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入世读水浒 > 3清风失下77(第1页)

3清风失下77(第1页)

刘高捉宋江的行动,本身大概率也是高度侥幸的行为。刘高自己计划时都称其为“天幸”,只在赌小概率事件发生。

宋江要走的路程,是清风寨外到清风山下小喽啰的把守范围,少于一站地(十至二十五里),正常人走一两小时,宋江此时受伤,以下假设按需要的时间加倍算。由于过早点兵动静明显,容易被花荣察觉并干涉,刘高本身也是入夜才开始点人。因此刘高派去的人是黑夜出发,走在后面,而宋江黄昏出发在先。刘高计划自以为是去把守路口、等候宋江;实际发生的场景却是宋江先走、军汉追击。

清风寨到清风山总路程最多二十五里,宋江提前出发应该能有一个多小时,虽然宋江有伤在身,再慢也至少能先走过五六里地。如果总路程是十里,追兵出发时就已经过了追兵把守的路头了;总路程是十五里以上,则五里路头(距目标五里的地方)是十里以上的地方,宋江还有五里地以上、追兵追十五里以上,这样才有这种追击成功的可能性。而且按刘高计划,是二十个人向清风山方向去找五里路头等候。清风山上山的道路除了大路有可能只有一条,小路可有的是。二十个人知道宋江走的哪个路线上山、能堵几个五里路头?因此刘高认为这概率都是天幸。

而这个阶段,其实还有燕顺“差几个能干的小喽罗下山,直来清风镇上探听”,这些斥候来往活动本身也有概率先和宋江接上头、从而安排清风山大队人马来接宋江。因此综合这些因素来看,刘高抓宋江的行动本来就是蒙小概率事件,还从计划上先就做错了安排,最后居然还能发生逮着宋江的这个结果,固然是宋江受伤走的慢,但也真是刘高走的狗屎运、宋江踩的狗屎坑了。

网上有见过说花荣不派人护送到地方的。花荣已经派两个人送出栅外了,还往哪送?直接送到清风山?那就是真通匪了。中间一共十里多路,最多二十五里的路程,要是护送远了,刘高连花荣护送的人一并逮住,那甚至就不用抓宋江了,连这护送的人搞不好都得举报花荣有大罪。清风寨外不远就进入清风山盗匪的可能活动范围,如果护送人路上遇到了清风山打劫的,花荣派去的人该如何处理?正常交接?那种情况下,花荣就坐实了和盗匪往来,以后以什么形象再去镇守清风寨、指挥手下士兵、保卫清风寨百姓?花荣不守清风寨的情况下,能指望谁守清风寨达到花荣的效果?秦明能亲自来吗?青州还看得到第三个可用、且愿意在这没了花荣、本身就是苦地坚守经营的将领?事实上包括刘高都是在享受花荣镇守所带来的好处。只是刘高自己压根不明白、在代表文官群体自毁长城、自送自命。花荣只要看得清这点,从为国为民的角度出发,就必然不能过度照顾宋江、连带主动影响自己值守清风寨的公务。这是花荣和宋江不需要言谈就有的共识。因此护送出清风寨、后续路程由宋江自己完成,是毫无问题的安排方式。只能说为善有远见的建设者层层困难、为恶又短视的破坏者容易自寻死路,可怜清风百姓。

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慕荣厌达,爱慕荣华,厌恶通达)是国舅。旁白评价他“残害良民,欺罔僚友”,不但害百姓,还欺负同事。收到刘高的告状,慕容知府认为“这罪犯非小,未委虚的”,这么大罪,不见得是假的,逻辑让人无语。

这里正常人就算倾向相信,思路也应该是“这罪犯非小,万一是真,危害甚大,不可轻易放过”。何况清风寨已经在青州边缘、青州三座贼山外围,清风寨就在清风山下、清风寨外又有三处恶山,几乎是在众贼包围圈里了;花荣功臣之子、镇守了清风寨五六年、治下三五千人口,一直安定;刘高才去时间不长,就发现花荣结连清风山贼寇。慕容知府能这么思考相信,其脑子的长法肯定深具研究价值。就算是有这方面嫌疑,难道不该先去考察分辨,以免伤害前线将士的情感?然而正月十七白天,慕容知府给兵马都监黄信下令,直接安排黄信去捉花荣。

黄信外号“镇三山”。此时黄信是在军方,背靠秦明、手下战将有花荣等人,官方军队实力明显强于强盗。就算只论他和他下属战将的武艺(花荣只是其中一个副知寨),就算三山带上鲁智深和杨志(有这个绰号时二龙山应该只有邓龙),镇住三山不敢进犯青州,有什么问题?这是很客观的评价嘛。至于后来?后来三山都归了梁山,三山上都没人了,镇三山有什么不对?你看花荣反叛后不久,黄信自己不也归了梁山吗,怎么,有梁山的背景还镇不住三山了?不能只算个人武力的对嘛。因此“镇三山”全书里名至实归。

黄信受了知府命令,执行公务非常勤快,白天出发,夜里来到清风寨。黄信职务比花荣高,夜里到访,找的是正知寨,士兵不需要连夜通知花荣。目前花荣是嫌疑犯,黄信没有连夜惊动花荣,而是直接去找原告刘高。刘高让黄信看过宋江,黄信不认得,宋江因为背着杀人案,也不敢说话。知府的命令应该只是捉花荣回青州,黄信只打算履行公务,没有盘生枝节审问宋江的打算,给宋江抹上红头子,标志他是个强盗。黄信了解了事情过程,设计拿花荣。

正月十八清晨,花荣还没上班了解昨晚值守情况,黄信先只带了三两人,装作是来探望。黄信把临时备下的羊酒称作是“特差黄某赍到羊酒”,并对花荣附耳低言,“知府只为足下一人。倘有些刀兵动时,他是文官,做得何用?你只依着我行”。花荣不知道刘高捉了宋江报了官,自己和黄信都是武官立场、听着逻辑十分通畅,于是中套。黄信表现得是为自己而来,花荣想请酒联络感情,黄信答复“待说开了,畅饮何妨”,这表现可以理解为急公好义,而且看起来也符合花荣以往对黄信的认识。于是花荣备马出发。

到了大寨,黄信表现得对花荣亲密。牵走马、关寨门虽然起了断花荣反抗逃跑可能性的作用,但也算是在大寨说和的正常流程。先按说和流程过了一轮,黄信观察条件具备、随即发动,花荣被擒。

花荣意外,质问原因。黄信表示自己获得的信息是花荣勾结盗匪,并表示照顾花荣,不动花荣家人。花荣不服,认为宋江已走,要证据。黄信表示有证据,推了宋江上来。两人对眼犯了傻。黄信声明不是自己乱出头,是刘高上告的状(自己只是依令拿人)。花荣镇静,事情还有挽回空间,毕竟花荣认宋江是亲眷、宋江客观上本来就不是盗贼,这只是打官司的事,不能认定自己的罪责。实在不行,宋江认出郓城前押司身份来,花荣最多是包庇罪犯,也不是串通清风山盗匪;宋江的实际罪怎么也比“清风山贼首”这个罪名要低——只是可能就没法脱清罪名了。于是花荣声明,宋江不是贼,自己要上诉。黄信对此没有意见,本来也不由他裁判,他职责是抓人,目前人已抓到,裁判的事情是慕容知府的事情,不该他管。黄信安排点兵,准备防送两名嫌疑犯回青州。花荣要求防送过程中保持自己体面。

这里花荣要自己体面,并不纯粹是一个自身待遇问题,这一举动客观上有安定寨心、避免动乱的作用。花荣保持官装、坐在车里,向清风寨众人和听到消息的家人传递出的信息,是自己虽然成了被告嫌疑身份,但没有坐实问题,依然保有着一定的武官待遇。等争辩回来,有概率恢复原职,大家不要急着慌乱。如果是被剥了武官衣服、站在车里,那么传递的信息是自己已被坐实了罪犯,要出事了;这种情况下,清风寨百姓和花荣家人、消息传出去后周边盗匪就说不准会做出些什么。黄信没有拒绝花荣的要求,毕竟这本身也是客观状态:花荣是被告嫌疑犯,确实没有坐实罪责。黄信作为一口不沾锅,秉持其道义的为人原则,还顺便“就叫刘知寨一同去州里折辩明白,休要枉害人性命”,方便花荣到时候当面对质、节约时间。黄信的安排保留足了花荣的申诉空间。至此,黄信、刘高带了一百寨兵、五十军士押着花荣、宋江往青州而去。

从元宵夜,到正月十八白天,这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清风寨的风气急转直下。元宵夜,花荣化身清风,守卫山寨;后院宋江遭火,刘高妻子主使、忘恩负义;刘高“乱行法度”、强扭同事关系户为贼、“无所不为”、要把清风寨的保护人诬陷进火坑。在作者的天意帮助之下,宋江连遭厄难;刘高彻底把原本的小事、所受的恩义,转为仇恨捅到青州的“青天”上;慕荣厌达大概是发扬集钱爱好者的本性,轻易抽走前线镇守的主将、要带去青州府问查;黄信勤勉劳作、谋略得当、把握战机,一锤定音拿下目标,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素养——只可怜目标却是清风寨花荣。花荣被囚离去,去前仍然尽力平息对本地治安和周围人群的影响。黄信处事客观而言算是公道,执行上命不能算他大错。刘高、慕容彦达则是本次事件的罪恶来源,前者发起、后者推波助澜。青州边缘的清风、曾经乱匪群中的一片净土,终于还是不由自主、被歪了心思的官场污浊就此逐去。

刘高捉宋江的行动,本身大概率也是高度侥幸的行为。刘高自己计划时都称其为“天幸”,只在赌小概率事件发生。

宋江要走的路程,是清风寨外到清风山下小喽啰的把守范围,少于一站地(十至二十五里),正常人走一两小时,宋江此时受伤,以下假设按需要的时间加倍算。由于过早点兵动静明显,容易被花荣察觉并干涉,刘高本身也是入夜才开始点人。因此刘高派去的人是黑夜出发,走在后面,而宋江黄昏出发在先。刘高计划自以为是去把守路口、等候宋江;实际发生的场景却是宋江先走、军汉追击。

清风寨到清风山总路程最多二十五里,宋江提前出发应该能有一个多小时,虽然宋江有伤在身,再慢也至少能先走过五六里地。如果总路程是十里,追兵出发时就已经过了追兵把守的路头了;总路程是十五里以上,则五里路头(距目标五里的地方)是十里以上的地方,宋江还有五里地以上、追兵追十五里以上,这样才有这种追击成功的可能性。而且按刘高计划,是二十个人向清风山方向去找五里路头等候。清风山上山的道路除了大路有可能只有一条,小路可有的是。二十个人知道宋江走的哪个路线上山、能堵几个五里路头?因此刘高认为这概率都是天幸。

而这个阶段,其实还有燕顺“差几个能干的小喽罗下山,直来清风镇上探听”,这些斥候来往活动本身也有概率先和宋江接上头、从而安排清风山大队人马来接宋江。因此综合这些因素来看,刘高抓宋江的行动本来就是蒙小概率事件,还从计划上先就做错了安排,最后居然还能发生逮着宋江的这个结果,固然是宋江受伤走的慢,但也真是刘高走的狗屎运、宋江踩的狗屎坑了。

网上有见过说花荣不派人护送到地方的。花荣已经派两个人送出栅外了,还往哪送?直接送到清风山?那就是真通匪了。中间一共十里多路,最多二十五里的路程,要是护送远了,刘高连花荣护送的人一并逮住,那甚至就不用抓宋江了,连这护送的人搞不好都得举报花荣有大罪。清风寨外不远就进入清风山盗匪的可能活动范围,如果护送人路上遇到了清风山打劫的,花荣派去的人该如何处理?正常交接?那种情况下,花荣就坐实了和盗匪往来,以后以什么形象再去镇守清风寨、指挥手下士兵、保卫清风寨百姓?花荣不守清风寨的情况下,能指望谁守清风寨达到花荣的效果?秦明能亲自来吗?青州还看得到第三个可用、且愿意在这没了花荣、本身就是苦地坚守经营的将领?事实上包括刘高都是在享受花荣镇守所带来的好处。只是刘高自己压根不明白、在代表文官群体自毁长城、自送自命。花荣只要看得清这点,从为国为民的角度出发,就必然不能过度照顾宋江、连带主动影响自己值守清风寨的公务。这是花荣和宋江不需要言谈就有的共识。因此护送出清风寨、后续路程由宋江自己完成,是毫无问题的安排方式。只能说为善有远见的建设者层层困难、为恶又短视的破坏者容易自寻死路,可怜清风百姓。

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慕荣厌达,爱慕荣华,厌恶通达)是国舅。旁白评价他“残害良民,欺罔僚友”,不但害百姓,还欺负同事。收到刘高的告状,慕容知府认为“这罪犯非小,未委虚的”,这么大罪,不见得是假的,逻辑让人无语。

这里正常人就算倾向相信,思路也应该是“这罪犯非小,万一是真,危害甚大,不可轻易放过”。何况清风寨已经在青州边缘、青州三座贼山外围,清风寨就在清风山下、清风寨外又有三处恶山,几乎是在众贼包围圈里了;花荣功臣之子、镇守了清风寨五六年、治下三五千人口,一直安定;刘高才去时间不长,就发现花荣结连清风山贼寇。慕容知府能这么思考相信,其脑子的长法肯定深具研究价值。就算是有这方面嫌疑,难道不该先去考察分辨,以免伤害前线将士的情感?然而正月十七白天,慕容知府给兵马都监黄信下令,直接安排黄信去捉花荣。

黄信外号“镇三山”。此时黄信是在军方,背靠秦明、手下战将有花荣等人,官方军队实力明显强于强盗。就算只论他和他下属战将的武艺(花荣只是其中一个副知寨),就算三山带上鲁智深和杨志(有这个绰号时二龙山应该只有邓龙),镇住三山不敢进犯青州,有什么问题?这是很客观的评价嘛。至于后来?后来三山都归了梁山,三山上都没人了,镇三山有什么不对?你看花荣反叛后不久,黄信自己不也归了梁山吗,怎么,有梁山的背景还镇不住三山了?不能只算个人武力的对嘛。因此“镇三山”全书里名至实归。

黄信受了知府命令,执行公务非常勤快,白天出发,夜里来到清风寨。黄信职务比花荣高,夜里到访,找的是正知寨,士兵不需要连夜通知花荣。目前花荣是嫌疑犯,黄信没有连夜惊动花荣,而是直接去找原告刘高。刘高让黄信看过宋江,黄信不认得,宋江因为背着杀人案,也不敢说话。知府的命令应该只是捉花荣回青州,黄信只打算履行公务,没有盘生枝节审问宋江的打算,给宋江抹上红头子,标志他是个强盗。黄信了解了事情过程,设计拿花荣。

正月十八清晨,花荣还没上班了解昨晚值守情况,黄信先只带了三两人,装作是来探望。黄信把临时备下的羊酒称作是“特差黄某赍到羊酒”,并对花荣附耳低言,“知府只为足下一人。倘有些刀兵动时,他是文官,做得何用?你只依着我行”。花荣不知道刘高捉了宋江报了官,自己和黄信都是武官立场、听着逻辑十分通畅,于是中套。黄信表现得是为自己而来,花荣想请酒联络感情,黄信答复“待说开了,畅饮何妨”,这表现可以理解为急公好义,而且看起来也符合花荣以往对黄信的认识。于是花荣备马出发。

到了大寨,黄信表现得对花荣亲密。牵走马、关寨门虽然起了断花荣反抗逃跑可能性的作用,但也算是在大寨说和的正常流程。先按说和流程过了一轮,黄信观察条件具备、随即发动,花荣被擒。

花荣意外,质问原因。黄信表示自己获得的信息是花荣勾结盗匪,并表示照顾花荣,不动花荣家人。花荣不服,认为宋江已走,要证据。黄信表示有证据,推了宋江上来。两人对眼犯了傻。黄信声明不是自己乱出头,是刘高上告的状(自己只是依令拿人)。花荣镇静,事情还有挽回空间,毕竟花荣认宋江是亲眷、宋江客观上本来就不是盗贼,这只是打官司的事,不能认定自己的罪责。实在不行,宋江认出郓城前押司身份来,花荣最多是包庇罪犯,也不是串通清风山盗匪;宋江的实际罪怎么也比“清风山贼首”这个罪名要低——只是可能就没法脱清罪名了。于是花荣声明,宋江不是贼,自己要上诉。黄信对此没有意见,本来也不由他裁判,他职责是抓人,目前人已抓到,裁判的事情是慕容知府的事情,不该他管。黄信安排点兵,准备防送两名嫌疑犯回青州。花荣要求防送过程中保持自己体面。

这里花荣要自己体面,并不纯粹是一个自身待遇问题,这一举动客观上有安定寨心、避免动乱的作用。花荣保持官装、坐在车里,向清风寨众人和听到消息的家人传递出的信息,是自己虽然成了被告嫌疑身份,但没有坐实问题,依然保有着一定的武官待遇。等争辩回来,有概率恢复原职,大家不要急着慌乱。如果是被剥了武官衣服、站在车里,那么传递的信息是自己已被坐实了罪犯,要出事了;这种情况下,清风寨百姓和花荣家人、消息传出去后周边盗匪就说不准会做出些什么。黄信没有拒绝花荣的要求,毕竟这本身也是客观状态:花荣是被告嫌疑犯,确实没有坐实罪责。黄信作为一口不沾锅,秉持其道义的为人原则,还顺便“就叫刘知寨一同去州里折辩明白,休要枉害人性命”,方便花荣到时候当面对质、节约时间。黄信的安排保留足了花荣的申诉空间。至此,黄信、刘高带了一百寨兵、五十军士押着花荣、宋江往青州而去。

从元宵夜,到正月十八白天,这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清风寨的风气急转直下。元宵夜,花荣化身清风,守卫山寨;后院宋江遭火,刘高妻子主使、忘恩负义;刘高“乱行法度”、强扭同事关系户为贼、“无所不为”、要把清风寨的保护人诬陷进火坑。在作者的天意帮助之下,宋江连遭厄难;刘高彻底把原本的小事、所受的恩义,转为仇恨捅到青州的“青天”上;慕荣厌达大概是发扬集钱爱好者的本性,轻易抽走前线镇守的主将、要带去青州府问查;黄信勤勉劳作、谋略得当、把握战机,一锤定音拿下目标,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素养——只可怜目标却是清风寨花荣。花荣被囚离去,去前仍然尽力平息对本地治安和周围人群的影响。黄信处事客观而言算是公道,执行上命不能算他大错。刘高、慕容彦达则是本次事件的罪恶来源,前者发起、后者推波助澜。青州边缘的清风、曾经乱匪群中的一片净土,终于还是不由自主、被歪了心思的官场污浊就此逐去。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