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痕迹安安静静地留在那儿,像在无声诉说着过去的遭遇,让人看着就忍不住想,这设备当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老物件也真能扛,这么多年过去,风吹雨淋的,核心模块居然没彻底锈穿,也算咱们运气好,要是模块烂了,再想修都没辙。”
“可不是嘛。”
旁边整理线缆的小郑接了话,手里正把细细的铜丝往接口里穿,穿的时候眼睛盯着接口,连眨都不敢眨。
那铜丝细得跟头发丝似的,稍微一歪就插不进去,之前他就因为手滑断了两根,心疼了好半天。
“长老说这是星坠前的东西,当年能在天上用的,材质肯定不一样,普通金属搁这么多年早烂成渣了,哪能像现在这样还能修。”
“你看这纹路,刻得多规整,每一笔的深浅都一样,连个毛刺都没有,现在咱们想仿都仿不出来,不知道当年的人是用什么工具刻的,说不定是咱们没见过的机器。”
大沉降后陆地少得可怜,开不了大型机场,就算有人能复原飞机技术,从成本上算也划不来。
造一架小型飞机就得耗掉小半仓库的金属料,造好了还没合适的地方停。
所以飞机一直没推广开,只有极少数权贵能坐小型直升机出门,普通星坠人连见都少见,偶尔远远看到一次,都能当成新鲜事说上好几天。
石洞里静悄悄的,只有工具发出的轻微响声。
那是小郑手里的压线钳在工作,声音细细的,和众人的呼吸声混在一起,倒不显得单调,反而有种让人安心的节奏。
偶尔有指令声飘过来,也都是简洁的指令:
“左边再挪半毫米,别碰着旁边的焊点,那焊点一碰就掉。”
“棉絮别碰着线路,就放在石台上就行,用的时候再拿。”
“能量表再调低点,先维持在最低工作值,等稳定了再慢慢升。”
这些刚接触技术没几个月的星坠人,倒先有了几分学者的样子,起码说指令时的语气像模像样,不慌不忙的,透着股认真劲,连说话的语速都放慢了,生怕对方听不清出了错。
洞壁上凝结的水珠时不时往下滴。
嗒、嗒、嗒,每一声都落在石台上,倒成了这沉闷里唯一的活气,听着还挺有节奏,有人忍不住跟着这节奏轻轻点头,连枯燥的修复工作都好像轻松了点。
跟着水珠的节奏,时间一点点往前挪,悄无声息的,连谁都没察觉天已经暗了。
洞里没窗户,只能靠洞外的光判断时辰,平时这个点洞外还亮着,今天倒暗得早。
直到洞外传来一阵轻轻的骚动,负责守在洞口的小吴探进头来,脸上带着点惊喜,连声音都比平时高了点:
“外面苔藓亮了,你们快看看,今天亮得特别早,比昨天早了差不多一炷香的工夫,我刚才掐着表数的,错不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