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弦!正物质宇宙:跨越 > 第178章 反高维技术再突破(第2页)

第178章 反高维技术再突破(第2页)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呼吸声和投影仪的低鸣。所有人都被这个推导出的真相所震撼,几位研究员交换着惊愕的眼神,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

高维干预的方式,比他们想象中最可怕的情况,更加诡异、更加难以防范——它不强行控制,而是引导和放大文明自身固有的心理和社会特性,让文明“自己走向”它们预设的方向,仿佛在玩一场无形的棋盘游戏。

“这简直……就像最高明的催眠师……”一位心理学家背景的研究员喃喃道,声音低沉而颤抖,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它不取代你的意志,而是引导你的潜意识,让你觉得那一切都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连反抗的念头都无从生起,因为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被操纵的痕迹。”

孔方佳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接入,他显然一直在远程参与会议:“所以,防御的重点,必须从单纯的战场干扰,转向对‘特征弦’本身的保护。我们必须为文明的意识,穿上防护服。”

最高指令由中央科学委员会紧急下达,“四号研究所”的研究重心因此再次调整,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高维威胁。

基于对高维渗透机制的新理解,特别是从近期量子纠缠实验中获得的突破性数据,两大并行项目被提升至最高优先级:“行星级弦信息屏障系统”(代号“守护者”)旨在保护整个地球免受外来干预,而“个体特征弦防护终端”(代号“卫士”)则专注于为关键个体提供实时防护。

理论构建的挑战空前巨大,因为防护并非简单的屏蔽所有外部信息,那等同于将文明与宇宙彻底隔离,不仅会切断与星际文明的正常交流,还会阻断人类对高维知识的持续学习和进化。

关键在于发展出高效的“识别”与“选择性过滤”机制,确保只拦截恶意干预,同时允许有益信息自由流动。

以王海峰为首的物理学家团队,肩负起攻克“识别”难关的重任。

他们需要为“守护者”和“卫士”设计出能够实时监测周围时空背景弦振动,并从中精准识别出那些具有“高维干预特征”的异常波动模式的算法。

这包括应对弦振动的复杂非线性特性,以及处理来自多维度的干扰噪声。

这需要建立极其庞大和精细的“高维信息特征库”,整合历史入侵事件数据和模拟预测结果,并设计出能够进行瞬时模式匹配和威胁等级评估的量子神经网络,该网络需具备自我优化能力以应对未知威胁。团队正夜以继日地工作,目标是在未来季度内完成初步原型测试。

“难度在于,高维信息的‘语法’并非固定,它似乎在不断微调和发展,”王海峰在一次技术攻坚会上,指着屏幕上那些不断变化的波动模式,眉头紧锁,

“就像一种拥有学习能力的病毒,总是在试图变异以绕过防御。我们的算法必须也具备一定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但不能被对方的模式带偏,核心必须锚定在保护碳基文明利益这一根本原则上。”

争论异常激烈。有年轻研究员提出采用激进的“模糊识别”加“过度拦截”策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但李艳坚决反对:“不行!过度拦截会严重干扰正常的量子通讯、精密科研实验,甚至可能影响行星级别的气候调节系统和生态平衡!这无异于因噎废食。我们必须追求精准,就像最先进的免疫系统,只攻击特定的病原体,而不伤及健康细胞。”

最终,一个多层次、动态评估的识别模型被确定下来。系统会首先筛查波动的能量源和基本结构,判断其是否属于已知的自然现象或文明活动;其次分析其调制模式的复杂性和非随机性,是否符合高维信息的特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将其与“特征库”中的已知高维干预模式进行快速比对,并评估其潜在影响目标和强度。只有被判定为“高概率威胁”的波动,才会触发拦截机制。

李艳领导的生物-信息交叉团队,则负责攻克“个体特征弦”的录入与锁定技术。这是“卫士”终端能否生效的核心。

“每一个智慧个体的‘特征弦’,是其意识活动在宇宙弦背景上留下的独特印记,是思维、记忆、情感模式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李艳在实验室里,向团队解释着难点,

“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去完全解析和复制一个人的意识。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唯一性地‘标识’并‘锁定’这种振动模式,就像用一把唯一的钥匙去匹配一把唯一的锁。”

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最终找到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同步”与“混沌模式识别”的复合技术。

在个体自愿且清醒的状态下,通过一个精密的头戴式传感器阵列,短暂地、非侵入性地记录其大脑处于高度平静和活跃两种极端状态下的量子活动特征谱。

这两种特征谱如同经纬度,通过一套极其复杂的算法,可以映射出该个体相对稳定的“特征弦”基础共振频率区间。

“这并非捕捉完整的‘特征弦’,而是获取其独一无二的‘指纹’或‘签名’,”李艳强调道,“‘卫士’终端内置的微型‘弦纹探测器’会持续监测周围的弦背景,一旦发现与录入的‘指纹’高度共振、且被主系统识别为恶意的外部高维波动,就会立刻启动干扰。”

干扰的方式,则借鉴了“弦球之手”的成功经验,但更加微型化和精准化——生成一道高度局域化的、针对特定频率的“相位共轭镜像波”,有效中和掉针对该个体的恶意高维信息,而对其余背景波动影响极小。

理论突破后,是漫长而艰辛的工程实现阶段。

“守护者”系统的轨道平台是一个庞然大物,其核心是一个小型的、“弦球之眼”-II型探测器的简化版,负责大范围扫描和识别。周围环绕着多个分布式的“弦球之手”干扰单元阵列,如同护卫着大脑的免疫细胞。

能源系统则直接与行星的能源网络连接,确保有足够能量维持全球范围的持续监控和偶尔的高强度干扰。其软件系统更是复杂无比,需要超算中心全天候提供算力支持。

第一个“守护者”原型平台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进行测试。那是一个激动人心又令人紧张的时刻。

孔方佳、王海峰、李艳等人齐聚地面控制中心,凝望着屏幕上代表平台状态的无数数据流。平台缓缓展开巨大的能量收集板,内部的探测器与干扰单元依次启动。

“系统自检通过……主探测器上线……背景弦波动基线建立……开始加载高维信息特征库……”控制员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