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艺术漫谈(百家讲坛丛书)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作了。其次它的笔画形状比较多样,点、横、竖、撇,一共有八种,这叫“永”字八法。这八种笔画形状在永远的“永”字里都有了,八个形状。还有它这个笔画之间的连接方式比较多样、比较多变,它对这一小块面积的空间切割也比较多样。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字体发生多次变化,“篆隶正草”四个大变化,这个中间还有很多小的变化,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得汉字作为一种素材,它比较富有艺术的可塑性,便于加工成为一种生动多姿的艺术形象,这是汉字作为一种艺术素材的天然优势,这是第一项硬件。

硬件的另外一些:笔、墨、纸,这也有特殊性。笔是根软的毛笔,写出来的线条可粗可细、可方可圆,方笔圆笔,可枯可润,什么叫枯呢?笔上的墨快要干了,写出来笔道开花了,开花有啥好?写得苍劲,如果写好写得苍劲;可枯可润,“润”就是滋润,可直可抖,平直的笔画还可以抖笔,抖笔显得格外苍劲,所以是变化无穷,这是笔。

纸是宣纸,这个宣纸可是有非常奇妙的功能。它具有托墨、吸墨、化墨的功能,只要你善于运用,就能取得非常神奇的表现效果,这是其他纸张所不能比拟的。墨的浓淡可以随意调配的,你给钢笔墨水不行,钢笔墨水一会儿浓了、一会儿淡了,不行。它这个可以随意调配,结合着巧妙的用笔,可以使“墨分五彩”。这墨是黑的,怎么可以五彩?五彩就是“渴润浓淡白”。“渴笔”就是枯笔,“润笔”就是滋润的,“浓墨”、“淡墨”还有“白”,这个“白”就是写好了一张字留下的白,它是一个艺术的白,不是一张纸本来的白。所以中国古人讲:墨出是字,白出也是字。我们现在讲:黑出是艺术,白出也是艺术。所以说这都是中国书法成为一个高深艺术的一些硬件它有特殊性。硬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软件。

软件我刚才讲了,它主要的就是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想像力。想像在心理学上跟我们日常生活里所讲的不一样,我们日常生活里我们讲某某人很善于出主意想办法,那个人就富有想像力。心理学上讲的想像纯粹是一种形象的活动。它就是利用我们投到记忆里边的事物的种种形象,我们从小到大看见过种种事物形象,把它留在脑子里了,现在对它进行分解、综合、交配这些心理加工,从而就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个就叫想像。善于造出新的形象的、自己没有见过的、是我造出来的,这个就叫想像。

比如文学创作里边经常用这个办法,典型人物,把几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个就叫想像。或者说绘画,收其峰打草稿。这幅画画的山峰,不是某一个山峰的照猫画虎,它是吸取了很多山峰的特点、优点画出这个山峰来,这就是想像。那么这种想像能力是世界各国的正常人都有的,不是你中国人特有的,可是中国人的想像却有一点自己的特色。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它常常强调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所谓“万物与我为一”。其中最大的相通就是“天人相应”。大自然、人类社会,你看起来它是彼此独立、各行其道,实际上它确实彼此密切联系、紧密呼应,是相互影响的。现在这个思想很走俏了,在全世界都走俏,为什么?因为把这个思想用到环保和生态平衡里去。中国人怎么能在两三千年以前就能认识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呢?那么我们中国人的的确确深受传统文化“通”的观念的深刻影响。所以在各类艺术创造中,各类创造活动当中,我们都习惯运用一种放射式的感悟和聚焦式的想像,这是中国创造思维的一大特色。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什么叫放射式感悟、聚焦式的想像?那我们就拿书法家做例子、结合书法家来谈。你要知道书法家所写出的字、书法形象实际上都是一种化合物了。它是什么呢?首先从书法学学书法,那也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法书,它是要学很多种法帖,然后把这些模范书法掰碎了再糅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了。这个新的形象是更能表现我自己的个性的,是更符合我自己的审美情趣的一个形象。所以每个人的字,一人一个样,这已经是一次化合,这个已经是一种相当有创造性的一种想像了。但是大书法家的努力还不限于此。大书法家怎么样?他时时刻刻用书法家的眼光来观察万事万物,而往往有比较精彩生动的创作感悟,这就叫放射式的感悟。立足书法、放眼万物、随出感悟。

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名的故事,王羲之看鹅在水里游、在岸上走。他看鹅的形体姿态跟书法有关系,他把鹅的线条吸取到在书法里。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草书了,他看当时的最有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魂托舞,他有悟于书法。大书法家怀素在旅途中听到嘉陵江水的水声,有悟于书法,对书法有感悟。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他甚至声称他对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得,这就叫放射式感悟。然后你把这些感悟,都作为奇妙的添加剂,统统用到书法创作的化合过程中,也就是想像过程当中来,你把它都用到书法创作中来,使得他创作出来的书法形象,成为更加高级的、更加精密的化合物,这就叫聚焦式想像。同志们可能会说,你把书法家的想像你说得这么神,我在王羲之书法里我也没看到鹅的形象,张旭的书法我也没看到公孙大娘跳舞,怀素书法我更加听不见嘉陵江水的水声。你要知道这个书法家的想像他并不是把万事万物的形象生硬地、简单地搬到书法创作中来。这种简单、生硬地照搬,它只能造成艺术的分裂。它是怎么样呢?他是通过精深的形象思维,把各种事物具有美的特征的线条、结构、姿致、风度、神情、韵律等等因素经过提炼,转化、熔铸到书法艺术当中。这样的艺术想像才叫做精深。它和简单地拼凑、堆积、杂糅大不相同。张旭他曾经说过两句话,非常值得后人重视:他说,开头我看见公主和担夫争路,公主出来了,仪仗队,对面过来挑担的挑夫了,路窄就发生矛盾了,拥挤了。张旭看到了,他从这种杂乱现象当中,他悟出笔法之意了。这个笔法跟这个线条有关系,他有一种感悟。然后他看见公孙氏、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这一个“意”字,一个“神”字,这两个字说得真是太好了。说明书法家的想像,他所吸取的东西不是形象地照搬,而是那个神韵。因此“提意取神”就成为历代书法家努力学习的艺术奥秘了。

第三个问题就讲功力与线条。我们刚才讲了想像能力很重要,是创造力量的重要组成。但是它不是惟一因素,因为你还要把你脑子里想得好好的形象、美的形象,你把它外化出去,你把它变成实实在在审美的对象,这就要操作了,在书法里就要书写了。书写就要功夫了,不练功,你手上没功夫,你的心里想的和手上不相应。你想得好好的,一写出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你再活跃、再优美,写出来的字还是不成样子。我们前面讲了中国笔、墨、纸好得很。你得会用,你要不会用,一张宣纸是特别容易弄得一塌糊涂的。书法艺术有四大要素,就是笔法、墨法、结体、布局。结体就是一个字的结构,千变万化。每个人写的字结构都不同,同样一个字,一个“张”字,一百个姓张的写出来一百个样子。布局就是整个一幅作品的布置、安排。前边两个讲究笔法、墨法那就是为了保证书法线条它要有质量,这个东西是最要苦练功夫。你说一个人很聪明、想像力很丰富,对书法有好处?有好处。书法创作,刚才讲了想像力是创造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但是这个线条你再有想像力也没用的,你就得练,练出质量来。你可以拿这个建筑物比喻。书法线条好比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一幢摩天大楼,设计宏伟壮观,简直是好得不得了。你拿什么材料做?你用大土坯造得起来吗?你用青砖瓦片、木材梁柱你造得起来吗?你造不起来。你用豆腐渣,那就成了豆腐渣工程了。它这个东西要高级的建材才行。这个书法线条就等于是书法最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那么有的人就会说你这个比喻不恰当,玻璃钢、大土坯一望而知,你这个书法线条都是黑色道道,它有什么质量区别?你有了欣赏的经验、有了欣赏的水平,基本上也是一望而知。如同你走到长安街上,你看到工商银行的新大厦,你突出的感觉:它的建材可是高级,比一般的房子要高级得多。这跟书法一样的,你对于有经验的、有水平的观赏者来讲,这个线条有没有质量,一望而知。那么现在就要问:什么样的书法线条才是高质量的?你总要讲讲,总得有个描述的标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这个书法线条要有力度。中国古人他有各种各样的描述:遒劲,笔法要遒劲,洗练、老辣、圆健、弹力、内劲、铁划银钩、长枪大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多生动!古人描写笔法有力很生动,但是还不够生动,最最生动的,要数已故的胡小石先生。他是南京大学的教授,他对书法线条有两句话,他说书法线条应该像钟表里常运的发条,他说的是机械表,不是现在的电子表,机械表里的发条噌噌噌在运动、有弹性,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你不可以像汤锅里头的面条,这面条而且是煮烂了,一点筋道都没有。你的书法如果是面条就不行。所以说多少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强调书法线条要有力度。

书法线条有力度有什么好处?在审美方面有什么好处?首先,线条有力才显得有生机、有活力。你看现在报刊上印出的大字标题,那真够大的,排得非常匀称,很整齐,它也很好看。但是你看它那线条,现在放大了看得清楚了,死死板板地,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所以它不是书法艺术。没说有人练书法从报纸上剪标题作为字帖,没有的,因为那个不是书法。这个线条必须要含有内力或者弹性,它才显得活跳圆转,就像生猛海鲜富有表现力了。写字要求肥而不肿,瘦而不削,什么意思?你可以写得粗、可以写得肥,但不能浮肿,你不能患上浮肿病,因为浮肿不是胖。那么你也可以写得瘦、写得细,你可以减肥,但是你不能肌肉萎缩。所以就书法线条而言,有力度就是有质量,就是玻璃钢;没有力度就没有质量,就是大土坯。古人形容书法,说它“入木三分”是表述一种观感,是讲书法力的形象,它不是说毛笔真正能够把木板都刺穿了,不是这个意思。它主要是讲笔对墨的控制、墨对纸的渗透都有高度熟练的技巧,达到恰到好处。那个笔法才显得沉着、深刻、不浮躁、不浅薄、有分量、有厚度。这是一条,有力度就有生气活力。第二,线条有力再加上结构紧凑,这实际上就是艺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显然极为重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拿打乒乓球来做比喻就很清楚看出这个问题。任何人开始打球,他都只能托一托,挡一挡,恰恰给人造成一板扣死的机会。他的球拍的挥动和球的运动线条都是没有力气的。是不是因为这个打球人没有力气?不是,他是举重运动员,他力气大得很,但是他没有练过乒乓球,他不会打,他没有准确的动作,他一用力就要出界或者落网。所以他只能小心翼翼,打起来毫无力度。等到成了优秀运动员以后,他打出来的球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有力了、也好看,而且准确了。准确性是创造力量充分到位的表现。对于美的创造是否成功,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你说我特别善于创造,但是我每回都不能到位,那你这是废话,都不能到位你就无所创造。所以我们必须把线条力度和艺术的准确性、创造性的到位联系起来看,你才能真正理解它的重大含义。

以上我们讲的第三个问题主要讲书法线条要有质量,而这个质量只有靠练功才能够提高。当然练功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线条质量问题,还有多种问题。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可以展开来讲,但是我们看到一个情况:中国历代优秀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没有一个人不强调功夫在真正的艺术创造当中的作用。这种强调对于保证千百年来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国书法,千百年来经过那么大的发展,而始终是前进的、是健康发展的,就跟那么多人强调真功夫有很大关系。

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民歌(上)…田联韬

主讲人简介

田联韬,男,1930年生于天津市。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长、秘书长。从事音乐教育及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研究等工作五十余年,培养了近五十名少数民族作曲、理论等方面专业人才。

创作有歌曲《家家户户运粮忙》、《边疆,我可爱的家乡》等,电影音乐《火娃》、《孔雀公主》、《第三女神》、《爬满青藤的木屋》等。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电视音乐、舞剧音乐、舞蹈音乐和器乐音乐。主要专著有:《西藏传统音乐集萃》、《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等。

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他曾多次赴欧美及香港、台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内容简介

少数民族民歌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山歌。许多民族都有山歌,但是可能名称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属于山歌一类的。例如,蒙古族地区有牧歌,苗族有飞歌。

第二类是劳动歌。例如,它,它不是像号子,它没有这么清楚的节奏、节拍的这种韵律,那么他还是在劳动,也在唱他的劳动,配合着劳动。劳动歌有很多,如纳西族栽秧歌、打麦歌,蒙古族挤奶歌、哄羊歌、哄骆驼歌,藏族的打啊呷歌、打墙歌,景颇族的舂米歌。

第三类是风俗歌。这是在日常民俗活动和特定的民俗活动中演唱的歌,例如,情歌、酒歌、丧事歌、婚礼歌、哭嫁歌。

第四类是叙事歌。它要讲故事,要讲传说,讲历史,许多少数民族,南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没有文字传统的民族,叙事歌在这个民族作为教育的工具,传承历史,传承知识,传承道德、修养等等方面的重要的工具,就是叙事歌。像苗族、哈尼族、侗族、彝族、怒族、傈僳族等很多民族,特别是南方民族都有叙事歌。

第五类是祭祀歌,也叫信仰仪式歌。祭祀歌,这种歌多半是跟宗教信仰有关系,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电视里边唱到一个唵玛尼叭咪吽,这个在佛教里面是叫“六字箴言”。信徒们认为反复持诵和思维这六个字,即可功德圆满。

第六类是儿歌和催眠歌,或者叫摇篮歌。佤族地区有个年轻的妈妈,她唱摇篮曲,唱起来就没完没了。这不是一般的摇篮曲,和催眠曲了。她把摇篮曲、催眠曲唱成了叙事歌,是叙事的内容,唱她的身世,唱她的经历,她充满了感情,她完全忘掉别人,她就在唱她自己的身世,所以非常动人。

《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民歌》(上)(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田联韬。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我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已经超过五十年,时间是已经很长了,曾经去过西藏、青海、甘肃等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不止一次去,去采风。但是,我们不是像一个地质队员那样去寻找矿藏,而是寻找深藏在少数民族生活中间的民间音乐和其他类型的传统音乐。

在我采风的过程中间呢,我是感觉到在少?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