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湾建船工坊还有个额外好处:
造船需要冶炼钢料,钢料依赖矿料,这就必然要铺设轨车运输;
轨车一通,不仅能运矿料,还能带动周边发展。
与此同时,功勋台的选址也提上了日程。
朱有建看中了泰山脚下西南部的一片平原山谷,那地方夹在泰安与莱芜之间,面积广阔,东北背靠泰山,东南挨着鲁山,鲁山南部还有沂山环绕,形成了类似手环抱的地形。
更巧的是,济水从巨野经济南流向东营,与泰山构成了传统风水里“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
远处西南方的微山湖,又正好形成“前有照后有靠”的态势——
虽说算不算帝王陵宝地不好说,但作为功勋台,气派和寓意都足够了。
黄河治理的计划也在推进。
如今黄河还没夺占济水河道,当年李自成掘水淹开封,导致黄河改道汝南并入淮水,还淤堵了徐州段黄河。
眼下的方案是利用黄河故道,让河水从夏镇经临沂向东,由安东卫入海,同时断开汝南夺淮的河道,用蓄塘截流住河水。
考虑到历代治黄都靠加高堤岸,导致黄河成了地上悬河,朱有建还决定从潼关到开封段,沿着黄河北岸连续修建蓄塘,先把河水引入蓄塘,再开挖渠道将水引向山西及河南北部——
这既是为当地补水,也是为后续清理黄河古道做准备。
地上悬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让黄河重新变回地面河,才能彻底解决水患。
除了中下游的治理,黄河从前套到后套的区域,也规划了一系列蓄塘,同时计划广植耐碱耐旱的草被——
这些草种已纳入农科的草本改良计划,核心目的就是锁住水分、固定泥沙,防止土壤流失。
地理科与水利科专门设立了治黄研究室,多亏了大明界图还原了黄河的原始风貌,他们发现黄河上游及套内地区,从前本有许多支流,后来因过度开发才逐渐湮灭。
研究室先从“纸上谈兵”开始,推演恢复这些支流的可行性;
要是恢复难度太大,就退而求其次,将原支流河道改挖成蓄塘,一样能起到调水滞沙的作用。
针对济水的保护方案也已确定: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会从地下穿过黄河以南,再与黄河并行至开封,之后向东流入山东。
为避免济水被黄河夺道,朝廷决定在济水与黄河的汇口处,采用管廊跨河法——
通过修建地下管廊让济水穿行,确保其河道原貌不受黄河影响。
只要能让黄河改走夏镇向东入海,泰山南北两侧的河道就能各自得到调理:
既不用担心黄河再夺占济水河道,济水也能继续保持通航、灌溉的功能,一举两得。
至于运河,后续会以渡槽形式跨过与之交汇的河流,原则上保留现有河道,但漕运的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