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炽翼同盟 > 王之疑落(第1页)

王之疑落(第1页)

后世学者对上述此段《闵文宗实录》的记载,争议颇多。

原由有二,一来闵朝所传史料较东陆之前历代史料的残缺浮假比之,有详细严谨,条理清晰,据实唯载,不加雕饰,无所不著的优胜之处,历来被后人所称赞,有“铁史”的美誉,而关于鲁国公白松的史料则语焉不详,只有只言片语纪事,唯有上述此段较为详细一些,又而鲁国公以王者之身病薨,却没有以史家著书应当有的常例,写诸侯事迹记载的王侯世家的单独史料记录,这是较为罕见的。

二来此段记载故事有许多吊诡亦有不和情理之处。首先便是对此段史料真伪进行确认,此段史料出自《闵文宗实录》,主要讲述的是闵文宗执意要给鲁国公白松加官进爵,置天子墓等种种不和礼制与政治传统的做法,引起朝堂上衮衮诸公劝阻,最后以鲁国公病薨就此作罢的故事。

这看起来是个虎头蛇尾,缺乏条理与真实性的故事。然而关于此段记载却有许多文献史料与之相互佐证,最具有说服力的的是出自闵朝礼部侍郎源敬亭晚年,卧病在床所著写的《病榻忠言集》也记载了此事,而作为亲历这一系列事件的参与者,写出来的内容与《闵文宗实录》的记载相差无几,且同时期的史料也对此事多有提及,由此看来几乎可以确定有这些事发生。然而此事涉及到了皇帝,朝廷百官,鲁国公白松的三方博弈,《闵文宗实录》此段信息量不大,情理却不通,最后草草结尾,进而显得这一系列事件有些扑朔迷离,难分真假。

一则,当时,正执天下之牛耳的闵文宗皇帝为何要对太傅,鲁国公白松如此恩宠,不惜如此加官进位,赐土封爵,甚至置天子墓,与先帝同享祭祀呢?其次,鲁国公白松病逝,膝下无嗣,“遗命同宗弟白乙己继位”,闵文宗知道后,竟然没有任何表态,只是按有功朝臣病逝,例行罢朝三日而已。那究竟是何原因使得闵文宗这样做呢?

首要排除的就是:皇室式微,权臣当道,闵文宗受于胁迫而就此行事的原因。其时,闵文宗已经在朝执政,年富力壮,国无外敌,内无奸邪,此段《闵文宗实录》中虽有记载,“白松已然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开府仪同三司,总百揆,定国是。”但那是太宗下达御令,延续至鲁国公白松病逝时的事情了。

而太傅白松病逝前夕,太傅府门可罗雀,清冷至极,显然在朝中式微和不受待见。进而排除了鲁国公白松胁迫闵文宗的赐地封爵的缘由。

为了解释其中事故,为此后世学者提出了几种假说,来解释其原因。有恩宠说:是因为太傅白松功勋卓著,为闵朝的建立鞍前马后,有很多的功劳,所以闵文宗多加恩宠,以示善待忠臣良将。而纵观闵朝的建立与前期朝堂政治的历史,太傅白松既没有在史料中留下任何彪炳史册,建功卓著,献言建策的功劳,甚至史书中对太傅白松本人的零星记载还多有贬义,实在是称不上有功可载于史册。

而唯一勉强称得上有史可载的功劳,是白松的使者进表时提及有出谋划策的功勋,却没有具体的事迹体现此功,又因为此表是太傅自己向皇帝请辞表忠心的一纸文书,乃孤证,且难免有自卖自夸的嫌疑,难以取信后世众人,因而在后世众人眼中太傅白松唯一可以稍稍提及的功劳是白松起事之初跟随太宗皇帝,没有背弃,最后全始全终,幸运博得官位而已。

而且如果是闵文宗要善待功臣良将,那么必然会大肆封赏,不会厚此薄彼,单独加封白松。纵观闵文宗一朝史料并未提及闵文宗有过大规模封赏先皇时期的旧臣。这假说也没有解释鲁国公白松病逝后,闵文宗反应平淡的缘由。因而这一说缺乏足够且合理证据,遭到学者们的普遍质疑与否定。

另有感情说则是认为闵文宗皇帝与太傅白松感情甚笃,故而过分提拔,以示恩宠。确实《闵文宗实录》记载中书舍人胡之士有说过“今上礼于师恩”,但此说法仍可商榷,史载闵文宗诞生不久,极其年幼时,太宗皇帝确实有下过谕旨,令太子拜白松为师。

然而闵文宗皇帝并不是只有一位授业解惑的帝师,闵文宗叫得上名号和有明确记录的师傅共有八位之多,而据学者考究白松真正教授闵文宗是在闵文宗孩提时,能够教授的事情恐怕只有识文断字而已。

白松在不通世事时担任太子太师一职,此时太子太师的职位,是以示太宗皇帝对亲近人员信任的虚职而已,而在宫闱中成长起来的闵文宗皇帝对这位年幼时,经常在外的师傅有多少记忆,并与之产生了多少情感,恐怕是可以猜测出的。其他帝师在史料中记载得到皇帝的恩典也是较少的,白松与之比教授时间和情感厚度还不如,哪来的因为感情深厚而多加赏赐呢?

还因为在闵朝史料上并无其他证据证明闵文宗皇帝与白松的感情深厚,而与假说矛盾的是,在鲁国公白松病逝后,闵文宗如果真的与白松感情甚笃,那为何反应平淡呢?而且是在鲁国公白松病危时才提出要,赐土封爵,过分提拔呢?而白松病危之前给予的恩赐,闵朝史书中并未提及,此时的恩宠更像是操之过急的行为。

故而这一假说,虽然有之史料出处,但情理难通,难以服众。

有故意说,这一说法认为,闵文宗故意对太傅白松过分提拔,来测试群臣忠心程度和赚取尊师敬老名声。如果以这一假说为根基,仅仅从结果而言,闵文宗确实得到了群臣忠心程度的结果且朝臣的确忠心耿耿,并无二心,也收取了尊师敬老名声。

闵文宗也确实有这样做的能力与手段,支持这一说法的人从史料寻找到的证据是,“”鲁国公病危,传言甚急,天子乃正衣冠,状天子旌旗,领率百官,降阶探视”闵文宗明明知道鲁国公白松病危,将要不久于人世,却大费周章,虚耗时间,穿戴正衣,召集百官,还要带着天子的仪仗队出行,虽说能显得对鲁国公白松庄重对待,然而白松病危将薨时,不是应该要极速前往见最后一面么?

与之相互佐证的是,一般来说天子出行会有专门的人进行“扫街清道”,来保证出行安全和体现皇家威严,但闵文宗却没有这么做,导致“至于万人空巷,倾都罢市,道旁人群涌聚,道挤相窄,圣行缓慢。”而金吾校尉诸葛恪进言献策:民惊遁走,以求速达,而两难自解之时却不允许,更显得天子探望两朝重臣的行为是一场天子自导自演的政治作秀。

依照常理而言,如果闵文宗真的关心鲁国公身体状况的话,怎么会不知道,太傅府“门庭清冷,枯枝败叶,老树昏鸦,”而不加过问与帮扶。当然也不排除可能鲁国公白松天然喜好清静,不愿有人叨扰而故意为之做法。

还有一个侧面证据是在得到鲁国公白松转危为安时,竟然没有一丝逗留,到了白松的家门口,虽有白松不愿见面的客官因素在前,却一句话都不说,没有任何表态,就即刻打道回府,未免有些不可思议。

与之对应的是,在皇家卫队层层包裹的太傅府的情况下,隔离在外围的平头百姓,是绝不应当知道太傅府前发生的事情的,且仔细思虑想来京都百姓是如何在一天时间内,皆知晓并兴起流言“太傅倚老,天子降阶,除门不奉。”的呢?恐怕只有只有皇室及其朝中权贵才有这个能力与手段。进而推测鲁国公白松薨后,帝师白松对闵文宗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故而只是按传统政治礼节的惯例照办,罢朝三日,以示哀悼。

这一假说有几处不合理的地方,一来闵文宗为何测试朝臣的忠心呢?当时天下初定,国无外患,朝堂政令皆出于闵文宗,闵文宗又是太宗陛下唯一的子嗣,没有皇位的争夺,天下皆认为闵文宗是当时唯一的正统,是天命所归,群臣为何还会有不臣之心呢?

二来,闵文宗选择垂垂老矣,不久人世,朝中地位一落千丈的太傅白松,用明显不合礼制的方法来测试群臣的反应,未免也太小儿科了,完全不符合后世人普遍认同的,那个沉稳坚毅,守成之君的形象。

朝堂上的公卿,又不是睁眼瞎,都是人中龙凤,从万人之上爬上来的,比鬼还要机灵的家伙,又怎么会不知道要怎么向皇帝表达自己的衷心体国,拳拳赤子之心呢?而且,如果是测试和捞取民间声望,却将帝国最为富足淮墨三千里地为封国送出,且用上了皇家宗庙祭祀这样大礼,实在是多此一举,得不偿失。

还有民间盛传的契约说,民间盛传鲁国公白松与太宗皇帝起事时曾密约,若得天下,太宗为人皇,执天下国政,白松为人王,赐封国千里。闵文宗所做所为,只不过是替先皇履行未完成的既定契约。

然而,探究历史追求的是真实,并不是凭空猜测与想象。如无真凭实据,何以信服于天下。但这种观点明显是带有主观的臆测,要知道起兵造反是把脑袋别裤腰带上的买卖,十死无生的勾当,若还有一条生路,谁会走上这样的路。可以料想,白松与太宗起兵时必定前路渺茫,怎会签订这样没有道理契约呢?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