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督抚天下 > 第十九章 何为入仕(第2页)

第十九章 何为入仕(第2页)

“但我知道,你心中总有些不快。”江春虽然言语已渐无力,但想着上一辈的心结,总是要解开,故而依然想让阮承信把其中内情说出来。

“也不算什么不快,只是当日看着,有些不舒服罢了。说到底,还是父亲为国为民之心,过于强烈了。”阮承信见江春神色憔悴,知道若不和江春说明这些,只怕江春要抱憾终生,故而这时,也不愿再隐瞒往事。

“父亲当日罢官归家,我也瞧得清楚。父亲平日,诗酒自娱,看着是若无其事,可一日深夜,我却听到父亲哭泣之声。那时我才知晓,父亲一直认为,做官无论文武,总是上报皇恩,下安黎庶之事。自己是武官,也可以保境安民,是以虽然天下太平,他却勤于军务,虽然卫辉营几十年没有战事,他却不愿任由绿营堕落。可结果呢?他想报效朝廷,朝廷却辜负了他,他想守护百姓平安,百姓却不领情,以为他是个虐待兵士的暴徒。”

“所以……所以父亲心中,总是有个解不开的结。他想告诉那些被蒙蔽了的百姓,自己是依法办事,是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不是什么暴徒酷吏!可他这一罢官,就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了,若是……若是日后就这样背着骂名撒手人寰,只怕父亲在天有灵,也不得安息啊。”

“故而那日父亲意外得到朝廷传信,说圣驾在高旻寺,让他入寺见驾,他当即便起身前往,想着禀明圣上实情,让圣上还自己一个清白。当日我也年轻,不知皇帝是何许人也,于是随着父亲,到了高旻寺面见圣上。不想皇上也不问父亲当日为何罢了官,便说父亲当日有功,可以重新启用。父亲补了都司,又是四品官了。原本……这确实是件好事。可父亲当时,情绪激动,竟连连叩头,泣涕不止。我知朝廷规矩,平日朝会,便三跪九叩,也就罢了。可当日父亲叩头,竟有三十余次之多,后来回家一看,头都破了一大块。”

“若说父亲叩头,便也罢了,可皇上呢,即没说停,也没说好,便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看着。那感觉就像……就像父亲这三十多次叩头,都是应尽之仪一般。最后还是皇上身边张公公出言提醒,父亲才停下。我当日也在场,只好也跟着跪下磕头。其实我跪得远,连皇上相貌如何,都没看清楚。”

“也正是那时候,我对皇上,便也说不出好话了。其实我也知道,皇上视察河工、普免钱粮,对天下是有功的。可他当时的样子,我看着只觉他自比神佛出世,父亲却不过是蝼蚁一只,那般神情,我实在看着不是滋味。所以……我也支持伯元进京会试,只是,还是有那么三分不情愿。”

江春并未生气,反而笑道:“湘圃啊,你对皇上了解不多,故而会这般想。皇上平日从来如此,臣下说些什么,他不会直接同意,也不会直接否决。只是一动不动,听你说话。事后决断,也往往出人意料。便是舅父和他相识多年,有时说话,都未必猜到他心意。所谓天子之心,不可为旁人所知,或许便是如此罢?”

阮承信也叹道:“天子之心……其实我又何尝没想过这些?只是……只是最后付出代价的,是我们家啊。若是父亲没有当年那次罢官,即使提督做不上,总兵也够了。他一身本领,却只落个游击,才真是可惜。”

江春道:“那伯元听了你说的这些,也还是要进京?”

阮承信道:“伯元的事,当年橙里舅父来找我的时候,我就想清楚了。他未来的道路,不应该由我做主。更何况,皇上毕竟比舅父还大着十岁。”

江春知道,阮承信是想说等阮元在朝廷立住脚跟了,或许就已经是新皇帝了。乾隆时代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或许也会得到改变,自己更不该干预阮元的未来。想到这里,也不禁笑道:“伯元这孩子我从小便看着,无论文韬武略,我看都不输给琢庵,故而我一直相信伯元。而且,和他一起出去那个仆人,我知道,是个忠直之人。有他守着伯元,我也放心。”

“舅父,杨吉是湖南人,来我家也不过两年,舅父却如何识得他?”阮承信颇为不解。

“我认识他父亲。”没想到江春居然说出这样一句话。

见阮承信不解,江春道:“橙里,这事我和你说过,当时我只说是听闻,是为了不多生事端,其实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我和琢庵虽是连襟,我也知他忠义英勇,可单凭这些,我还不至于视琢庵为至交。那是乾隆六七年间,我当时刚继任了两淮总商,想着为朝廷捐输效力,便备了些粮食,充作军粮,送到琢庵的九溪营去。没想到就是那日夜里,竟有人要刺杀琢庵……”

江昉看兄长说了这许多,已经有些气力不支,便倒了水过来,帮江春喝下,江春才渐渐平复过来。

而他后面所讲的故事,竟然和杨吉这天讲给阮元的一模一样。

只是扬州与京城相隔千里,阮承信自然不知,阮元也听到了这个故事。

“……当时我可是紧张极了,两只手都紧紧的攥着,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被帐子里两个人发现。直到最后,看着那刺客跪倒在地,哭泣不止,我这心啊,才算放松下来。后来我看自己手上,都抓破了一块。也就是那一夜,我知道了,琢庵乃是大仁大勇之人。能舍得自己性命,去救那一寨毫不相干之人,这不是大仁是什么?他为了劝那人回心转意,竟把自己性命交在那人手上,这不是大勇,又是什么?”江春回想往事,依然对阮玉堂当日之事赞叹不已。

“后来我便回扬州来了,可我还是对那人不放心,故而派了探子,一直跟着琢庵和那个人。后来发现,那人对琢庵忠心耿耿,琢庵对他,也倾心相待。我才真正安心。也知道了,琢庵不仅是个值得结交的人,而且,若他遭遇不测,我自然应该鼎力相助,方对得起他这个朋友。所以那一年,皇上南巡,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求皇上给琢庵官复原职。后来琢庵虽没做到参将,总也去得体面。”

阮承信也感叹道:“舅父这般仗义,便天下经商之人,我看也没几个及得上了。”

江春笑道:“其实我江家当日与你阮家结亲,难道就没想过借你阮家飞黄腾达之力,给自己颜面上添些光彩?只是世事无常,琢庵那般罢官之事,又怎能预料得到啊?不过说回来,湘圃,伯元的学术文才,可真是一绝啊。我看将来成就,说不好便要在琢庵之上。”

阮承信也笑道:“舅父也太高抬伯元了吧?伯元今年才二十五,有什么文才学术,能让舅父这般赞赏啊?”

江春道:“年初,京城那边寄来了伯元写的《考工记车制图解》,说是我这个舅祖要是看得上,还要劳烦我加以刻板。我本想刻板对我江家而言,也非难事,刻一个就是了。可我看了伯元写的内容,才发现他学术文才,比我想象的还要高明得多。他立论严谨,下笔必有依据,可即便如此,却不因循守旧,凡争议不决之处,必有己见。文章看来,便是我这个熟读经史之人,也自觉别有一番天地。”

阮承信道:“伯元有此新作,我自也欣慰。只是……只是这会试毕竟是百中取五,伯元纵然学业有成,也……”

江春道:“湘圃啊,我也知道,若再过得几年,你也就六十岁了。到那时候,我江家究竟如何,我也难说,你又不愿寄人篱下。不如……不如这样,你我就在此做个约定如何?伯元小的时候,我也没帮过你们,今日,总是让你心安才好。”

阮承信点点头,听着江春后面的话。江昉知道兄长疲累,又寻了些水给兄长饮下,江春才缓缓道:

“我知道,后年皇上万寿,有一次恩科会试,加上这次,一共三次。乾隆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八三年,我江家必全力支持伯元,让他再赴三次会试。我相信,三次之内,依伯元的学问,必能登科。但若说万一……四次会试不第,那便是不善应举了,再考也难有进益。若是那样,乾隆五十八年之后,伯元之事,就由湘圃你自行决定,如何?”

其实江春也清楚,凭自己和乾隆的交情,即便阮元只是举人,他修书一封,一样能保阮元做官。只是那样,只怕阮承信心中过意不去,故而没和阮承信说起这些。

阮承信尚未开口,江昉在一边早已不解,道:“兄长,乾隆五十八年,不过是五年之后,兄长又何必如此交待啊?”

江春笑道:“五年……哈哈,橙里啊,五年对于你兄长而言,是什么意思,兄长比你清楚,你或许还能看到乾隆五十八年,到那个时候,只求你不要弃了伯元不顾,其他的,兄长也没什么遗憾了。”

江昉点头道:“兄长,伯元七岁来我家上学,我便知道他日后必有出息。兄长放心,乾隆五十八年,只要小弟尚在,一定帮伯元考下去!”

阮承信也清楚,即使到了那一年,阮元依然无法通过会试,他也不会就那样放弃阮元。但江春眼下需要的,是一个肯定的承诺。遂道:“舅父放心,这五年,我一定让伯元安心赴考,绝不干涉于他。”

江春笑道:“其实啊,伯元那边,我是一直有信心的。考进士对伯元来说,也不是最难的事。可若是他真的进了官场,后面的事,才真的不好应对啊。”

说了这些,江春也终于支持不住,便只好卧在一侧。阮承信知道江春身体欠佳,也不再打扰,拜别了江春。自此之后,江春身体每况愈下,只是他自知生死有命,故而依然从容。

几年过去,和珅的宅第门前依然热闹。

这一日和府却来了不少熟人,福长安、吴省兰都到了。几个前来献礼的知府眼看两名军机大臣在场,知道自己的礼准备得不够,也便各自离去了。和珅知道这般场合,冯霁雯极易到场,也故作姿态,说和府今日不见不相识的外人,只和福长安、吴省兰商议要事。

眼看献礼的官员都已离去,福长安也不禁对和珅道:“我说致斋啊,这平日来你府上的人是不少,可我看着,也没几个成气候的啊?”

和珅也颇为无奈,道:“诚斋啊,这朝廷里,有才干的人,大多都自负才望,哪里愿意和我交往?来的这些,说白了,也不过是花钱买个财路,我这里送了银子,他们去了知府道台衙门,收钱的法子可一个比一个多呀。”福长安字诚斋,和珅也常以字称。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