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枝白路17号地下室的梦想家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迅速地低头,在朱诺面颊上留下一个浅浅的吻。夏日灿烂而热烈的阳光下,朱诺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嘴角却不由自主地上翘,眉眼里娇羞如画,这个瞬间就这么定格在胶片里。

化装师的工作与道具完全不同。刚一开工,七八个化装师们就被集中到一起看剧本,由领头的组长去和导演、监制、道具、灯光、服装沟通,然后确定下本片人物造型,设计出方案。由于本片的演员还没有最后确定,只能拿组里的新人——也就是方靖——来练手,在他脸上涂涂抹抹,并且在各种灯光和服装下试验效果。然后便是戏服。虽说这事本应服装组管,但小成本制作,人手不足,有时便需要方靖这种杂工帮忙搭把手。

那天方靖和另一个化装师推着衣架,在电梯口等电梯,准备下去装车。电梯从一楼升上来的那段时间,他和那个化装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电梯停在这一层的时候他脸上还挂着微笑,等到电梯门一打开,那微笑就在脸上僵住了。

电梯里差不多五六个人簇拥着周策,身后跟着他的经纪人温雅,那女人看到方靖,眼神一下子变得尖利起来。周策却像完全不认识他一样,对他们露出职业化的温和微笑,略一点头,就带着一班人马出去了。

方靖只觉全身的血液一下子全涌到脸上,大力把衣架推到电梯里。化装师误会了他的手足无措,跟他开玩笑说:“怎么?第一次见大明星,紧张了?”

“也没有……”方靖嚅嗫着。

“没关系啦,我刚入行的时候也这样,再说周策确实挺帅的,比电视上好看多了。”

“他是主演?”

那化装师点了点头,“你不知道?也难怪。之前就想找他来演,但他那个经纪人嫌片酬低,没谈拢。他那个经纪人,温小姐,真是一把好手,亲自跑到星海去跟大老板谈,居然谈下来了。媒体都还不知道消息呢。”

“他刚拍完一个电影吧?也不休息休息?”方靖暗自咬牙。怎么没把你累死啊贱人!

化装师多少有点轻蔑地笑了一声,“就算你是他的影迷我也得说,这人根本就没什么演技,圈子里都知道。他要不再勤奋点,早变成二三线小明星了。这一行就这样,如果不博个版面让大家都知道你还活着,过不了几个月就被人忘掉了。”

如果说方靖在心中暗自祈祷周策会被密集的拍摄累得短命,看一眼这部戏的拍摄计划,说不定他能得偿所愿。既然是寒假档,那么便预订是春节前公映,正好赶上春节放假大家都有时间看电影。现在是六月,剪辑、特效、混录这些后期工作差不多需要三四个月,上交审批又需要两个月左右,这期间可以做宣传,但无论怎么算,拍摄必须在十月前完成,才能保证这电影能混到假期去圈钱。

好在,这电影成本不大,大多是室内场景,在摄影棚里就能做到。这部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青春励志偶像剧,虽说主角,也就是周策,不能算很“青春”,但毕竟很“偶像”。他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个不得志的餐厅老板,少年时想去当演员,被父亲阻挠,最后还是继承了家里的餐厅。父亲生病入院时,他欣喜若狂,打算关掉餐厅再去当演员,然而在餐厅最后的一个月里,接触到那些长年累月来光顾这家餐厅的老顾客,他的想法开始发生变化。

说实话,这题材简直俗得要命,而且极无创意,仿佛是把徐克1995年《满汉全席》中袁咏仪的角色拿出来单独写了个剧本。只是这出戏的导演,赵登云,却令人有几分期待。方靖之前对他并不了解,试镜成功后去网上找他的资料,却发现自己原来看过他那么多电影。

赵登云拍的电影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但这并不是指他的镜头或者某种电影艺术上的手法,而是说他的剧本。他几乎从不拍悲剧,基本每部戏都是喜剧,而且都会有一个光明的结尾。在他的电影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总能得到幸福,坏人必遭到报应;不会有血腥暴力恐怖粗口和裸体,更不会有飞车追逐与大爆炸,甚至不会出现一个手摇镜头。但是,看完他的电影,走出影院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是带着笑意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人看起来一点艺术追求也没有,赵登云向来不算是一流导演,也没拿过什么奖,方靖从来没有以学习的心态反复看过他任何一部电影。正相反,他常揉着酸涩的眼皮,忍着困倦,逼自己去看吉姆?贾木许。

(第六章未完,兔必啃踢牛!)

暑假刚来临,准备尚不完全,电影却已正式开机,被定名为《晚春福顺祥》。这部电影的主要场景取在老城区的一家老字号餐馆“蔡记”,这便是片中的福顺祥餐馆。店主夫妻极有夫妇相,胖胖的很和气,实际上算盘打得叮当响,剧组所需要的盒饭必须要定这一家的,而且必须给这家店的路牌号码不少于三个镜头的特写。

师兄带了一帮人跑去那家店画了草图、拍了照片,在摄影棚打了两个星期的地铺,完美地复制出那家店的餐厅与厨房,甚至连门框上油漆的斑驳与墙壁上的污渍都惟妙惟肖,厨房里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齐备,炉子一打就有火,看得方靖啧啧赞叹。

忙完这个,师兄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去布置片中周策的家、以及周策父亲的病房。相比之下,化装组的工作轻松很多,这不是古装片,不需要粘假发穿铠甲,室内取景,光源就相对容易掌握,除了主角以外,加上配角和跑龙套的群众演员,每场戏平均也就一二十人,七个化装师甚至足有富余,把方靖匀出去帮忙干杂货。

方靖以前并不是没有接触过化装。学校里的话剧排演,因为人手不够,常常要一人身兼数职,他原来又是美术系的,画完背景板还要去画人脸。只是,接下这个工作他才发现,与话剧相比,给电影演员化装,不但更加繁琐,也更加细致。在舞台上,除了前面三五排,后面很难看清楚,所以必须依靠浓重的油彩突出演员的面部表情,而电影正好相反,要力求让演员的面容看起来自然而真实。电影的灯光就更难掌握,尤其是在自然光线下的场景,角色的脸冬天偏青,夏天偏橘,室内偏暖,室外偏冷。

最有趣的是饰物。方靖从来没想到,电影里的饰物居然要分三个部门各自管理。头上戴的,比如帽子、假发、发卡、头花、耳环,归化装组;身上佩的,比如手镯、项链、戒指、脚环,归服装组。有趣的是手表却归道具组管。手上拿的,也归道具组。腰带归服装组管,要是拍文革片,武装带却归道具组管。镶在衣服上的,比如军人的肩章归服装组;而同样是军人用的东西,奖章、勋章,就归道具负责。都是女人头上用的,发卡归化装组,钗环却归服装。

化装组的组长四十多岁,姓王,专门负责给主角化装的。这人浑身上下没二两肉,精瘦干柴,为人倒是不错。方靖跟着他打下手的时候,他经常拿看起来自相矛盾的美工分类逗他,看着方靖像金鱼一样瞪凸眼睛张大嘴巴,连连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以此消遣。上行下效,戏弄方靖居然在整个美工部门一时风行。

方靖很喜欢这份工作。他很清楚自己的优点:勤奋、有礼、好学,又不失年轻人的积极与外向,是很容易与人打成一片的性格。人总是和自己一起工作的人比较亲近,以前他虽然名义上是道具组的,但不过是个干杂货的小弟,而现在,他的这些优点全能派上了用场。他站在这些人的中间,能听到的、能学到的比原先更多,好像一个饥渴已久的人终于等来了一顿美餐。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剧组的盒饭真是很美味。那家餐馆的厨师手艺确实不错,饭菜搭配十分细心,又没有大锅菜的油腻。老板以剧组每人一杯免费奶茶换来了自己女儿在片中一个配角的位置,于是那杯奶茶里放的是真正的牛奶,而不是奶精。

在这一切好处之上,这部戏最让方靖喜欢的,则是导演。虽说他第一次见到赵登云的时候,这位导演正在大发雷霆,但是他却不是杨庆那样的片场暴君。这个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无论是谁,只要是与电影有关,他都会专注地看着对方,不时微微点头,鼓励你说下去。可这并不代表他会容忍敷衍潦草的作风,只是他表达的方式十分温和。一个镜头无论再怎么NG,他只会淡淡地说:“我们再来一遍吧,大家辛苦一下。”

这句话,是对周策说的。

如果不是早知道此人的真面目,方靖八成要被他的敬业感动了。

那时正是炎夏,为了现场收声的清晰度,拍摄时不准开空调也不准开风扇。被用作厨房的摄影棚里足有三十七八度,每个人都在拼命喝水,演员却要面对着凶猛的炉火,一遍一遍去颠那个大勺。由于汗水很快就会流下来,化装师不得不时常上去给演员补妆。周策饰演的餐馆小老板,身后正在炒菜的配角,看起来实在没有烹饪经验,虽然开拍前被恶补了一通,放盐时手不小心一抖,半缸子盐就这么进去了。于是只好再来一遍。

周策始终没有怨言,但拍到第五遍,他两腮已经是红通通的了,要打粉底盖住,又不免显得人脸看起来僵硬苍白。现场只好先停下,不仅周策,所有的演员面前都站着工作人员,拿着电风扇或一块纸板拼命扇风,以求让演员的体温尽快降下来。

那时候方靖也站在旁边,手里抱着化装箱,只等演员汗意退去,就冲上去补妆。周策坐在一张折叠椅上,闭着眼睛,额角的汗珠滚滚而下。助理紧张地看着他,问道:“你没事吧?胃是不是又不舒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