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红旗照相馆pdf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很难体会到社会主义各国以摄影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成果;反之,倒感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摄影事业很有成绩。

因此,这本书里就没有反映出目前世界上两个阵营不同的艺术道路,没有反映出在摄影艺术上也是东风压倒西风这一事实,反而给人以“西风压倒东风”的错觉。

批评者依照“两个体系”、“两条道路”的二元划分方式,作为对这本书进行评价的前提:即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两个社会体系——社会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体系,而中国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这应当是本书的编辑前提,并决定本书的编辑方针。这本书里虽有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品,但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品,这里很明显地并列着两条创作的道路:一条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但是,在这本书里所体现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形式主义胜过现实主义。所以,它虽然标榜世界作品欣赏,而实质上要我们去欣赏这些资产阶级形式主义①的作品。

在此“原则问题”上,被批评者并没有争辩,狄源沧依照批评者的逻辑更进一步自责道:“这不是长资产阶级摄影艺术的志气,灭社会主义摄影艺术的威风吗?”并承认这是一个“严重的原则问题,是编辑立场的错误”,值得自己深深警惕。

在随后到来的批评声浪中,大连工学院学生王浩更是对这本书中狄源沧本人写的“编辑前言”进行了逐条批驳。王浩提出,编辑前言中提出的“引起人们的兴趣”,实际上指的是资产阶级那种把艺术作为玩物的兴趣;在这个标准中找不到最重要的标准——政治内容,编者脱离现实,把艺术看作没有政治内容的东西。没有“政治内容”,编者只有竭力夸张“技巧”了。

一个饱受资产阶级教育的旧知识分子的答辩与自责(2)

但在狄源沧提出的“批判接受自己所需要的那一技”里,王浩通观全书,却没有看到编者的“批判”,只见到了其强调“一技”,那就是编者所极力推崇的“技巧”、“艺术”、“无形的视线”之类的东西了。

不过,在“检查”过后,狄源沧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解释,并巧妙地反驳了批评者的责难。

针对有人提出,为何书中没有一张中国摄影作品?难道中国不是世界上的一个国家吗?难道偌大一个中国选不出一张摄影作品吗?狄源沧肯定悟得出自己所做的“世界摄影作品”选编,已被身边一些“摄影家们”当作了排位工作,他们不能容忍这一集体被忽视的耻辱。他一定深知这些责问背后的潜台词。当有人气愤地指责他“简直失去了中国人的立场”时,狄源沧回应道:

但我应该说明,当初在编这本书的时候,由于以前曾经编过一本专门介绍我国摄影作品的小册子,所以想通过这本书专门介绍一些外国作品。我在取书名时考虑得又不全面,只是根据“世界知识”、“世界知识年鉴”等专门介绍外国情况的书刊取了这个书名。

狄源沧还是检讨了自己“浓厚的资产阶级艺术观点”。对自己成为“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传声筒”,毫无分析地把资产阶级评论家的观点照搬过来向我国读者宣传,表示悔恨。他列举了在编辑自己喜欢的法国摄影家罗伯特?波耶兹诺时,就把资产阶级评论家的话一字不移地端了过来,说他是“世界上最有独特风格的摄影家之一”,全然没有考虑资产阶级评论家所说的“世界”是什么世界?包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是否承认这位摄影家的“独特风格”?更没有考虑资产阶级评论家为什么对波耶兹诺推崇备至?是不是因为他拍了不少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照片而给他奖赏?是不是为了引诱更多的摄影爱好者为资产阶级服务而以这种赞誉为钓饵?

狄源沧真诚地检讨道:“而我呢,对这些问题毫无考虑,就把钓饵对着我国的读者撒了出来。”

在受到批评后的一段时间内,狄源沧选择了沉默,在1959年4月这篇迟来的“自我检查”中,他进而从“灵魂深处”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了剖析:

我有严重的骄傲自满情绪,感到自己在编写这本书时,多半是根据外文材料,谈的又是各种摄影艺术、技巧、技术问题。

我当时又认为我周围的同志,“懂外文的不懂摄影,懂摄影的又不懂外文”。自认为像我这样“双全”的人一时还找不出来。

除此之外,狄源沧还主动坦白了自己的“资产阶级名利观念和爱面子的思想”,承认编辑这本书时怕事先叫人知道了,万一出版不了,说起来面子上不好看。另一方面,又想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到时候来个名利双收。正是在内心深处存在这样一些认识,使得初步编辑完成后,没有拿给周围同志和领导看一看,征求一下同志们的意见。

这份检查充满技巧。狄源沧把所有的“错误”都揽在了自己身上,没有为难“周围同志和领导”,并且还一反常规地把“领导”排在了“同志们”的后面,这更为自己的“领导”撇清了干系。这样的表述,如果不是“领导”授意,那在客观上,也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至少,狄源沧可以在自己身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个饱受资产阶级教育的旧知识分子的答辩与自责(3)

狄源沧还以一种自我批评的方式巧妙地提醒批判者,这本书出自“大鸣大放”时期,并曲折地表达出自己对事后算账方式的不满:

加上自己对“百家争鸣”不正确的理解,以为资产阶级的毒草也可以无原则地乱放,终于放出这本饱含资产阶级毒素的书籍。

20世纪50年代后期,狄源沧“致力于将外国的摄影情况介绍给中国”也有另外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业界一些人对本土摄影状况的意见。

1957年6月,一位“新闻摄影战线上的新兵”、“关心学习,力图提高自己摄影艺术技巧的人”——李子青,“诚恳地期望摄影理论家们少贩旧货”,提出“新品种的介绍与推荐工作在今天来说至关重要”。

李子青说自己每次听到看到介绍与评论优秀摄影作品时,那些示范的东西,不是齐观山的“斗地主”,便是葛力群的“和平签名”,或者是郑景康的“红绸舞”,要么就是石少华的“雁翎队”。他承认“这是一些好作品”,但作为介绍新中国新闻摄影事业成长的历史,作为衡量一幅新闻图片好坏的准绳,仅仅这几幅东西是不能说明全面问题的。

李子青以“新闻摄影战线上的新兵”的身份发问:

我奇怪中国摄影(新闻摄影)历史上,就只拿得出这样几幅像样的东西?仿佛在号召全体青年摄影工作者与业余爱好者们都必须向他们“学习”、“看齐”,否则就会失掉“标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传统”,担心我们(青年)会越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闻摄影的创作——艺术表现方法的常轨。”

其次,一些评论摄影作品的文章,也总是干巴巴的,除了什么“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记者有敏感的头脑”,就是“艺术性强”、“构图完美”、“抓住了紧张的一刹那”。试问,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又哪能缺少这些条件呢?

无知者无畏。李子青——这位新闻摄影行当内的新人,无所顾忌地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而没有说、或者没有意识到的话。当时,身为《中国摄影》杂志编委和执行编辑,被业界奉为“理论家”的狄源沧不可能不受这类“期望”的触动。

————————————

本节主要参考文章:

狄源沧:《编辑〈世界摄影作品欣赏〉的自我检查》,《大众摄影》,1959年第4期。

邓历耕:《谈画刊编辑工作的倾向性——〈世界摄影作品欣赏〉一书读后感》,《新闻摄影》,1958年第5期。

*:《对〈世界摄影作品欣赏〉一书的商榷》,《新闻摄影》,1958年第5期。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