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入世读水浒 > 4将去50(第1页)

4将去50(第1页)

十二月中下旬,知县想把上任来的收获送去东京买官,安排武松出差。对武松,知县并没有说明真实事由,只说是给亲戚“送一担礼物”。武松痛快地答应事务,但提“小人也自来不曾到东京,就那里观看光景一遭”则很直。影响虽然不大,但毕竟让人觉得安排武松行动还要提些条件、似乎不是很尽心尽力。

上任来的收获自然不是靠俸禄,而主要是在地方得来,不论是何种途径得来;上任许久的收获只能图买个升官,那其实知县手里也没多少余粮,对各种收入渴望的很,只看遇事机会和自己的品德高下控制。层层往上,钱究竟去了哪里、用在何处?取之已将要尽锱铢。这里一笔又写出一个社会背景动态。

武松出差,最大的牵挂就是兄长。带了食物,来到武大家。武大未回,武松只坐在门前,不往门里去,却让土兵去处理食品。潘金莲多心,颠倒说话想拉情谊。武松端正态度回答。

这次三人的座位是武松安排,武松安排兄长嫂子坐两个尊位,自己坐陪位。无视了潘金莲的眼光,几轮酒后,武松劝武大酒并交待事情。自己离家、在县里影响力减弱;武松告知了武大预期时长、安排武大减少和外头的接触机会、要求武大避免和他人的冲突。武大表示接受。潘金莲未插话。

武松随即对潘金莲劝酒。前四句话算是捧着潘金莲说,其实问题应该不大。偏偏最后一句“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这句话加一起,整篇话就都成了反讽的意味。

虽然武松还是没揭开事情,但潘金莲一直以来承担风言风语,又对武松内心有亏;她的脾气受不了这讽刺,但还不敢和武松当面发火,于是把火发在武大身上。潘金莲疑心武大“有甚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声明自己不是个窝囊人——反转则是骂武大窝囊;声称“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甚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截止此时,这句话大概率是真。潘金莲此前的行动是不出门的,可见到的男性只有武松和他带的人进过武大家。因此“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个也要着地”,潘金莲的愤慨确实说得上话——甚至在西门庆上,到武大死前,潘金莲也是被王婆勾搭到隔壁屋里,要说来的确没有“犬儿”进了武大家。

潘金莲站着对武大发怒,武大没说话,却是武松“笑道”接话,这里又是武松自负的性格产生了不良影响。“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武二都记得嫂嫂说的话了”话头退让了一些,但反讽、威胁的意味依然很浓。如果潘金莲此前勾搭武松的事情在武松和潘金莲眼里都按揭过来算的话,武大此时依然不发话劝解武松、不为潘金莲做主,那潘金莲确实算是在自己家中平白受了武松欺负。因此潘金莲忍不下气,“推开酒盏,一直跑下楼来”,“走到半胡梯上”再敢对武松发话。“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过去事情如果揭过,那这句话指责的确实于理应当。把潘金莲从席上讽刺气跑,的确不是尊敬之道。

至此,三人宴席里坐在主位的潘金莲离了席,无处可去,武松武大却冷眼相待,连站都不站起来,一点劝阻没有,而且还是“弟兄两个吃了几杯”。虽然是兄弟亲密无间,确实不把潘金莲当人,更别提“长嫂为母”这一在古人眼里合理的待遇标准。武大治家很成问题,以他搞不清前一次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论,这次是武松仗势压制潘金莲,而武大对潘金莲不公。

这趟武松走前的交待,从对武大交待的角度,尚好;但对潘金莲的处理方式,切实欠妥。武松此前所定的策略,本来就是不揭开事情,要维持武大潘金莲的正常生活。这种方略下,就算对潘金莲要做劝诫,也应当是捧劝结合的方式,比如劝酒时候前四句,就属于捧劝结合,合理妥当;其次则是正言相告,潘金莲就算听着别扭,也可以脸皮厚些,当作无事发生。用讽刺的方式踩潘金莲的痛脚,实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确实是不把潘金莲当嫂子、当一家人,更别提有什么尊敬。何况潘金莲作为当家女主人、武大妻子、武松长嫂而临场离席,武松武大还毫无表示继续喝酒,甚至家里还有个“土兵”外人在看着。这里确实是武松和武大失礼又失理。

当然,如果从潘金莲勾搭武松开始算,那可以算是一报还一报,应该的事情。但这种应该,则不符合武松不告知武大潘金莲行径的本意。要揭过就不该反讽、该把人当个好人来对待;不揭过就该把事情说清说白,给予一个处理结果。武松前期言行和此处言行在事理上自相矛盾,符合其性情、符合其人物形象,但这么做事确实是肚量不足、办不成大事。何况自己讽刺了潘金莲是一时痛快了,回头潘金莲必然报复在武大身上。武松这一段事情处理的思虑实在不足。且从武松揭过此前事情来说,这个阶段潘金莲是切实受了委屈的——自从到阳谷县后,直至此时,潘金莲长期躲屋子里,我们此时是看不到阳谷县有什么有关潘金莲的风言风语的。

离别时武松让武大“只在家里坐地。盘缠兄弟自送将来”只能是感情冲动时的一说。怎么说武大也是个一家之主,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生活根本;几个月内生意减半已经是很大的非常规退让了。武松一走,武大也不考虑平缓过度,真就直接把卖炊饼这一家人生计所系给减了半。这实在难怪居家算计生活的潘金莲骂他。从潘金莲角度来说,这进一步证明了她摊上的是一个切实靠不住的丈夫。但古代女子出嫁从夫,此时潘金莲骂也无用,只能节哀顺变、心如死灰,而武大却“恁地时却好”,的确对潘金莲没长心肝,毫无夫妻情分。从现代人角度,难怪央视版《水浒》对潘金莲产生同情。

武松往东京一行,自己能做主、带精干的五人押运没有固定计划、没多少人惦记的一辆车,沿途基本都是治安较好的大路,单程四百里地走一个月时间;和杨志跨盗匪无数的太行山脉、混杂而成的队伍、无数人惦记而又押运时间明确的十一个担子,二十余天要走约一千五百里地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难度。网上常见把武松这趟行程和杨志押运生辰纲相比拟而诋毁杨志的,在这里点一下差别。

从这里可以注意到“天伤心”的一大特点。即是“天伤心”者,不想想自己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而只是考虑外部对自己的态度。“天伤心”把自己一切行为都认为是理所应当,没有充分考虑因外部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进行适应,于是发现外部态度并不如自己所料,进而受伤——当然,武松这阶段的故事确实外部是主因,但世事何曾理想?只能说“天伤心”内心的承受能力并没有外部的伤害力度那么强。在社会而言,外部伤害力度越大、越频发,则“天伤心”出现的越多;外部伤害力度越轻、频率越低,则“天伤心”在社会上就越少。

十二月中下旬,知县想把上任来的收获送去东京买官,安排武松出差。对武松,知县并没有说明真实事由,只说是给亲戚“送一担礼物”。武松痛快地答应事务,但提“小人也自来不曾到东京,就那里观看光景一遭”则很直。影响虽然不大,但毕竟让人觉得安排武松行动还要提些条件、似乎不是很尽心尽力。

上任来的收获自然不是靠俸禄,而主要是在地方得来,不论是何种途径得来;上任许久的收获只能图买个升官,那其实知县手里也没多少余粮,对各种收入渴望的很,只看遇事机会和自己的品德高下控制。层层往上,钱究竟去了哪里、用在何处?取之已将要尽锱铢。这里一笔又写出一个社会背景动态。

武松出差,最大的牵挂就是兄长。带了食物,来到武大家。武大未回,武松只坐在门前,不往门里去,却让土兵去处理食品。潘金莲多心,颠倒说话想拉情谊。武松端正态度回答。

这次三人的座位是武松安排,武松安排兄长嫂子坐两个尊位,自己坐陪位。无视了潘金莲的眼光,几轮酒后,武松劝武大酒并交待事情。自己离家、在县里影响力减弱;武松告知了武大预期时长、安排武大减少和外头的接触机会、要求武大避免和他人的冲突。武大表示接受。潘金莲未插话。

武松随即对潘金莲劝酒。前四句话算是捧着潘金莲说,其实问题应该不大。偏偏最后一句“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这句话加一起,整篇话就都成了反讽的意味。

虽然武松还是没揭开事情,但潘金莲一直以来承担风言风语,又对武松内心有亏;她的脾气受不了这讽刺,但还不敢和武松当面发火,于是把火发在武大身上。潘金莲疑心武大“有甚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声明自己不是个窝囊人——反转则是骂武大窝囊;声称“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甚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截止此时,这句话大概率是真。潘金莲此前的行动是不出门的,可见到的男性只有武松和他带的人进过武大家。因此“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个也要着地”,潘金莲的愤慨确实说得上话——甚至在西门庆上,到武大死前,潘金莲也是被王婆勾搭到隔壁屋里,要说来的确没有“犬儿”进了武大家。

潘金莲站着对武大发怒,武大没说话,却是武松“笑道”接话,这里又是武松自负的性格产生了不良影响。“只要心口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武二都记得嫂嫂说的话了”话头退让了一些,但反讽、威胁的意味依然很浓。如果潘金莲此前勾搭武松的事情在武松和潘金莲眼里都按揭过来算的话,武大此时依然不发话劝解武松、不为潘金莲做主,那潘金莲确实算是在自己家中平白受了武松欺负。因此潘金莲忍不下气,“推开酒盏,一直跑下楼来”,“走到半胡梯上”再敢对武松发话。“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过去事情如果揭过,那这句话指责的确实于理应当。把潘金莲从席上讽刺气跑,的确不是尊敬之道。

至此,三人宴席里坐在主位的潘金莲离了席,无处可去,武松武大却冷眼相待,连站都不站起来,一点劝阻没有,而且还是“弟兄两个吃了几杯”。虽然是兄弟亲密无间,确实不把潘金莲当人,更别提“长嫂为母”这一在古人眼里合理的待遇标准。武大治家很成问题,以他搞不清前一次究竟发生了什么而论,这次是武松仗势压制潘金莲,而武大对潘金莲不公。

这趟武松走前的交待,从对武大交待的角度,尚好;但对潘金莲的处理方式,切实欠妥。武松此前所定的策略,本来就是不揭开事情,要维持武大潘金莲的正常生活。这种方略下,就算对潘金莲要做劝诫,也应当是捧劝结合的方式,比如劝酒时候前四句,就属于捧劝结合,合理妥当;其次则是正言相告,潘金莲就算听着别扭,也可以脸皮厚些,当作无事发生。用讽刺的方式踩潘金莲的痛脚,实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确实是不把潘金莲当嫂子、当一家人,更别提有什么尊敬。何况潘金莲作为当家女主人、武大妻子、武松长嫂而临场离席,武松武大还毫无表示继续喝酒,甚至家里还有个“土兵”外人在看着。这里确实是武松和武大失礼又失理。

当然,如果从潘金莲勾搭武松开始算,那可以算是一报还一报,应该的事情。但这种应该,则不符合武松不告知武大潘金莲行径的本意。要揭过就不该反讽、该把人当个好人来对待;不揭过就该把事情说清说白,给予一个处理结果。武松前期言行和此处言行在事理上自相矛盾,符合其性情、符合其人物形象,但这么做事确实是肚量不足、办不成大事。何况自己讽刺了潘金莲是一时痛快了,回头潘金莲必然报复在武大身上。武松这一段事情处理的思虑实在不足。且从武松揭过此前事情来说,这个阶段潘金莲是切实受了委屈的——自从到阳谷县后,直至此时,潘金莲长期躲屋子里,我们此时是看不到阳谷县有什么有关潘金莲的风言风语的。

离别时武松让武大“只在家里坐地。盘缠兄弟自送将来”只能是感情冲动时的一说。怎么说武大也是个一家之主,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生活根本;几个月内生意减半已经是很大的非常规退让了。武松一走,武大也不考虑平缓过度,真就直接把卖炊饼这一家人生计所系给减了半。这实在难怪居家算计生活的潘金莲骂他。从潘金莲角度来说,这进一步证明了她摊上的是一个切实靠不住的丈夫。但古代女子出嫁从夫,此时潘金莲骂也无用,只能节哀顺变、心如死灰,而武大却“恁地时却好”,的确对潘金莲没长心肝,毫无夫妻情分。从现代人角度,难怪央视版《水浒》对潘金莲产生同情。

武松往东京一行,自己能做主、带精干的五人押运没有固定计划、没多少人惦记的一辆车,沿途基本都是治安较好的大路,单程四百里地走一个月时间;和杨志跨盗匪无数的太行山脉、混杂而成的队伍、无数人惦记而又押运时间明确的十一个担子,二十余天要走约一千五百里地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难度。网上常见把武松这趟行程和杨志押运生辰纲相比拟而诋毁杨志的,在这里点一下差别。

从这里可以注意到“天伤心”的一大特点。即是“天伤心”者,不想想自己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而只是考虑外部对自己的态度。“天伤心”把自己一切行为都认为是理所应当,没有充分考虑因外部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进行适应,于是发现外部态度并不如自己所料,进而受伤——当然,武松这阶段的故事确实外部是主因,但世事何曾理想?只能说“天伤心”内心的承受能力并没有外部的伤害力度那么强。在社会而言,外部伤害力度越大、越频发,则“天伤心”出现的越多;外部伤害力度越轻、频率越低,则“天伤心”在社会上就越少。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