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转,他就开心至极。心诚所至,继母的病竟然好了。路氏被深深感动了,对刘沨的态度变好了,让自己的儿子和刘一块吃饭,一块睡觉,一块玩耍,一块学习,最后还把家产分了一半给刘沨

“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呼唤,这种呼唤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化的,刘

的继母又怎么会例外呢?所以在后来司马光所撰写的《家范》中,子孝母不爱更加彰显孝。刘用他的至诚感动着周围的人们,一个人对打自己的继母都能够如此尽孝,更何况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亲生父母呢?回家见佛

杨黼,宋朝人,为人善良,性情非常温和,他很崇拜蜀中(今四川)的无际大师(即唐朝的得道高僧希迁和尚),并专程去拜访无际大师。走到半路时,他遇见了一位年纪很大的和尚,他就向这位和尚打听无际大师的情况,并告诉他自己要拜访的原因。老和尚听完,很认真地说:“见无际还不如见佛呢!”杨黼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便问他道:“佛在哪里?怎么才能见到佛呢?”老和尚回答说:“你赶快回家,见到披着衣服、倒着穿鞋的人,那就是佛了。”杨黼听从老和尚的指点,立即返回,深夜才回到家中。这时,母亲听到儿子的敲门声,高兴地随手拿了一件衣服披上,踏上鞋子就跑出来了,竟然没意识到鞋子穿反了。杨黼见到这种情景,心中颇有感悟。从此以后,他没有再出去找无际和尚,而是在家中竭力孝养双亲。

《增光贤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这与上述故事的内容不谋而合。父母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去朝拜的,而何必执著于自己的意念?只要领悟到这一句话的真谛,从现在开始去做一个真正的孝子,一切都还不算晚,不要为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不待”的遗憾!

违孝道会受罚—五刑章第十一(4)

《宋书》卷五十四中,记载着一个典型的因不孝而加重刑罚的例子。

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安陆应城县(今湖北应城县)人张陵和他的妻子骂自己的母亲,说叫她死了算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母亲被儿子、儿媳一骂,想不开,就真的上吊死了。因为骂母亲而致母亲自杀,当时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要处以死刑。况且,这时正好是皇帝大赦天下,也就是说于情于理,张陵都会被免去责罚,起码罪不至死。然而,当时的孔渊之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认为张陵骂母亲实属不孝,已经是最大的罪行了。对于不孝的子孙,就要严加处罚,以正风气,不该将其列入赦免的行列。同时,量刑的时候就要比照最重的刑罚执行。最后,张陵被处以枭首,他的妻子吴氏因为孩子还小的缘故被免去了死刑。

在北朝北齐时,不孝被列为十恶之首。隋朝正式有了十恶罪名,不孝位列其中。唐朝将不孝罪列在十恶中的第七位,对此,《唐律疏义》中是这样规定的:

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在明清两代的法律条文中,竟然一字不差地照录唐朝对不孝的规定。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不孝的刑罚最高至死刑。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孝的重视程度。

因不孝而遭雷劈

在中国有一句很狠的话就是“你被雷劈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遭天谴,就是做了不合理的事情被上天惩罚了。

在中国文献中,因为不孝而被雷劈的事情有好几起。据南宋潘阳人洪迈在他的作品《夷坚志》中记载,南宋时期的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有个叫熊二的人因为不孝而遭到雷劈。

熊二的父亲熊明以前在军队上服役,年老之后就被除了兵籍,因为年老体弱,身子又不好,不能够谋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熊明只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熊二的脾气很坏,看待父亲如同路人一样,致使熊明不得不外出乞讨。熊明多次含着眼泪找到自己的儿子熊二,恳求收留自己,但是熊二每次都是大骂父亲一通,叫父亲滚远一点。熊明几次都想将儿子告官,但是又不忍心,只能是每天晚上在家里烧香祈祷,希望儿子能够回心转意。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有一天,长空无云,熊二在外喝酒赌博,突然天空暗了下来,暴雨突至,雷电交加,即使有人站在自己面前,也看不清楚。就在这时有人呼喊“熊二”,过了一会儿,天气又晴朗了,但大家都没有见到熊二。于是大家分头去找熊二,最后在城门之外找到熊二的尸体。只见熊二的两眼爆出,舌头也断了一截,背上有红字“不孝之子”,历历在目。

洪迈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时间竟然非常具体,是在南宋孝宗皇帝淳熙三年(1176)年九月初七发生的。

在时隔三百年的明朝也有一件被雷劈的不孝子,被人记载下来。这件事记载在明朝人王文炳在万历年间修的书《庆远府志》中。

当时的庆元府,即是现在的广西宜山县,在柳州的西北方向。庆元府有一个叫曾蛮的人,他对待自己的母亲是非常不孝的,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给母亲很少的食物,他的母亲总是吃不饱。每年祭祀的时候,都会留下许多肉食,但是曾蛮就是不给母亲吃,并且他还经常和妻子一起骂母亲,甚至有时还打母亲。他的母亲只能忍耐着。

就在嘉靖年间的一天,突然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击中了曾蛮住的屋子,奇怪的是左邻右舍的房子都安然无恙。打雷的时候,曾蛮母亲的发髻挂在了一个猪筐上,虽然竹筐烧了,但是她的发髻好好的。曾蛮夫妇两个则悬挂在了半空中,头发直直向上。曾蛮所住的屋子地下有一个裂缝,形状如猪一样的雷电,就从缝隙中钻入地下,很快雨就停了。曾蛮夫妇两个人从空中摔下来,晕倒在地,几天后就死掉了。

历史上,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当数戏曲《清风亭》中被雷劈死的不孝子张继保了。取材于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其中记载了唐朝张裼的故事。

张裼是河间人,有五个儿子都取得了功名。按照《北梦琐言》记载,张裼的第五个儿子叫张仁龟,他是张裼与一个妓女所生的。张裼怕老婆知道,不敢将张仁龟带回家养大,就送给了他的一个朋友张处士。不过张裼还是很挂念这个儿子,常常在钱财上接济他们,并出钱供养张仁龟读书。张仁龟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就离开了养父,找到生父张裼的家里,这时生父已死,张裼的夫人经过一番考量,最后还是接纳了张仁龟。就在张仁龟走后,他的养父含恨去世了。张仁龟后来考中了进士,做了官,在他出使去江浙的途中,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当时的人认为张仁龟受到了天罚。

这个故事到了明清之时,经过好事者的一番修改,张仁龟就成了戏曲中的张继保,他的养父母则成了张远秀夫妇,故事的名称就叫《清风亭》,又叫“天雷报”。整个故事围绕孝而展开,情节非常感人,张继保考上进士之后,不再认自己的养父母,最后遭到雷击而死。现在《清风亭》流传甚广,徽剧、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剧种都有演出,成为宣扬孝道的重要曲目。

相敬相爱—广要道章第十二(1)

经文释译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①。移风易俗②,莫善于乐。安上③治民,莫善于礼。”

【注释】

①悌:弟弟对兄长敬爱之意。

②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与习俗。

③安上:让在上位的人安于其位。

【译文】

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教化为先。教化人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化人民恭敬和顺,没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改善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长官身心安定,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更好的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①。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注释】

①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爱一人而千万人喜悦。一人,指父兄君王。千万人,指的是子弟臣民。【译文】礼的本质,是一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么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又何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子弟、部属、大多数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难道不是要道吗?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