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平常道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最典型的莫过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靠倒卖商品先富起来的那批人由于普遍缺乏文化素养,一度有钱几乎和“恶俗”划了等号。诸如旅游鞋配西服,太阳镜不撕商标、领带打在毛衣外面等等,可谓笑话一箩筐。如果说这些现象被时间淹没,已了无痕迹,那么,那个年代留下的建筑所折射出的时代烙印是磨不掉的。不信你看看北京长安街上的建筑,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60年代的,今天看来仍不落伍,惟独80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的建筑格调不高。比如,央视大厦、民航大楼、交通部大楼等,这些建筑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大量用瓷砖,这种小人乍富的装饰手法被一位法国朋友讥讽为“巨型公厕”。二是别管风格是否合适,都要“戴帽”——…造一个中式的屋顶。这些建筑特点与旅游鞋配西服一样,一言以蔽之:缺乏品位。

文化素养也不能简单等同于知识。有钱不一定有品位,有知识同样不一定有品位。比如,在某些领域很有知识,甚至读到了博士,可举止言谈依旧粗俗的大有人在。文化素养说白了是一种综合素质,是性情长期陶冶出来的综合产品。古人对君子的要求,学富五车还不够,还要精于琴棋书画,要来得笔墨丹青、抚得高山流水,甚至吃都要吃出品位,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今人恐怕不多。

苏东坡曾经感慨:“书到此生读已迟”,这话颇值得回味。其实一个人优雅品位的形成同样即有后天成分,也有先天因素。这里所谓先天,除了遗传更有家教因素。中国古代名门望族都有世代传承的家训,以规范后代的行为。欧洲贵族学校从小就非常注重礼仪教育,坐卧行走,甚至不同酒杯的端法都马虎不得,姿势不能错。正所谓“三代学会吃喝”,贵族不仅要从小培养,甚至是要经过几代才能陶冶出来的。

覃贤茂点评:

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有这样的说法。

文化素质的底蕴,对一个文明社会真正的发展,其作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关键是怎么样来培养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的层次。

优雅品位从何而来?(2)

我个人以为,当下现在,文化素质的教育培养,缺少一种前瞻性和引导性。

处于信息爆炸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或有人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流行的文化元素,实在太过肤浅,杂而不精。

最近中央台的百家讲坛,似乎重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重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但其利弊,却很难说。

为何共苦容易同甘难?(1)

靠智慧练就豁达,过程比较复杂。这需要先找到一把锁,锁住自己得寸进尺的贪欲。同时,还要找到一架梯子,让自己不平衡的心,安下来。这架梯子就是:纵比而不横比。(提要)

网友“千江月”引用了朱德庸的一段话:一个男人带着一颗诚挚的心去寻找女人。一个女人也带着一颗诚挚的心去寻找男人。他们彼此相遇,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他们忍不住比较了一下到底谁的心更诚挚。

这段话让我想到这样一个似乎古往今来都难以破解的宿命:共苦容易同甘难。你看,大到得了天下的皇帝与大臣,小到经过千辛万苦创业而获得财富的合作伙伴,多是创业时虽九死一生,但共苦的大有人在。相反,一旦大功告成,本来该享福了,昔日情同手足、生死与共的搭档,不少却反目成仇。

历史上,智如张良者,能功成身退,故得善终。蠢如韩信者,自侍功高,不知进退,结果丢了性命。这样的故事,翻翻历史,俯拾皆是。

为什么人类共苦容易而同甘难?原因各色各样。在我看来,共苦靠义气,同甘靠智慧是重要原因之一。

重义支撑共苦,不言自明。而且中国人重义,一个义字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不信问问自己,有谁会认为自己不讲义气?虽然一个人是否重义最终要靠别人评说。

的确,在每个中国人心里,义差不多和孝等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道德标准。所以,恐怕没有哪个中国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孝、不义。相反,我们常听到的一句凛然大话是,“即使你对我不仁,我也不能对你不义”。由此观之,在中国传统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中,义可能是沦丧最少的。因此,义这一不太稀缺的道德基础,使得我们往往能够做到共苦。

同甘靠智慧则不同,因为支撑同甘的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聪明、小算计,而是大智慧。

今晚看电视,台湾的国民党籍立委邱毅明天将入狱,他在电视里不无感慨道:“国民党太需要傻子。”他的话有些酸楚,潜台词是大家都太聪明、太算计得失,没有谁像他一样“傻”,能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

类似邱毅这样的“傻子”历史上还有一个,那就是谭嗣同。他一句“古今变法没有不流血的,流血先从嗣同始”的豪言壮语令人钦佩之余,也让人感慨:中国自古聪明人多而“傻子”太少。

不过,我们讲的能同甘的智慧不是这类长于算计的聪明。因为算得再精准,也难摆平人心的不平衡。相反,斤斤两两、缁铢必较,往往会冲淡创业过程里积蓄的情谊,严重的甚至会反目成仇。

如果一个人能看透尘世,明白富贵如浮云,并不真切,此乃高境界。有此境界者,你让他计较都难。

但是,毕竟有此境界者是少数。因此,到分红、分脏的时候,就要靠智慧。所谓智慧,其实就是一种识得进退,看淡得失的豁达。比如张良,论功劳,应不亚于萧何、韩信,但是论功行赏时,他选择了最贫瘠的土地,且及时退出权力中心。

靠智慧练就豁达,过程比较复杂。这需要先找到一把锁,锁住自己得寸进尺的贪欲。同时,还要找到一架梯子,让自己不平衡的心,安下来。这架梯子就是:纵比而不横比。

一担生意下来,别管他人拿多少,至少你的钱袋子比以前鼓,那就好了。2007…04…25

评论:

共苦时为了创造更多财富,奉献较多。

同甘时为了分享更多财富,私欲较多。

创造时得失不会过于计较,奉献之心。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