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
叔孙通,一个活得足够久、深谙生存之道、极擅审时度势,且确有真才实学的人物。
始皇在位时,他官至待诏博士。
秦二世时,他嗅到大厦将倾的气息,果断投奔义军。
此后辗转于项梁、义帝、项羽麾下。
高帝二年,刘邦攻取彭城,他便顺势归附了汉王。
刘邦素来厌恶儒生空谈,叔孙通立马脱下儒袍,换上楚地短衣,毫不拖泥带水。
当时跟随他一同投刘的,还有百余名弟子。
然而刘邦让他举荐人才时,他推举的却非自家弟子,而是一些旧日相识的“豪杰”。
弟子们心生怨怼,叔孙通便解释道:“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现在是打仗,是要上战场拼命的,你们行吗?
你们不行!
所以我才先推荐能够冲锋陷阵的勇士。
你们就跟着我好好混,等天下安静了,好日子就来了。
可以说他出于公心,为刘邦的现实需求考虑。
也可说他私心深重,深知天下安定后才是摘桃子的好时机。
此事暂且不深究。
不久,刘邦任命叔孙通为博士,并赐号“稷嗣君”。
高帝五年,刘邦废除了秦朝繁琐的礼仪,让叔孙通搞一套简单易行的朝仪。
然而,功臣们在宴会上醉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击砍宫殿庭柱,场面混乱不堪。
刘邦对此极为厌恶。
于是,叔孙通精准揣摩上意,顺着刘邦的心思制定了一套新礼仪。
因事情办得漂亮,参与制礼的儒生们都得了封赏,被任命为郎官。
高帝九年,叔孙通再获重用,被任命为太子太傅。
高帝十一年,本是韩信被诱杀于长乐宫钟室之年,也是刘邦按捺不住欲行废立太子之年。
然而,天幕出现了。
韩信逃过一死。
刘邦换太子的心思,也暂时被压了下去。
叔孙通开心极了。
终于……终于能稳当一次“帝师”了!
只要刘盈能顺利继位,只要他不像历史上那般早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他万万没想到,被后人评价为“不类父”、“仁弱”的刘盈,竟没和他商量,就直接上表辞去了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刘恒。
他更没想到,刘邦和吕后不仅同意了,还让年仅八岁的刘恒监国、处理朝政。
虽然自己“太子太傅”的官职还在,但“教导太子”和“教导监国”完全是两码事。
前者,只要不教太子造反或皇帝厌恶的东西,无人能指责。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