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回首1978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怎么办?于是,刘心武特意跑到那个村子,告诉那里的农民,如何这般地编出阶级敌人搞破坏的情节。可惜,任凭刘心武怎样解释,农民就是无法圆满地编出这样的故事来。结果,《大路歌》自然也就不能出版了。这件事给刘心武的触动很大,他由此产生了放弃胡编乱造、力求写真实生活的想法。

这年夏天,刘心武在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偷偷地创作起《班主任》。他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据刘心武说,这是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积存已久的腹诽,其中集中体现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强烈不满。”〔77〕

写完之后,刘心武自己看了一遍,难免“心里直打鼓”,因为他明白,这是在否定“文化大革命”。但是,在发表欲的强烈支配下,他终于鼓起勇气,打算把稿子寄出去。没想到,在邮电局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女工作人员把刘心武的大信封认真地检查了一番,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小信封,便神情严肃地告诉刘心武,稿子里不能夹带信件,否则要收一元钱。刘心武一想,这可就划不来了,因为稿子当印刷品邮寄不过才几分钱。这位工作人员居然要一元钱!一气之下,刘心武索性不寄了。随后找了一个幽静的地方,拿出稿子,“再仔细看了一遍,竟被自己所写的文字感动。我最后决定,还是投出去吧,大不了发表不出来,还能把我怎么样?”〔78〕过了几天,他找了另外一家邮电所把稿子寄给了《人民文学》杂志社。最后,由张光年拍板,这篇小说才得以同读者见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 一部小说引起巨大反响,文艺领域开始“解冻”(4)

《班主任》发表后,读者反映颇为强烈,尤其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之后,影响就更大了。那时,《人民文学》每发行到一处,那里的读者就会来信。从当时的反映来看,褒贬不一。像冯牧、陈荒煤、严文井这些著名作家,“很快站出来支持”。但是,“反对的意见也颇强烈”。有人批评说,谢惠敏这个人物歪曲了团干部和进步青年的形象。也有人表示不满,说《班主任》是问题小说。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出现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一片光明。有人甚至给有关部门写信,指责小说是“解冻文学”。

这时,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又在大力介绍《班主任》,称刘心武是中国“伤痕文学之父”。而在那个时候,这样的“海外反响”越多,“便越令一些当事人侧目”。因此,刘心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心里都不是非常踏实”。〔79〕

就连外国人也有同感,多年之后,有位日本朋友见到刘心武还关切地问道:“你是不是差一点被关起来了?”

应当承认,刘心武写这篇小说确实冒了很大的风险。20多年后,他回忆说:“当时,我确实有‘闯禁区’的意识。因为,如果我还是个中学教师,可能我不懂;但那时我当编辑了,在那个敏感的圈子里,我知道有话要说,知道有点儿冒险,也感到有点儿怕。”〔80〕当他寄稿子的时候还想到其中的危险,正如他所说:“我的政治生命也全在这里面了”。〔81〕以致20多年后,刘心武回忆起来还觉得“恍若一梦”。

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主要是因为“带头讲出了‘人人心中有’,却一时说不出或说不清的真感受,也就是说,它是一篇承载民间变革祈求的文章。”〔82〕

对于这篇小说所产生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都有较高的评价。荷兰一所大学的教授这样写道:“在新作家里,刘心武是第一个批判性地触及‘文化大革命’的不良后果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全国的注意。他涉及了‘文化大革命’给作为其受害者的青年人正常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综合后果。”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称赞说:“伤痕文学”的第一次表露,“也是实际上的宣言书,应推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83〕

国内的一位评论家在谈到这篇小说时也颇为动情地说:“在目击了这几年的文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之后,又重新阅读了《班主任》,我最突出的感受是:简直为他捏一把汗。难道这就是1977年给读者以心灵解放的喜悦的历史名篇吗?这就是当年那轰动一时令许多人奔走相告的时代杰作吗?当年那使我眼睛看到更多色彩,使我沉睡的心灵感到更多的欢欣和痛苦,使我冻僵的嘴唇吐出更复杂的语言就是这样一篇作品吗?”〔84〕

但是,“伤痕文学”这一特定概念的命名,是青年作家卢新华于1978年8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定下来的。小说通过上山下乡知青旺晓华的遭遇,揭露了极“左”路线和“血统论”给社会造成的伤害。

小说发表之后同样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争论。陈荒煤评价说:“《伤痕》排除了‘四人帮’的毒焰,一扫帮气作风,不是‘主题先行’、‘从路线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选取了一个触动千千万万读者心灵的题材。”

“伤痕文学”推动了人们对“文化大革命”的思考,进而推动了对冤假错案的平反。

。 最好的txt下载网

1。 小刊物发挥了惊天作用,胡耀邦说,我死后要写上一笔(1)

说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能不提到一份刊物,这就是胡耀邦创办的《理论动态》。就是这份一开始并不起眼的小刊物,在发表了一篇举国瞩目的文章后,它的影响也随之扩大。

早在延安时期,胡耀邦曾邀请毛泽东写一篇文章。毛泽东很快就写出来了,这就是后来收集在《毛泽东选集》里的第一篇短文《反对自由主义》,但它最早发表在胡耀邦主办的油印刊物《思想战线》上。当时,王明还在莫斯科。毛泽东准备等王明回国后再同他论战。胡耀邦后来谈起这件事还说,《实践论》、《反对自由主义》就是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如果没有这个准备,就对付不了王明路线,打不开抗日战争的局面。

胡耀邦由此联想到,如果没有新的思想准备,也就无法进行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于是,他萌发了创办一个理论刊物的想法。1977年3月,胡耀邦到中共中央党校走马上任后不久,中央党校召开了整风会议。6月4日,即会议结束的当天,胡耀邦主持召开了一个只有10个人参加的小型会议,讨论中央党校的教学问题。在这次会议上,胡耀邦提出了创办刊物的设想。其实,这个想法已经在他的脑子里酝酿了好几个星期。胡耀邦建议,先找几个人筹备,其中包括孟凡、沈宝祥、吴振坤、刘立中等四人。胡耀邦还表示,在创刊的两个月里,每一篇文章都由他来定稿,至少负责搞两个月。〔1〕

据胡耀邦身边的人回忆,当时,耀邦同志考虑到,党校只让干部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不够。有些是非要颠倒过来,必须写文章,用评论来提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所以,“他就有了还要办一个刊物的设想”。开学前不久,耀邦找来10多个人座谈,他专门讲了按劳分配的问题。讲完之后,整理成《谈谈按劳分配》。他是这样考虑的,大批干部进入中央党校,只让他们读那几篇经典著作还不行,还要给他们讲一讲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于是,胡耀邦在发表那篇《谈谈按劳分配》的讲话之后,就决定办一个刊物,一期登一篇文章。他说,现在新问题很多,需要我们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加以回答。“当时我们都赞成他的倡议”。〔2〕

6月6日,胡耀邦把刊物编辑组的几个人召集起来开了第一次会议,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刊物的内容宁可少一些。每期发表一篇文章,最多两篇,只发理论文章,政策问题少涉及一些。二、三天出一期,每个月出9至13期。刊物的名称叫《理论动态》,这是一个面向党内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性质的内部刊物,发行对象是中央领导同志、各省的干部,还有党校的同志,以及理论部门的工作者。在6月22日的会议上,胡耀邦提出,如果二、三天出一期来不及的话,就改为5天出一期。每篇文章大约2000字,无论如何不能超过4000字,三、四页纸。在谈到刊物的作用时,胡耀邦表示,第一,使领导干部及时掌握理论研究方面的动态;第二,澄清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

7月12日,胡耀邦在中央党校主持召开理论座谈会,讨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学习辅导问题。此前,《人民日报》于5月1日发表了华国锋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而写的文章《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认为贯穿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根本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的原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把社会主义革命继续进行下去。其中还提到:“文化大革命”,总的来说,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同党内走资派的斗争。

所以,在座谈会上,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的吴江就如何理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问题谈了几点看法。他说,第一,不能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重要任务当做整“走资派”,否则会被某些野心家用来“打倒一切”;第二,“继续革命”的任务应当包括经济基础方面的革新和技术革命,也就是生产方面的革命,实现四个现代化,不首先抓好科学技术革命是不行的;第三,有人认为“不断革命”就是“不断反右”,这不是毛泽东思想。

1。 小刊物发挥了惊天作用,胡耀邦说,我死后要写上一笔(2)

胡耀邦听了很高兴,称之为思想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3〕为了办好这个刊物,胡耀邦已经准备了几篇文章,但第一期需要发表什么样的文章,胡耀邦还没有确定下来。就在这时,吴江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引起了胡耀邦的极大兴趣。所以,会议结束后,胡耀邦于当天晚上找到吴江,让他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一篇5000字以内的文章,准备在《理论动态》创刊号上发表。

根据原先的安排,《理论动态》第一期准备于9月出版,因为那时中央党校正好开学。考虑到邓小平在此之前已经对“两个凡是”提出了批评。所以,胡耀邦决定将《理论动态》第一期提前出版。

按照胡耀邦的吩咐,吴江在第二天就把文章写出来了。随后,他把文章送给了胡耀邦。文章于7月14日打印成清样,胡耀邦看过之后,让他的秘书将文章送到了印刷厂。7月15日,《理论动态》第一期正式出版,发表了吴江写的《“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一文。编者还加了一段说明:在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过程中,同志们针对“四人帮”长期以来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歪曲和篡改,提出了不少问题。7月12日,我校邀请教研室部分同志座谈。哲学教研室主任吴江同志提出了如何完整地、准确地领会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问题。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值得很好地弄清楚,特将他的发言刊登……

这期《理论动态》共印了300份,发行的对象是由胡耀邦确定的。据当事人回忆,中央党校的同志拿到刊物后,“立即就有比较强烈的反应”。沈宝祥将这一情况反映到胡耀邦那里,胡耀邦同样很高兴。〔4〕

这里有个细节问题。吴江回忆说,胡耀邦之所以敢在《理论动态》第一期上发表这样的文章,“原来是经邓小平的认可”。吴江还说,胡耀邦后来在同他谈话时说过:“我把这篇文章送小平同志看了,小平同志表示完全同意。”

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写道:7月13日,“父亲看了题为《‘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的文章,非常赞赏,马上送给邓小平审阅。邓小平看后,认为这篇文章是好的。”〔5〕

可是,沈宝祥觉得这不大可能。他说:从时间上看,7月12日上午,吴江同志发言。7月12日晚,胡耀邦同志找吴江同志,让他将发言撰写成文章。7月13日,吴江同志写成5000字的稿子。7月14日,吴江同志将稿子送给胡耀邦,未经耀邦同志仔细审阅,秘书即将稿子送至印刷厂排清样。7月14日下午,排出清样后送给胡耀邦,他当即审阅定稿,并即送印刷厂正式付印。7月15日上午,刊物发行。所以,“从时间上看,胡耀邦同志没有可能在事前将此稿送邓小平同志阅看。”而且,沈宝祥还说,从当时的工作关系来讲,“胡耀邦同志也不大可能采取这种做法”。〔6〕

不过,孟凡写的一份汇报提纲可以证实吴江的推测。他在1978年1月给中央党校负责人写过一份工作情况的汇报,其中有一条是对已经出版的《理论动态》各期的反映。他写了这样一句话:“邓副主席亲自看过动态第一期,基本上同意提出的问题。”据孟凡说,这是中央办公厅的一位同志在电话中告知的。〔7〕

到了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很清楚了。邓小平看到的可能不是《“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一文初稿,而是发表在《理论动态》第一期上的正式文章。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邓小平确实看过这篇文章,而且还表示赞同。

文章发表后,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用当事人的话说,仅文章题目本身就使人感到“震惊”。在“文化大革命”中,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一直被奉为经典。就在《理论动态》第一期出版之前,华国锋还在说:“毛主席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这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把社会主义革命继续进行到底的路线。”而且,这是他在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而写的文章中所说的话。在当时,这个理论是不可怀疑的。在这样的形势下,《理论动态》居然发表文章要对这个理论进行探讨,这已经是够“大胆”的了。

。 想看书来

1。 小刊物发挥了惊天作用,胡耀邦说,我死后要写上一笔(3)

不可否认,文章也有它无法克服的弱点。这就是,它没有完全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甚至还肯定它是《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着重阐明的非常重要的思想”。但作者毕竟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单从这一点来看,文章显然触及到了当时一个最大的实际问题,不仅使人“耳目一新”,甚至“大吃一惊。”〔8〕

就在这时候,中央党校开学了。吴江第一次给学员上的就是哲学课。之后,他又作了一个专题报告,着重讲了两条战线斗争的问题,提出要既反右,也反“左”。他解释说,自5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反右,不准反“左”,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只有右的错误而没有“左”的错误。结果,在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头脑里,没有“两条战线斗争”的概念。中共十一大仍然如此,把林彪、“四人帮”的路线说成是极右或形“左”实右或假“左”真右。总之,人们不知道“左”为何物,谈“左”成为最大的政治禁忌。

吴江在报告的第一部分讲了“两条路线”和“两条战线”的关系,在第二部分批判了“四人帮”的实用主义哲学。在这部分里,他讲了判断路线方针是非的标准问题。他说,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证明路线的正确与否,即它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完全在理论范围内解决,而要从社?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