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村庄里的中国一个华北乡村的婚姻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导言(9)

(二)村庄概况

人们常说一个故事的背后往往有很多的故事,也就是说故事是发生在具体的经验环境中的,脱离经验支撑的故事便成了没有生气的说辞,可以根据需要而被改编成各种版本。故事及其背后故事的联系说明了二者是可以相互解读的,那么发生在村庄中的故事就需要在具体的村庄中来解读。这样一来,也就有必要对与故事或者事件相关的村庄概况等背景性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交代。

1。地理区位

L村①位于河北省H市境内。

H市位于北纬38°09~38°39、东经117°05~117°49之间。H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南近山东、西界沧州、北倚京津,辖9个乡镇、327个行政村,总面积2251平方公里,人口万。H市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月份平均气温℃,7月份为℃。地势平坦,海拔3 ~7 米。河道主要是人工排水河,雨季排洪,冬季干枯。由于沿海人口稀少,20世纪50年代进行开发,现有河北省直属的南大港农场和捷克当年援建的中捷人民友谊农场。H市是河北省海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年捕获量达十几万吨,同时也开展海水养殖业。20世纪90年代建成现代化的H港后,H成为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煤运码头,正在兴建的朔黄铁路,将H港和山西煤田直接连接,使H港成为和秦皇岛港并列的中国北方最大的煤码头。H也是著名的“冬枣”的主要产地。此外,沿海还有盐田,盛产海盐。

2。村庄概况

本研究的田野工作地点——L村是人类学家偏爱研究的那种典型的小乡村。全村83户,324人。官方统计报表上公布的数据是:人口385人,户数110户。最近以来,很多的人家开始比较集中地向县城移民,村庄有进一步“萎缩”的迹象。在国家的统计报表上,拥有可耕种土地2600余亩,但是土地肥力较差,粮食单位产量很低,所以,一直以来主要依靠种植为生的村民们的日子过得也并不富裕。当地2000多亩土地中大部分属于“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干巴”的盐碱地。不过,这片曾经给当地人们造成巨大生存压力的盐碱地,现在已经被商业化为旅游资源,成为地理优势。

3。经济状况

最近几年来随着棉花和冬枣价格的快速上升,L村的村民开始大规模地种植棉花和冬枣。目前,种植棉花和冬枣已经成为当地许多家庭的一个主要“经济增长点”。按照村里上报的官方材料,该村2006年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096元,但是,村民却反映说这个数字不实。因为这几年L村连年干旱,已经接连两年夏粮颗粒无收了,而种植业又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所以人均收入千元在我们“外行人”看来,显然也确实过高了。问及L村的村干部这个数字的来源,他坦言这是达到小康村的“底线”——至少要报这么多。

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闭塞,不管是从媒体中学来的,还是从自己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反正农民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应付这种场面的“本领”,他们会根据“利益最大化” 或者“受损最小化”的原则适当地增加或减少实际的收入情况,以求最大可能地“有益于”或“不损害”自己。我们认为,这倒不是现在的农民太狡猾了,而是周围的环境“教唆”或逼迫他们这么做。因为你如果实事求是,那么就可能被事实上人均收入比你高但隐瞒很多的村庄把有限的扶贫资源抢走;如果你实事求是,那么就有可能因为你个人,全村丢掉了小康村的称号、全乡丢掉了小康乡的称号,也由此村干部或乡干部的政绩就会受到影响,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许多干部,而你将来又要生活在这些干部管辖的区域和权限内。如果换了你,你会坚持实话实说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导言(10)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一个外人要想了解村庄内的真实情况,是非常困难的,那么整天满足于在官方统计数字上做文章的学者们的鸿篇大论,我们认为要么废话连篇,要么是离题万里。因为首先从调查到资料上就是不真实的,其后不管你的解释理论再高深、分析方法再科学,都会于事无补,因为你玩的不过是一套“假数真算”的把戏罢了。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要研究农村问题,不来到农村当中,与他们同吃同住上一年半载,是不可能真正有所收获的。那些打着调查的旗号,走马观花的研究者可以靠所谓的大规模调查问卷(动辄成千上万份)得到大量数据资料,写成调查报告去蒙骗有关机构、领导甚至一部分同行,但我们想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结论他们自己也很难相信。

4。家族门第

在L村,家族主要是以“支派”的形式存在,同一“支派”的人都是五代以内的人。一个“支派”一般少则几个家户,多则十到二十几个家户。在每年的清明节,同一“支派”的要联合祭祖。如很多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L村,联合祭祖的意义也已经不在对已逝去的家族成员的思念,而在于加强现有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L村是典型的族氏命名法,即以村内最古老的L姓作为村名。但是由于人口的迁移等原因,L姓家族的人口总数在村里已经下降为第二位。如同多数华北村庄一样,历史上华北连年不绝的征战使L氏家族历史的集体记忆呈断裂状。由于记忆的疏漏和中断,现在L氏家族对自己家族史的追忆只能上溯到最近的几代人。在一些清闲冬日,L氏家族的一些老人们聚在一起说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夸张着L氏家族昔日的豪华与繁盛:过去L氏家族事业兴盛的时候,在周围拥有好多好多的良田沃土;甚至讲到在临近解放的时候L氏家族开始没落了,都说这是有福分的人家才会这样的,因为这样巧妙地躲过了此后地主成分的划分,也由此躲过了被批斗的命运等等。那些过去的所谓地主的家业早已成了过眼云烟,无法知晓其中的真实情况了。恰恰就因没有任何可供参阅的信息,L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家业到底如何,随着老人们大概有些夸大的讲述,许多后来人也将之加以无限度的夸大与想象。

在L村,在绝对人口数量方面位列第一位的姓氏已经是李姓家族。需要注意的是村里的同姓并非总是同宗或同族,像李姓虽然现在总数有57户,但他们并非都是同族,而是有着不同起源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个家族,只是拥有相同的外显姓氏符号而已。人们通常说的“家族”是在“五服”的范围之内的。家族范围和次序的展现主要体现在一些正式的仪式活动中,如丧礼、婚礼和春节时的“磕头”拜年。在L村村民看来,一个人要想在村里不受欺负,至多有三个途径:一是家族里多出能人,也就是说家族内要有尽可能多的人在外做官经商,做大官,发大财,有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姓氏家族在村里自然就有了影响力,别人也就自然不敢欺负;二是在村里要有当村干部的,最起码要有民间的精英人物;三是本家族人口数量多,人多了就势大力众,当然也就少受欺负,甚至还可以欺负别人。

5。村庄礼仪

L村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风俗礼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磕头和下跪。磕头,行礼时先作一揖,然后双膝跪地、叩头,屈一次为一叩。一般为一叩、三叩、四叩,大礼为三拜九叩。磕头在丧事场合上是常见的事,如果一家办丧事,亲朋好友及邻居都要来吊孝,吊孝最重要的事项就是行磕头礼,十分隆重和严肃。春节期间也是磕头大行其道的时候,同家族的长子将先祖的牌位摆在堂屋的正中间,亲友及邻居要来磕头行礼,以示尊重。

导言(11)

下跪一般是行磕头礼节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单独出现,从感情色彩上理解有不同意义:第一是褒义的,膜拜、感激、尊重;第二是贬义的,乞求、谢罪、忏悔;还有一种中性的,就是屈辱、哀悼。在L村,人们都把下跪看作一个很严肃的事情,除非给自己父母,否则轻易不会给别人跪下。如果出现给同辈或者晚辈下跪的情况,往往表示强烈自责或者忏悔自己的罪行,在一些场合当中,也可以对对方表示一种尊重和标明自己的弱势地位。

6。性别(性)禁忌

L村有很多性别交往的禁忌。对于大伯哥和兄弟媳妇之间的禁忌是L村一带性别禁忌中最严厉的一个。大伯哥和兄弟媳妇间说话很讲究分寸,一般不互相开玩笑,甚至大伯哥和兄弟媳妇间禁止直接对话。“可在公公面前扭一扭,不在大伯哥面前走一走。”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两个人年纪比较相近,而又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发生乱伦的可能性相对于其他人也比较大,所以,才会有这么严格的交往禁忌。对此,我们曾经专门询问过当地的年长者,都称这么做“是为了保持大伯哥在兄弟媳妇面前的威严”。我们认为这种解释虽然出自当地人之口,但是却不尽合理。相对而言,在L村,“叔嫂不通问”,“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等儒家传统要求则显得宽松很多。

性事件或者性内容的故事的言说在L村也有很多的禁忌。首要一条是不得在公开场合言说。村里有一句老少皆知的俗语:“家有钱财万贯,不说人家做贼养汉。”不过,L村这样的乡村社会也留给了性话语的叙说以特定的自由空间,其标准是,这些预留空间的领域或类型,是最不容易引起人们纷争的涉及性的内容的部分。比如L村男女老少都津津乐道的“听气儿”,也就是听洞房。一对新人就寝后,还有小伙子们扒在门外和房外“听房”,甚至钻到床底下偷听。然后于翌日迅速以添油加醋的想象力传遍整个村落,更有甚者还在喇叭上公布或模拟这些私房话和音响。

7。姓名称谓

在L村,一姓或一族,往往在家谱中事先标定字号,名为“排辈”。男子起“大名”时,必须取预定的某字为名字的一部分,此字一般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称呼男人一般要称呼正式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大名,不得称呼乳名,更不得称呼外号。已婚的女人是不被称呼自己的名字的,这种情况与古时某某氏的称谓方法倒有几分相似之处。只不过古时候称呼已婚的妇女多为某某氏,现在的乡村中一般称呼已婚的妇女为某某家。 尤其是那些结婚之后还没有生育的妇女,在嫁到婆家之后,外人一般称呼为某某家,直到生育之后,才以孩子的名字指称某某的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这么称呼,甚至在一些官方的正式场合,比如计划生育的统计报表中,她们也是要以自己丈夫的名字为前缀的。

8。阶层分化

改革开放后,L村社会成员的阶层分层的标志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经济地位取代政治身份成为主导的分层标志。L村内部的职业分化成为阶层结构分化的重要推动力。在L村除了传统的种植户阶层和农村干部阶层,还有专业运输者、打工者、养殖户、小商业经营者以及乡村小企业主等多个阶层。阶层分化使得不同阶层之间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态度,使得社区公共生活混合了不同的声音。

L村社区阶层结构出现的分化实质上是整个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阶层产生分化的组成部分。实行改革之前,L村的社区阶层差别主要体现在政治待遇上的差别,而政治待遇又与解放后划分的阶级成分相关,干部和党员在乡村无疑拥有更多的资源、权力与社区地位,而阶级成分不好的社区成员则是专政和“注视”的对象,在资源、权力和社区地位获得上均处于不利的位置。当时,分层如果是从经济收入和职业角度来看,差别都不大,集体化生产和平均主义分配成功地抑制了阶层分化。

9。居住形式

L村很少有大规模的家族形式,三代同堂和四代同堂的家户形式也较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年轻人倾向于婚后“出去单过”,户口另立。随着居住条件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结婚的同时就与原来的家庭分开,单立家庭。一般是当父母丧失了劳动能力,正式退出生产领域和停止礼仪活动的时候,进行“分家”。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财产的分配、赡养义务的分担、亲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礼仪关系的划分。

在L村,分家的时候涉及的家庭财产主要有父母经营的土地、父母居住的房子、农具、牲畜、生活用品等,当然也包括父母欠下的债务。在分配这些财产时实行“诸子均分”的原则。“平分”并不是指家产分配中财产数量上的绝对平均、质量上的绝对一样,而是责任和权利方面的大体平衡而已。在分家时,新婚者可以带走自己的那份承包地,父母和出嫁姐妹的土地则可能在所有的兄弟都结婚后进行再分配。分家时,将亲戚关系在儿子们中间进行了分配之后,父亲就再也不是几个家庭的代表,父母家庭也不再是一个礼仪单位,他们在社区中的礼仪活动就完全由儿子们替代了。另外,父母由于没有了经济力量,也无法接待亲戚的来访,便由儿子们来招待。还有,分家不仅是财产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亲人间的责任被分掉了。例如,随着分家,赡养的责任也随着老人被分给某一个儿女,这一儿女同时也会相应得到父母的财产,特别是老人去世后,老人所有的积蓄和财产也自然而然地归这一儿女所有,这时的遗产继承完全不按照法律的规定,而是遵循了传统风俗。

①为顾及田野伦理、尊重当地人隐私,本研究田野地点不使用原名,改名为“L村”,文中所有村民的名字也借用了百家姓中的顺序,分别命名为赵老汉、钱大伯、孙老太、李大婶……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传承与更替——乡村婚嫁习俗的变迁(1)

一、故事

二十年前。

李大姑十八岁,她不仅仅很符合农村人的审美观:一双大眼睛,一条长辫子;更重要的她还是一个劳动能手,是当时生产队里少有的能挣十分工的女人。那时候乡村社会计算工分基本上是要用性别划分的,男人基本都是十分工,女人最多的八分工,最少的只有五分工。如果一个女人挣到十分工,那就意味着她和男人一样能干;如果一个男人挣不到十分工,不仅意味着他劳动能力相对比较差,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一个农村男人来说,意味着他在婚姻市场中属于“弱势群体”——没有人愿意嫁给这样的人。

在乡村社会中,女孩十八岁也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一家女,百家求”,据说当时上门求亲的媒人都踢破了李大姑家的门槛。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李大姑最终嫁的却是一个只挣八分工的男人。很多人奇怪李大姑当初为什么同意这门亲事。这个中的真实原委,由于事情已经过去了有二十多年的时间,除了李大姑自己以及很少的当事人,已经没有人能够真正地知晓。根据村里一些老人支离破碎的记忆,我们倒是还能拼凑起事情的概貌:

李大姑经媒人介绍,认识了男方。男方家住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村子里。在李大姑的父母眼里,虽说也认为李大姑要嫁的地方比较远,但想到男方的家境殷实,还是苦口婆心地劝李大姑同意这门亲事,见游说不动,又叫上七姑八姨的纷纷上场。最后,李大姑有些招架不住了,就答应去男方家里实地相看一番。在乡村里,相亲也叫“相家庭”,这是一桩婚事选择向前延展还是打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