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舫漂到湖心,赵佶命船夫停船。他取出酒壶,倒了两杯酒:“这是宫里的‘醉流霞’,咱们共饮一杯。”酒液清冽,带着淡淡的果香,入喉甘甜,后劲却足。
李师师喝了半杯就有些晕,靠在赵佶怀里,听着他的心跳声,和着船外的水声,渐渐闭上了眼睛。赵佶轻轻抚摸她的长发,看着她熟睡的侧脸,月光洒在她脸上,像蒙上了层轻纱。他拿起画笔,借着月光在画卷上添了行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天快亮时,画舫靠岸。赵佶送李师师回家,临走时在她鬓边插了朵新鲜的荷花:“明日我让人送些新贡的胭脂来,颜色配你正好。”
李师师站在门口,看着他的马车消失在晨雾里,发间的荷花还带着露水的清凉。她摸了摸鬓边的花朵,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却心里暖融融的,像揣了片月光。
第四章红尘缱绻惹风波
宣和元年的深秋,赵佶给李师师在宫外建了座“醉杏楼”。楼里有画室、琴房,还有个小花园,种满了李师师喜欢的蔷薇和兰花。他几乎每隔几日就来一次,有时带着新画的卷轴,有时携着刚谱的曲子,两人在楼里抚琴作画,日子过得如诗如画。
可这桩事终究没能瞒住。宰相蔡京在朝堂上弹劾:“陛下身为天子,频频出入烟花之地,有失体统,还望陛下自重。”御史们也纷纷上奏,言辞恳切,劝赵佶以国事为重。
赵佶却不以为意,反而下旨赏了李师师许多金银珠宝,甚至把宫里的珍藏的古琴“焦尾”都送了过去。消息传开,汴梁城里议论纷纷,有人羡慕李师师的好运,有人指责她迷惑君王,醉杏楼的门槛都快被说客和送礼的人踏破了。
这天,李师师正在画室临摹赵佶的《瘦金体》,老鸨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师师姑娘,不好了!皇后娘娘派人来了!”
李师师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墨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个小小的黑点。她放下笔:“知道了,我去迎驾。”
皇后派来的嬷嬷穿着青色素裙,脸上没半点笑意,见了李师师劈头就问:“李姑娘可知罪?魅惑君王,扰乱朝纲,这可是掉脑袋的罪!”
李师师不卑不亢地行礼:“嬷嬷息怒。我与陛下只是以琴棋书画相交,从未干涉朝政,何来魅惑之说?”她指着墙上的字画,“这些都是陛下的御笔,嬷嬷若不信,可拿去细看。”
嬷嬷看着满墙的字画,有山水,有花鸟,还有两人的唱和诗词,字里行间都是文人雅趣,倒没什么出格的内容。她哼了声:“姑娘好自为之,若再让娘娘知道陛下为你荒废朝政,休怪老身不客气!”说罢甩袖而去。
嬷嬷走后,李师师坐在琴前,手指抚过琴弦却弹不出声。窗外的蔷薇落了满地,秋风卷着落叶打着旋儿,像她此刻纷乱的心绪。她知道,自己和赵佶的这段情缘,终究是建在流沙上的楼阁,看似华美,实则根基不稳,随时可能崩塌。
赵佶傍晚来时,见她闷闷不乐,便知发生了什么。他从背后轻轻抱住她:“别听旁人胡说,有朕在,没人敢伤害你。”
李师师靠在他怀里,声音带着哽咽:“陛下,他们说我是祸水,说我会连累您……”
赵佶转过她的身子,捧着她的脸:“胡说!你是朕的知音,是这红尘里唯一懂朕的人。”他拿起画笔,在纸上写下“红颜知己”四个字,瘦金体的笔画刚劲有力,带着股决绝的温柔,“有这四个字在,谁也不能动你。”
那晚,赵佶没回宫,就在醉杏楼留宿。他亲自给李师师研墨,看她画《寒梅图》,墨梅傲骨铮铮,枝头还点缀着几朵含苞待放的红梅。他在旁边题字:“凌寒独自开,只为知音来。”两人相视而笑,烛火在眸子里跳跃,把所有的烦恼都暂时抛到了脑后。
夜深时,赵佶握着李师师的手:“等过了这阵子,朕就带你去江南,看西湖的荷花,赏苏州的园林,再也不管这朝堂上的烦心事。”
李师师点点头,靠在他肩头。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琴和画案的影子,安静而温柔。她知道这个承诺或许难以实现,却还是忍不住相信,此刻的温暖和缱绻,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
第五章汴京梦碎空余恨
宣和七年的冬天,金兵大举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汴梁城下。城里人心惶惶,富户们纷纷带着家眷逃难,酒楼茶馆关门大吉,连最热闹的州桥夜市都变得冷冷清清。
赵佶再也没心思去醉杏楼。他整日在朝堂上议事,眉头紧锁,鬓边的白发几日间就多了不少。他派使者去金营求和,又下旨征兵,可军心涣散,粮草不足,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李师师把赵佶送的金银珠宝都拿了出来,换成粮草和棉衣,送到军营里。士兵们穿着她送去的棉衣,捧着热乎的米粥,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城墙上高呼:“誓死保卫汴梁!”
这天,赵佶终于抽出空来,微服来到醉杏楼。楼里冷冷清清,只有李师师一个人坐在琴前,手指在琴弦上悬着,却没弹奏。见他进来,她起身行礼,眼眶通红:“陛下……”
赵佶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冰凉,还带着冻疮的红肿。他心里一疼:“委屈你了。”
李师师摇摇头,给她倒了杯热茶:“陛下要保重龙体,汴梁还等着您主持大局呢。”她从案上拿起幅画卷,“这是我画的《汴京全景图》,愿陛下看到它,能想起汴梁的繁华,早日击退金兵。”
赵佶展开画卷,画里的汴梁城车水马龙,州桥灯火通明,画舫在汴河上穿梭,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他看着看着,眼泪忍不住掉下来,滴在画卷上,晕开一片墨痕。
“师师,朕对不起你,也对不起大宋的百姓。”他声音哽咽,像个无助的孩子。
李师师没说话,只是抱着古筝弹奏起来。还是那首他们初见时弹的曲子,琴声里却没了当初的舒缓激昂,只剩下无尽的悲凉和不舍,像寒风中的残烛,明明灭灭,终要归于沉寂。
靖康元年,汴梁城破。金兵烧杀抢掠,皇宫里的珍宝被洗劫一空,赵佶和宋钦宗被掳往北方,史称“靖康之耻”。消息传到醉杏楼,李师师一口鲜血喷在《汴京全景图》上,当场晕了过去。
醒来后,她剪掉长发,换上素服,把赵佶送的字画、古琴都装箱封存,然后带着剩下的钱财,去了城外的慈云寺,削发为尼。寺里的青灯古佛,伴着她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
有时在月下,她会拿出那支玉簪,轻轻摩挲上面的缠枝莲。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玉簪上,闪着莹光,像极了当年望湖亭上的月色。她仿佛又听到了他的笛声,看到了他在画纸上添的飞鸟,闻到了他身上淡淡的墨香,只是这一切,都成了红尘里的一场梦,梦醒后,只剩汴梁的残垣断壁,和满心的空余恨。
多年后,有人在江南看到个尼姑,在月下弹奏古筝,琴声清越悲凉。问她是谁,她只说姓刘,曾在汴京住过。没人知道她就是当年名动一时的李师师,更没人知道,她心里藏着个关于琴棋书画、关于月光荷花、关于一个帝王和一个女子的,再也回不去的红尘旧梦。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