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年纪尚轻,但钟会却拥有着远超常人的洞察力和智慧。
钟会深知在这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上,若想立足,就必须懂得审时度势。
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他敏锐地察觉到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非凡才能。
更重要的是,钟氏家族与司马氏家族向来有着深厚的交情。
这层关系使得钟会在选择阵营时,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司马懿一方。
于是,钟会开始暗中与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结交。
二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同探讨兵法,钟会的见解独到而深刻,每每都能让司马昭眼前一亮。
尤其是钟会提出的“兵贵神速,攻心为上”的观点,更是让司马昭对他刮目相看。
司马昭不禁感叹道:“士季之智,胜过我麾下诸多谋士啊!”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政权内部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高平陵之变”。
这场事变的主角是司马懿,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成功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在这场事变中,有一个人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就是钟会。
钟会在事变发生前,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并提前向司马昭传递了重要消息。
这一举动为司马昭提供了关键的情报支持,使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在事变发生后,钟会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他协助司马昭迅速稳定了洛阳的局势,平息了可能引发的混乱和动荡。
他的果断行动和出色表现,赢得了司马昭的高度赞赏和信任。
由于钟会在“高平陵之变”中的卓越贡献,司马昭对他格外器重,不仅封他为关内侯,还将他纳入自己的核心谋士团队。
从此以后,钟会成为了司马昭最为倚重的智囊之一,但凡军国大事,司马昭必定会与他商议,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
嘉平四年,吴国太傅诸葛恪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淮南,围困新城。
魏军诸将皆主张发兵救援,钟会却力排众议,对司马昭道:
“诸葛恪倾国而来,意在速胜,若我军坚守不战,待其粮草耗尽,军心必乱,届时再出击,可一战而胜。”
司马昭依其计,命新城守将张特死守城池,又派毋丘俭率军屯于寿春,按兵不动。
果然,诸葛恪大军围攻新城数月不下,粮草渐尽,士兵疲惫不堪,军中还爆发了瘟疫。
钟会趁机建议司马昭“派轻骑袭其后方,断其退路”,司马昭当即采纳。
魏军突袭吴军粮道,诸葛恪被迫撤军,途中又遭魏军伏击,吴军大败,死伤过半。
经此一役,钟会的军事才能得到满朝认可,被晋升为黄门侍郎。
正元二年,毋丘俭与文钦在淮南起兵反叛,讨伐司马师(司马懿长子,时已接替司马懿掌权)。
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叛,钟会随行参谋。
两军对峙于乐嘉,钟会看出文钦之子文鸯勇猛却鲁莽,便献策“先派小股部队袭扰吴军,诱文鸯出战,再设伏兵擒之”。
司马师依计行事,文鸯果然中计,率少量骑兵追击魏军,陷入埋伏,虽奋力突围,却损失惨重,吴军士气大挫。
随后,钟会又建议司马师“散布谣言,称吴军后方已被魏军攻占”,吴军士兵听闻后军心大乱,毋丘俭、文钦被迫逃亡,叛乱很快被平定。
此战后,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接掌大权,对钟会愈发信任,将他封为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钟会也凭借一系列功绩,成为曹魏朝堂上炙手可热的人物,时人将他与名士王弼并称“王钟”,赞其“有辅佐之才”。
景元三年,司马昭欲伐蜀,以成就统一天下之功,却遭到朝中多数大臣反对,认为“蜀国地势险要,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善于守城,伐蜀难以成功”。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