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武侠.历史 > 第267部分(第1页)

第267部分(第1页)

策有欠缺时及时改弦更张,体现出的是一种重全局、重大体、重民生的负责任的态度。

类似“晾衣绳禁令”的城市环境整改措施,在中国国内许多地方也并不罕见,如“清理早餐车”、“清理路边报摊”甚至“禁猪令”等,其推出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改善地区环境和秩序,是为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措施在改善了某些城市顽症的同时,却又造成了新的问题,如早餐摊、路边报摊的清理,在改善马路环境的同时,也许会造成市民吃早点难、买报刊难,“禁猪令”在减少水域污染的同时,也许会加剧所在地猪肉价格的不稳定,等等。

要解开这个疙瘩,各地有关方面不妨借鉴一下加拿大安省的经验,一是综合平衡,看看怎样做才是利最大、弊最小的;二是配套措施到位,让行政规定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三是敢于补过,一旦发现政策不妥就要勇于自我否定,千万不要为了“面子”丢了“里子”,弄到因小失大。

………【春节留客 节后又如何】………

由于50年一遇的大雪和冰灾,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原本就因春运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交通网更显得不堪重负,成千上万的外地民工被堵在火车站或路途中,有家归不得,有年过不好,让人看了十分揪心。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许多灾区城市,有关方面都出面动员、组织本拟返乡的外地民工留在打工地过年。据报道,仅广东一省就有外地民工2200多万,在动员、劝说和无可奈何下,主动或不主动地留下来过年者预计将占这一总数的65%。为确保这些民工过好这个异地年,有关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嘘寒问暖,送礼赠物,对这些城市的特殊客人给予了不少关照。

对于大多数忙碌一年的民工而言,春节原本都是他们一年中唯一的团圆机会,如今家人不能来,自己又不能归,实在令人同情;不但如此,他们响应号召当“城市客人”,实质上是急国家所急,为国家分忧,是顾大体、识大局的牺牲、奉献行为,理应受到“主人”的尊重和款待。可以想象,春节期间的慰问、关怀少不了他们,各种晚会和献词中也会不断提起他们这个群体的名字。

问题是,对于这些春节里殷勤留下的客人,过完年后城里“主人”会不会换另一张脸色?

这个担心显然并非多余。

在春节以外,这些“客人”们的日子并不好过:许多城市的医保体系、救助体系都把他们摒诸网外;一些城市出现过“限制外地人买房”的政策传闻,居然引得“主人”们纷纷叫好;一些城市和部门不加分析和甄别,片面地将城市犯罪率和治安问题归咎于“客人”太多太杂;市容整治、城市整治、工商整治……几乎任何一个整治性行为,“客人”们都会成为理所当然的首选对象,仿佛他们是城市一切问题之源,而对“客人”们对城市的巨大贡献视而不见;“客人”们操劳终岁,待遇和保障远不如同样工作的“主人”们,他们的家庭生活很难正常,子女上学更是困难重重。

更让人忧虑的是,一些“主人”对这一切不但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有些人觉得还“做得不够”。不是有很多人在城市就业压力增大时,打过“限制民工”的主意?不是有不少地方在躬逢某个盛典或重大活动时,都想到过“疏散民工”(尽管一般会羞答答地加上“有计划有组织”之类的套话)?

中国人虽然有过年团圆、叶落归根的传统,但必须看到,正是由于包括户籍、社会福利等方面政策中一些长期不到位的规定,才使得数以千万计的民工虽然常年在城市操劳,却始终是城市的“客人”而非主人,才使得他们不得不候鸟般一年折腾一次春运,折腾交通也折腾自己,这对他们而言,已经很痛苦、很不公平,如果城市的“主人们”还要片面站在自己的本位立场上对他们另眼相看,需要他们留时便殷勤慰留,觉得他们碍事时就恨不得逐之而后快,那就显得更不公平、不和谐了。

年总是要过完的,对于那些已经“为国牺牲”了宝贵春节团圆的民工客人们而言,春节期间有关方面的“送温暖”固然可贵,但他们更期待的,显然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寻常日子里的公正对待。

………【恢复传统应更注重“活的传统”】………

据报道,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我国2008年将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4个法定传统文化节日里,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王司长称,该活动的主题是“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目的一是推广普通话,二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目前此项活动已在9个省市试点,有关方面还打算在每年春节举行诵读总决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全社会的愿望和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是国家文明、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有关方面有此打算和想法,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和民众的意愿,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然而应该看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定传统文化节日本身,一方面是大众化的,充满了民俗特色,另一方面又是多样化的,包涵着丰富的传统内涵,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当然是这些节日传统文化属性的一部分,但舞龙舞狮,庙会花灯,寒食元宵,博饼斗草这些或全国性、或地方性的风俗习惯,甚至新衣新帽、剃头放炮这些“小念想”,又何尝不是这些节日传统文化属性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传统有些已不合时宜,应该扬弃,这话没错,比如如今过年,糖瓜祭灶这类“传统”便看不见了,但相当多的传统,如扫墓、月饼、龙舟、拜年等等,却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因为这些都是“活的传统”,是大众约定俗成、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特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与此相比,朗诵诗文虽也是传统文化的一景,却与四大节日结合并不紧密,更非各阶层普遍的习俗,可以说,作为节日传统文化,其“鲜活性”并不十分充足,将之作为一种群众性传统文化活动推广,未必不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应景场面,使得有关方面的一片苦心事倍功半。

在加拿大也有不少传统节日,比如当地的感恩节(和美国的感恩节不是一回事,但风俗相近),在节日里,长辈会在餐桌上向晚辈讲述火鸡大餐和南瓜饼的来历和掌故,社会上一些组织也会引导大家给弱势人群提供节日餐和服务,在潜移默化中,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切实体会了这个传统节日中“活的传统”;同样,加拿大最有影响的“传统洋节日”——爱尔兰圣帕特里克节,节日期间爱尔兰后裔们会把自己和周围一切装点成节日特有的绿色,组织各种各样以绿色为主题的互动活动,就在这种热热闹闹的气氛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传统文化含义被鲜活地印烙在爱尔兰后裔们的心中。由此可见,恢复传统,应该更注重恢复“活的传统”,让传统薪火相传,生动地存留在社会和群众中,而不应机械地采用某些形式和符号性的东西来“强留”。

日前南京等一些城市已推出节日期间博物馆免费开放等措施,这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极好做法,不仅应发扬光大,还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遗产,组织各种各样既有文化性、又有群众性的交流、互动活动,让传统文化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不再是几件古铜或几句诗词,而是充溢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的精神财富。

即使是对传统民俗的挖掘和升华,也并非无潜力可挖,许多“老礼儿”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内涵,如拜年包含着尊老爱幼,赛龙舟和吃粽子包含着敬重气节,祭祖扫墓包含着尊重祖先和历史,中秋月饼包含着注重家庭观念等等,在这些方面挖掘出这些传统中鲜活的一面,其意义之深远,当不在诗文诵读下。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