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阎锡山大传 > 第33部分(第1页)

第33部分(第1页)

烟药、制酸、铜壳三个分厂,其中前两厂的设备由德国雅利商行订购,于民国年9月相继投产。”“1924年,停止铜元制造,各分厂相应调整,全部生产能力转入军火生产,并新设了飞机分厂,从德国聘任两位工程师——傅乐曲和佘来得(均系中文译音),装制成一架双翼飞机,聘请英国一位名叫冯富鲁登和驾驶员试飞成功;全厂职工增至5000余人,机器增至1100余部。”“1924年,阎锡山还决定兴建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并于同年夏间派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厂长李蒙淑和技术科长洪中,赴欧洲考察;1925年5月间成立两厂筹备处,委派军人工艺实习厂化炼科长郑永锡和机关枪分厂主任刘笃恭(治平),分别担任两厂的筹备主任;由德、英、美在华洋行购置设备建设两厂,于1926年竣工投产。1926年春,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增设压药分厂,铜壳分厂添置压弹设备后改称水压机分厂。至此,军火生产规模基本完备,职工增到11000余人,设备增至2300部,月产火炮10余门、冲锋枪900枝、机关枪30挺、炸弹30000余发。”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作为阎锡山主要的军工企业,与晋军的重大扩充行动是同步发展的,它弥补了大规模扩军所带来的武器弹药严重不足的缺陷,为晋军打出娘子关,参与北伐,领有华北三省及平、津两市,提供了武器装备及后勤方面的有力保障。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宣称“保境安民” 发展军事工业(4)

3、太原兵工厂时期。“这一时期是起自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共计四年。这四年之中,为兵工厂极盛时期。因为那时阎锡山的实力,经过了十年培养已相当雄厚,于是扩张出山西,统治了河北、察哈尔、绥远,尚有北京和天津。经济上有了力量,所以兵工厂的设备,也大规模的扩展。同时阎锡山把军队已扩展到二十多万人,兵器弹药的需要,自然随之增大,因此制造军火的兵工厂,生产能力随军事的膨胀亦着着上长而加大。太原兵工厂设备的扩大,全在此时期。”

1927年,经过三次扩军,阎锡山所掌握的晋绥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近20万兵力、实力雄厚的地方武装。强大的武装需要强大的军事工业来支撑,所以,自恃羽翼丰满的阎锡山一改过去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作法,公开打出了军事工业的旗号。是年1月,他正式将原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更名为太原兵工厂。

太原兵工厂虽然在名义上仍归省署军械处,但事实上则直接隶属于阎锡山的督办公署。就其组织形式来说,则更接近于现代工业。兵工厂废除了实行多年的总办制,进而实行厂长制。厂下分设采运、验收、工务、检验、核稽等6处,每处设处长一人,负各该处全权责任。厂部组织系委员制会议,负责处理厂内有关事务。除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外,原学兵团实习工厂也划归太原兵工厂,改为其中的一个分厂——冲锋枪分厂。上述6处中,以张书田任处长的工务处地位最为重要。工务处分管厂内20多个部门,“计有处本部、工程师室、医疗所、制图室,以及十七个分厂。即枪厂、冲锋枪厂、炮厂、枪弹厂、炮弹厂、机械厂、炸弹厂、双用引信厂、机关枪厂、压药厂、电汽厂、压铜壳厂、铁工厂、罐头厂、熔炼厂、木样厂等。其中压铜壳厂与压钢弹厂,合并改为铜壳厂,成为十六个分厂。”

在太原兵工厂成立的同时,将原无烟药和制酸两个分厂单独划出,另行组建了山西火药厂。山西火药厂首任厂长由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化工科的张恺担任,工程师是日本帝国工业大学电气化学科毕业的曹焕文。

太原兵工厂时期,阎锡山的军事工业不仅在生产规模、产品数量上都较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新建的山西火药厂,其厂房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工艺设备107部,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能力之强,当时在全国首屈一指。尤其是废酸还原设备在我国为首创;溶剂收回装置用活性炭方式,在德国也是最新发明。” 以火药厂厂长张恺之名命名的“恺字炸药”,学习德国先进制药技术,改铝粉和皮克林制药为硝酸制药,成为山西火药制造的重大发明。

其时,“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共有设备3800部,职工15000余人”。“主要产品为:六五步枪、六五机关枪、冲锋机关枪、自来得手枪、一七式手枪、一六式105毫米山炮、一八式88毫米野炮、七九机关枪、六五步枪子弹、冲锋枪子弹、一三式七五毫米高炸力开花全弹、两用高炸力*、一四式75毫米野炮钢质高炸力开花全弹、两用钢质高炸力开花全弹、120毫米重炮假引信全弹、一六式105毫米重炮低炸力开花全弹、假引信全弹、75毫米迫击炮弹、150毫米迫击炮弹、手榴弹、手雷、滚雷、地雷等”。“1928年至1930年间,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为: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枝,机枪15挺,冲锋枪900枝,炮弹15000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同20年代初期相比,炮增加倍,步枪增加倍,炮弹增加倍,子弹增加6倍。”  “在我国后起之秀的太原兵工厂,不仅可同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相媲美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其规模与现代化程度也超出了汉、沈两厂。”

太原兵工厂时期是阎锡山军事工业的全盛时期。正是它支撑了中原大战期间阎冯联军巨大的军火消耗。同时也正是中原大战的结束,导致了阎锡山军事工业的由盛到衰。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兵败避居大连。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节制晋绥军政事宜。在编遣晋绥军的同时,对阎锡山的军事工业也施行打击,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于1931年4月合并改组为“太原修械所”。太原修械所时期,原15000余名职工被编遣13000名,只余2000余人。武器生产基本停顿,开始向民品生产转变。

1932年,阎锡山复出后,重整山西兵工——以壬申命名,将原兵工厂部分改为壬申制造厂,原火药厂部分改为壬申化学厂。由于阎锡山的重视,山西的军事工业又以壬申两厂的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职工人数回长到5000人。

1933年8月1日,西北实业公司成立。壬申两厂及其辅助性工厂——育才炼钢机器厂,遂统一划归西北实业公司。

二、宣称“保境安民” 培植军事干部(1)

军事干部是军队的脊梁,军事干部的培养为军队建设之必需。阎锡山在扩充军队,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亦十分重视创办军事学校,培植自己的军事干部。纵观整个晋绥军军事干部队伍,除了一些高级军官出身于保定军官学校外,基层干部多由省内军事学校培养。

1917年,阎锡山独掌山西军政后,由于军队的不断扩编,对军事干部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阎锡山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和军官训练班,其要者如下:

1。学兵团干部训练队

学兵干部训练队是阎锡山“学兵团”的前身,创办于1918年。

1917年的晋军入湘作战败北使阎锡山“更感到晋军战斗力不强,缺乏训练,尤其下级军官指挥无能,统驭无方,即决心从训练下级干部入手,提高指挥和统驭能力”。  学兵团干部训练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918年秋,阎锡山责成第一混成旅旅长商震筹办一个基层干部培训班,为创办自己的军事干部学校进行干部准备。其时晋军共有4旅8团,每个团都附设一个学兵队。该班的学员主要从各学兵队招收,故而称为“学兵干部训练队”。干训队以商震为团长,负领导之责,另由第5团第2营营长荣鸿胪任中校团附,负具体之责。

干训队虽属短期培训性质,但仍需报考,共计从投考的各团学兵队员中录取了300余名学员。所有学员统一编为3个队,每队辖4个分队,每分队有3名队附,全团共36名队附。队附多由保定军校第5、6期毕业归来之见习军官担任,后来晋绥军中的一些有名的将领,如楚溪春、李生达、王靖国、李服膺、张荫梧等,都是当时干训队的队附。

干训队培训期限只有4个月。训练期满后,大部分队附及一部分学员留下来做了“学兵团”的各级干部。

2。学兵团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