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穿越遇李白 > 第83章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第2页)

第83章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第2页)

此后,白居易又为湘灵而作诗《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然而,白居易母亲却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封建观念,不许他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再提起湘灵。

白居易与湘灵之间感情诚笃深厚,但二人最终未能成婚。

此后,痛苦的白居易不愿娶妻成婚,母亲也无可奈何。直至公元807年,白居易三十七岁时,在母亲的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虽然婚后夫妻感情和睦,但白居易对湘灵的怀恋之情始终难以忘怀,以至后来还常常想起,时时提说。

考中进士,是很荣耀的事。不过白居易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两年后又去参加“拔萃科”考试。考试的结果,录取八人,他又考中了。

与他同时登科的,还有元稹。从此,他们两人成为亲密的朋友,同任秘书省校书郎。由于两人的文学主张相同,诗的风格也相近,被人称为“元白”。

这年,白居易便由符离迁家到长安常乐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首《卖炭翁》,大概写于元和初年(806年)。

白居易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白居易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他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逐渐滋长,所以渐渐也能恬然自处。

白居易的小诗《夜雪》,写出了被贬的孤寂: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在江州的四年,白居易始终没有摆脱伤感与失意的阴影,一直生活在被朝廷抛弃,流落江湖的沦落人的困境中。四年中他创作了200多篇诗文,几乎篇篇是失落,句句有感伤。

江州司马是个五品官,待遇丰厚,衣食无忧,“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但又是个“无言责,无事忧”的闲职,“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这就决定了白居易在政治上难有作为,无所作为,反过来,又使他有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从事文学创作和游历活动。

江州是白居易政治生涯的低谷,又是白居易文学创作的高峰。

在江州白居易写过四封书信,《与元九书》是其中最著名、最有成就的一篇。元九即元稹。信中对周秦以来中国诗歌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总结,鲜明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在当时的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并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