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阎锡山大传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一、家世 祖籍洪洞

阎锡山,字伯川,号龙池。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农历九月初八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

河边村位于五台山西麓,往西是一片开阔地,平坦而肥沃。

村子后枕文山,前临滹沱。从地貌上看,文山形同虎身,层层梯田恰似虎纹,村子恋情地仰靠在温暖的虎背上;滹沱河水宛如玉带,由南北流,曲曲弯弯,将村子环抱其中。

由于景色秀丽,风水引人,这里早在盛唐时代就成为滹沱河上游的一个繁华富裕的大村。故而,在五台一带素有“县不如镇,镇不如村” 的传言。全村约千户人家,顺着山势散住在文山脚下,或高或低,星星点点,凝成18个堡子。

在这18个堡子中,阎家住在位置显著的永和堡。永和堡坐落在村东头的一个土丘上,是全村的至高点。由村西向村东,地形步步升高,从下望去,永和堡依稀众手拱捧的明珠,至高无上,直贴蓝天。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方位,一些关乎全村的祭、祀、礼、仪,经常在此举行,就连文昌庙也建筑于此,以至年长月久,村里人习惯将永和堡称为文昌堡,今天提起永和堡反而少为人知了。

阎家虽在河边村颇具影响,但并不是最早定居于本村的住户。据村里老辈人说,阎家大约于清初方定居在河边村。始祖名思悦,号存诚,流落到河边村时,是个单身汉,依靠给有钱人家放羊和做杂活过日子。以后几代,均务农杂,家境贫平。大约到第四代阎合义以下,生活略有改善,家丁兴旺,生子三人:老大锦绣,字成文;老二锦芳,字向荣;老三锦美,字文华。阎锡山属东股锦绣这一支。以后阎锡山在其父亲去世后所撰的《哀启》中说:“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棘针沟迁居阳曲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街,终乃定居河边村,遂隶籍五台。”这种说法与老辈人的传言是一致的,而且更为具体详尽。

有一名谣,全国流传:“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大槐树下的碑文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官方设立移民机构,曾7次在大槐树下为移民们办理手续,浩浩荡荡的人群从这里离去,于是大槐树不仅成为移民们出发的起步点,而且成为世代相传的永恒记忆。如今洪洞大槐树已是驰名海内的移民遗址。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民间,都有祖先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的传说。

由此看来,阎家祖籍洪洞是无疑问了。但是,以后具体是何时,又何因从阳曲坡子街迁至五台县长条街,何因从长条街迁到河边村,就很难考证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家世 三代营商(1)

阎家迁居河边后从阎思悦算起,排下来到阎锡山这一代,算是第九代。大约在第六代阎锡山的曾祖父阎兴泰时,家道开始兴隆。

阎兴泰是阎锦绣之子。从小肯钻好学,聪明过人。只惜父亲多病,家蓄不济,只得靠哥哥阎安泰资助续读私塾。念到18岁时,看到哥哥为了弟弟成才,每天起早达黑,到几十里以外的煤窑驮炭,回村沿街叫卖,整天“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实在辛苦,于是,一念之下决定辍学经商,以纾家困。

由于兴泰读书刻苦,成才有望,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老师一听说兴泰要辍学,觉得好不可惜,是故再三劝阻。但兴泰态度坚决,反复用缓和的语气向老师说:“我又何尝不愿念书,只是看着哥哥为我受罪,心里过意不去,不想再连累哥哥了”。老师听了这番知书达理的话,只好勉励他好自为之,自强自奋了。

一听兴泰要习商了,近邻一位叫王维藩的人,觉得兴泰是块“好料”,找到门上说:“你要想经商,我可以推荐你到广武镇(在山阴县)进永恒粮店。”于是阎兴泰就随同本村一位到内蒙古包头一带贩卖牲口的人,翻山越岭,来到广武镇永恒粮店当小伙计,开始了经商生涯。

到粮店后,阎兴泰嘴勤腿勤,加上原本的聪明伶俐,很快受到了掌柜一家的赏识。稍后,少掌柜得知他通文识字,待他更不一般。凡粮店向外发送的信件,掌笔先生写好后,少掌柜都要拿来让他看,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有无错误。阎兴泰总是认真阅读,把自己的意见或者信上的错误,一一告诉少掌柜,然后少掌柜向掌笔先生提出,加以修改。开始,掌笔先生还不以为然,几个月过后,自然产生了怀疑,知道少掌柜不会有如此高深的文化,一定有高人指点,于是便再三探问。少掌柜生性笃厚,只好如实说:“我确实有人相告,但对方不让告人,我不能向你说出。”掌笔先生将此事告诉了大掌柜,并建议说:“柜上向外发送的信件,如果发生差错,那是柜上的耻辱,我文化有限,实在力不从心。现知柜中确有新才,既然如此,何不使用,以弥补我的不足。”大掌柜听了,急忙向少掌柜询问,少掌柜以实相告,大掌柜立即起用了阎兴泰,让他参与了本店的文案事务。这样,阎兴泰到店仅四个月就得到了重用。

以后经过三年的努力,阎兴泰在粮店的地位更高了。大掌柜让他顶了四厘股子,再以后,又让他顶整股。这在当时封建行当中,特别在颇有名望的永恒粮店里,是非常特殊的。

阎兴泰不仅长于文字,还精于计算。他采用“一掌经”(一种心算方法)存账,比会计用算盘还来得快。会计一旦算错,他会立即指出,会计再算一次,果然发现错误,很是惊奇。由于“算”高一筹,在商业场上往往博得众人的喝彩,久而久之,他不仅赢得了东家的信赖,而且得到了伙友们的尊敬。

阎兴泰办事认真公道,能力很强。永恒粮店在他的参助下,一天比一天兴盛,一年比一年赚钱,不仅在同行中属于首位,就是在广武镇各行各业里,也居前列。对之,掌柜父子非常感激。然而由于劳累过度,阎兴泰38岁时即得了重病,只得回河边村休养。就是在养病期间,粮店也经常派人来河边请教业务。为了静养,他找了一处较僻静的地方,即自己的打谷场里,另盖了三间房子,由贤妻侍奉,但一直不见痊愈,三年后病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家世 三代营商(2)

阎锡山曾在一文中,记述了他父亲对他曾祖父的介绍:

余家世之转变,全在汝曾祖父兴泰公之身……公少年聪颖而家寒,其兄安泰公谓之曰:“弟可安心读书,以成就其大者,兄虽驮黑炭,亦足以供之。”公遂奋读。至十八岁,见其兄过日太艰,乃决意辍读经商。其师异而勉之。公曰:“学固所愿也,唯不忍再以读累兄。”近邻王维藩公闻之,谓公曰:“诚欲辍学经商,我可荐于广武镇之永恒粮店中,如何?”公诺之。到柜后,掌柜之少君知公通文字,益敬重,凡柜中往来信件,必先向公询问有无错误,公一一告之,而嘱其勿对他人言。少君屡向掌文笔之先生修正之。先生久而疑焉,意必有人告之,诘之少君。少君曰:“固为他人所告者,唯其不让告人,当守信。”先生乃向掌柜言之,且曰:“柜中往来信件之错误是柜中之差,有明白者当使出而参与,藉资补救。”掌柜询之少君,少君以实相告。于是,公遂得参与文牍,时入柜已四阅月也。三年,即顶股四厘,实为该号特别而又特别之事。公非仅文字长,计算之才尤优,而记忆力亦甚强,并善用“一掌经”存账。时伙友报数,公每是甲非乙。伙友疑而问公,公乃以“一掌经”告之……公整理事务,公道从容,经理该号十数年,该号生意已发迹,非唯同行之首,且为全镇之冠。然亦因以积劳成疾,三十八岁即归家养病,伙友犹来请夺柜事。虽筑室于场,疗养三年,终未见愈,遂于四十一岁而殁矣!……当时,永恒粮店三年一账,每股批银二、三千两,村中以人才力赚钱者,汝曾祖父为第一。假使延年,当时即可小康云。

在当时,河边村与晋北贫瘠地区相比,显属富庄,但家蓄二三千两银子的大户并不多见。阎兴泰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才智和汗水,在十多年内经商发家,确实不是易事。无论如何,这对于世代勤农的阎家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从此,阎家有了丰厚的积蓄,开始摆脱了完全依靠体力劳动谋生的境遇。

阎兴泰生二子,长子阎腾云、次子阎青云。阎青云即阎锡山的祖父。

阎青云,字龙雨。因为大排行第七,乳名庚七。为人忠厚,勤读善种。承继父业,略事商务。但家业发展不大。拥有土地五六十亩,除自己耕种一部分外,又和别家合伙用一佃户,佃出部分土地。经济收入除收取一部分地租外,主要靠商业经营获利。阎锡山在《哀启》中说,他祖父“孝友仁厚,尤爱读书。清光绪丁丑(三年)岁大饥,出粟助赈,活人甚多。又纠合同志,捐资创设义学,由是贫寒子弟得以就读。”这些义举,虽然虚实难予考核,但可以看出,阎青云一方面靠出租土地,一方面靠经营商业,家境还是宽裕的。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