实地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路了”。两种说法,讲的都是真理。不过,对于旅行的人来说,有路无路,人多人少,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能在旅行中,见人之所未见,悟人之所未悟。能有这样的体验,并成为一种乐趣,一直坚持下来,也能成为一条路——这些年,我差不多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路晃晃悠悠地走来。2000年4月,我随中组部、*组织的重大典型采访团赴湖南芷江采访。忙里偷闲,当地的人安排我们去参观当地的名胜:芷江受降城、风雨桥、天后宫……当时颇有感觉。回到北京后,典型报道的文字写了近两万,时间花了很多,但现在差不多都忘了。当时有一种冲动,想写点工作之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议,并特意找县委宣传部要了一本《芷江县志》作参考,于是有了《芷江旧事》,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不过作了很多删节,主要是芷江受降时涉及当时国民政府的一些敏感人物,不便提及。一个月后我到香港工作,顺手把原稿交给《大公报》,不久全文在《大公园》副刊发表。正是在这一次,我忽然意识到,此前我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武当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韶山、张家界、泰山乃至西沙群岛,还有山西乔家大院、平遥等等,特别是有一年去新疆,一次就待了一个半月,几乎跑遍南疆北疆,等等,当时还真是挺有感觉挺享受的。所叹去完就完了,除了一大堆人与人、人与风景的合影,居然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回想起来,懊恼不已。从2000年底赴香港工作开始,我便改了做派,尝试有意识地旅行,每到一地,一边欣赏,一边观察,一边收集,一边拍照,一边随手写点东西。247在香港工作的3年半时间里,工作之余,我便一直在做这种努力,并在回到北京之后的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结集出版了《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图文书。我的旅行,有着不同的机缘,有随性,有刻意,有巧合,四处漫游,乐趣多多:方 有些地方是因公务而去,看当地风景名胜在所难免。比如去黄山公干,得空看看西递和宏村;去临沂,就到孟良崮走走;至无锡,当然要寻访二泉、阿炳故居。有些虽是公务,但无具体任务,我更不想错过机会,让自己空手而归。于是就有了写福建的《八闽琐记》、写西藏的《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以及写南美三国的《走马观花巴阿秘》系列等等。有些完全是自己刻意安排去的。比如,专程独自去趟山西,重点看阎锡山故居和平遥古城里的日昌;几个好友结伴随团去俄罗斯,看莫斯科红场和圣彼得堡等等。很多地方,去之前我都做了不少功课,在现场又尽量通过导游以及与当地人的交流,多做探询。每到一地,耳闻目睹之外,总要抱回一大堆有关的书籍资料,作进一步的欣赏、品评。偶有所得,便形成文字,配以照片,回味再三,常能怡然自得,颇为陶醉。写惯新闻的人,在写游记时,最主要的是要把文字中新闻性的东西剔除掉,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反复的推敲打磨之中,那些易碎的成分尽量割舍掉,而心态和心境也逐渐平静下来了。在风景处,最惯常的是作“手扶石”状的留影,把风景与自己融合在一起。等到有意识要写点什么,需要配图的时候,才发现,要找一张空镜头、纯粹的风景照,常常很难。再往后,无论走到哪里,不会再看重自己与风景的合影,不再总作“手扶石”状的留影,拍的更多的是纯粹的风光照,干净的画面,既作欣赏,也作资料,还能与人共享。这次结集出版的,就是我从过去林林总总的文图中,挑选出自己有感觉也还满意的部分。书中个别与人商榷或别人与我商榷的篇什,虽有观点的碰撞,但都和旅行有关,且有风物掌故的交代,某种程度上讲,还是信息的延伸。最后一部分是3篇访谈,都与我在香港的生活、工作经历有关。

回归后的“东方明珠”别样斑斓绚丽

《回归后的“东方明珠”别样斑斓绚丽》,是《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出版时,我在人民网文化频道与网友所做的文字在线交流;《香港:自由的天空》是在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人民网强国论坛以“香港回归:那一夜这10年”为主题,约请我作为《人民日报》驻港记者所做的视频访谈,以及与网友在线交流的文字记录,讲述驻港期间的见闻和故事,畅谈“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的“变”与“不变”;《双城故事》第三集之爱在他乡,也是在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央视《亲历·见证》栏目拍摄的系列纪录片,第三集讲述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香港和北京的故事,同一集中还有香港亚洲电视台女记者李彤的故事,入选本书时,有关的解说词和对白,我都全文照录了。书中的大部分文字,都在《大公报》、香港《文汇报》和《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过。所以我要特别感谢《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的编辑孙嘉萍女士、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陈海韵小姐,以及《人民日报》副刊编辑常莉女士、徐怀谦先生,因为他们热情的支持和精心的编辑,才使拙文得以一篇篇出世。个别篇章,我没有找到自己拍摄的合适照片,只好找友人协助提供,并在图片说明中一一注明,也因此对柳晓莉小姐、陈宗昊先生、周显波先生、崔佳先生、郇恒赛先生一并致谢。因为是轻松的图文书,我特意请身边70后、80后、90后的人分别浏览了初稿,收集他们的反应。他们含蓄而慷慨的首肯,给我以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同时也由衷地感谢他们提出的中肯而宝贵的意见。并不是所有的风景都能让人有所感悟的,有时候虽有所得,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兴奋点,迟迟不能动笔。四川大邑的刘文彩地主庄园、沈阳大帅府等,10多年前我就惦记着去,并提前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包括“*”期间有关收租院的出版物等;后来也成行了,大帅府我甚至去了4次,照片拍了不少,可到现在文章才刚刚开了个头……好在风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必着急。云游四方,边走边看,边拍边写,还能做到“革命生产两不误”,实在是件开心的事。我至今乐此不疲,还这么一路乐呵呵地走着,哈哈。2009年12月12日于官园

。 想看书来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