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故事演绎】

曹操割发代首

一千多年前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作为领导人遵纪守法的典故流传至今,在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很重要,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不小心损伤了,那就等于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率先树立榜样,带头遵守。因此,曹操的军队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看到由于连年战火,中原一带的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于是下令让士兵和老百姓开荒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长出了庄稼,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士兵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放任马匹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军法严格,令出必行,令禁必止,绝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都十分小心,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地通过。有时,他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扶起来。有一次,曹操骑在马上,率领士兵们行军打仗。正巧那时候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他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浪,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高兴的时候,突然“扑棱棱”的一声,从路旁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了一大跳,狂奔起来, 不择道路地跑进了附近的麦田里。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的时候,田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叫来了军队里执法的官员,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思量起来了。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不管是谁都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位及丞相,全国上下除了皇帝就数他大,而且汉室微弱,国家实际上的统帅就是曹操,况且军纪也是曹操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法不加于尊者’,您是不必领罪的。”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踩坏庄稼违犯军纪的,就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怎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是就成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也不能特殊。”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思索了一番说道:“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众将官见状,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求曹操不要自己处罚自己。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后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 。。

孝的意义—开宗明义章第一(6)

这种以发代首的行为,在历史上还有很多。除了体现实施刑罚要公正外,还说明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身体发肤的重视。

中元节的由来

中国古代人认为佛教不讲孝道,理由就是佛教把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

头发给剃光了。但是,佛教也是讲究孝道的。印度最为著名的阿育王曾经说过,“应该服从父亲和母亲,同样也应该服从年长者”。这些话与《孝经》中的说教相似。

印度有一部《盂兰盆经》,是印度佛教的经典之一。《盂兰盆经》传到中国后,有人将它比作为印度的《孝经》,字数约800,这点和《孝经》很相似,只不过,孝经是分篇章来说理讲孝,而《盂兰盆经》整篇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通过勤奋学习、刻苦修炼,取得了佛家的六神通。六神通之一是天眼通,就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目连用练就的天眼看到了母亲在地狱里受到恶鬼的折磨,瘦得不像人样,非常心痛。于是,目连赶紧施法术,送给母亲吃的,母亲虽然得到了吃的,但是当食物送到嘴边的时候,食物马上就变成了火炭,根本不能吃。

目连见此情景,更是悲痛欲绝,于是向释迦牟尼求助,希望佛祖能够告诉自己拯救母亲的方法。佛祖告诉目连,办法是有的,就是在七月十五(阴历)这天,多预备一些百味饮食,放在盂兰盆中,供养众僧,这样就可以借助众僧的力量救出母亲。目连按照如来说的去做了,结果真的救出了母亲。于是,目连就问佛祖,其他人是否也可以这样,集百味,施舍于众僧,然后就能够救出自己的母亲呢?佛祖告诉目连任何其他人,只要他一心向佛,采取同样的方法,一样能够救出自己的母亲。

可以看出,这部《盂兰盆经》在劝人信佛的同时,教人尽孝。

《盂兰盆经》传到中国后,人们就把七月十五这天设成了一个节日,中元节(和正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元)。到了这天,无论僧俗都会参加。活动有做法事、还愿、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等。从现在记载的文字看,其大部分是描述中元节这天佛教教徒做法事的场面,和怀念父母之恩的作品。

剃发不孝?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寺庙真的是多如牛毛。因此,做和尚的也非常多,而做和尚就要剃发。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当时就发生过好几次要不要剃发的辩论。认为不该剃的,是觉得佛教与中国的传统孝道是背道而驰的。虽然当时的辩论不只是说应不应该剃发的问题,但是却因此而成为反对者最有力的一个证据。因为出家是一种回避、隐居,这样,父母就没人孝养了,君王也没人去辅佐尽忠(忠是孝的另一种表现)了。当然支持出家的人也有他们的理由,或者说是佛门自己的看法辩解。梁释僧佑编辑的《弘明集》中有这样的论断:

传统的孝道说割股疗亲是孝道,但是割股疗亲是很严重的毁伤行为,而剃发只能算是小儿科的毁伤行为。何以剃发就不孝,而割股疗亲却是孝呢?

牟蓉又引用孔子的话说:“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与宜施者也。”意思是说是否合乎道理就不要讲了,主要是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死守规矩不知道变通。牟蓉以此来驳剃发不是不孝,很有说服力。问题是风俗习惯是没多大道理的,从古以来人们认为,割股疗伤是孝,而剃发是不孝。

孝的意义—开宗明义章第一(7)

曾子爱惜身体曾子也就是《孝经》的作者,“二十四孝”中就有他的故事。他作为一

个孝子,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到死都念念不忘要让自己的体肤完好。曾子临死前,只牵挂两件事,一件事就是易箦,箦就是睡觉的竹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对于孔子所提倡的礼制从不怠慢。临终前,季孙赐给曾子竹席,曾子未来得及换上就已经动不了了。按照当时的礼制,人死之时应当寿终正寝,对于曾子来说死在竹席上,表示死得很庄重。曾子当时就要求更换竹席,儿子曾元认为不可,原因是曾子当时的身体翻动已经很困难了。曾子坚持要换,认为这样不更换竹席的话,就此死掉是违反礼制的。于是曾元,曾申和当时在旁边的他的弟子,将曾子移到了竹席上了。曾子经此一翻身就很快离世了。

另外一件让曾子牵挂的事就是临死前身体发肤要完好无损,这也是当时作为孝子,必须做到的孝道行为之一。他对当时在他身边的学生说:“启予手,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的意思是要弟子掀开席子,看看作为老师的他在死时,身体是否依然完好。曾子一辈子为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一生都小心谨慎。为此他引用《诗经》中的名句,来表示自己这一辈子保护自己、爱惜自己,也借此告诉弟子作为孝子至死都要使自己的身体不被损害。他的弟子子春谨记他的教诲。后来当子春的脚受伤的时候,他很小心谨慎,连续多日不出家门,以至于连他的学生都感到不可理解。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经言札记】

孝的真谛是什么?孝其实就是一种能让人类好好延续的品格,起着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在人说“选好丈夫于孝子之门”……

【故事演绎】

品德的铸就从孝敬父母开始

茅容,字季伟,东汉河南陈留人。茅容是个实实在在的庄户人,靠自己辛勤的劳作奉养母亲。有一天,在他耕种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他被困在了一棵大树下。其他来躲雨的人都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谈吐粗俗,只有茅容一人穿着整洁,坐姿端正。这时,名士郭林宗恰巧路过此地。郭林宗博通经典,弟子众多。他发现茅容气质不凡,就主动与茅容交谈,结果二人非常投缘,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了。于是,郭林宗随茅容回家住宿。次日清晨,郭林宗见茅容杀鸡炖汤,以为是要款待自己,没想到茅容却把炖熟的鸡分成两份,一份给他的母亲吃,另一份则收了起来,用来招待自己的只是山肴野蔬。郭林宗看到茅容把好东西留给母亲的孝心,深受感动,并赞赏道:“真是一位难得的贤人啊!我要和你成为好朋友,以后常常往来。只要你愿意,可以跟我学习圣贤之道。”后来,茅容在郭林宗的指导下,成为了一名学问品行并重的人。

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就都是与他们的高尚品格有着紧密联系的,而品格的好坏怎么分辨呢?百善孝当先,一个人品德的铸就是从孝敬父母开始的。

成章寻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