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爱情很现实的文案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己也有资格可以去试试。试了之后还真发表了,于是很多人开始管我叫“文学青年”、叫我“作家”。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个名词从他们嘴里说出来,总觉的怪怪的,好像一个人去夸“一夜暴富”的昔日穷酸朋友,一来羡慕他有这个运气,二来还是看不起他,觉的他有钱了还是那个土样子。我在想以前即便文学青年生活贫寒,但至少他们的才情令人崇敬、受人爱戴。到这个时候,不能理解的是看文学书也被理解为了没有“前途”和“钱途”的行为。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告诉过我一点,说这年代已经不需要文学了。而且调侃着说你现在写本《离骚》也没有别人写的《*》来的销量好,这还有什么意义?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想想这年代新出来的一些书,确实有这样的趋势。这和看贺岁档电影一样,有些电影品味很低,可你不看那就是跟不上潮流,潮流和品味之间并不成正比。我也看过一些潮流的书和电影,每次抱在期待去看,看完之后大骂自己的眼睛不够争气,思想不够执着。可犯了很多次这样的错,我还是无法改变。想了很久后,追根究底的终于发现这是现时的文化影响了我。

我看过很多陌生的、熟悉的人的博客和空间,有很多人的文笔都不错,很多都不亚于在市场上发表过书籍的作家和写作者。可他们都默默无闻的只在自己的私人领域里精心的倾吐着这些文字。他们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会写很多自己的事、自己的想法,会对很多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一段时间我一度冒出了把这些文章精选成集的想法,我想它是最有资格在书市上发表的,可是这真的会有人或者说很多人看吗?我打消了这样的念头,一来工程量大,二来对它们的未来有点担忧。因为我了解过现在书市上的那些畅销书的风格,如果把这些文章发上去,肯定有很多人会骂文笔做作,是无病呻吟,年龄小点会被认为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一点。但我认为,无论怎样,它会比那些无厘头的无聊更值得我们去品味。

通过这一些的经历,让我这个落后的“文学爱好者”思考起文学的意义,文学应不应该有意义?它的意义是什么?

想了很久我也没有想明白,对于我来说,文学只是一个爱好。而且我也认为文学不能成为一种职业,很多作家在没有成为作家之前写出了很优秀的作品,一成了作家只把它当工作,把它作为一份糊口的职业来对待,为工作而工作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我也发现很多人成为专家之前都只是业余爱好者。我并非说自己这个业余的玩文字游戏玩的有多好,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说享受者,好比厨师烧了一盘菜,我不爱吃,只是被宣传的很好吃。我还是要为自己的眼睛和嘴巴负责,唠叨几句。

不过,虽然我不知道文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但我很明确一点,文学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文学大多是虚构的,但毕竟基于现实。看文学书的人多半性格偏内向,思想偏自卑,在这里寻找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心灵的沟通。很多恋情在图书馆里发生,如果你有过了解,他们可能会是因为喜欢看同一本书,对同一本书有同样的看法而走到了一起。钱钟书先生说:借书是恋爱的开始。我想道理也应该在此。

当然并不是说文学只用来成就“朋友”和“恋情”。文学的目的是成为一种文化,文化的概念很宽泛,很虚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沉浸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久了,我忘记了时代的发展,潮流的趋势。我想也许我真的是落伍了,我不懂得和现在的时尚青年沟通,也不了解现代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品味。我朋友说我是个古董,但不值钱。我笑笑,有时觉的自己可悲,有时又觉的自己欣慰。一个人有很多种生活方式,最难的就是按自己这种。

如今很多抑郁中的人都在看成功励志、经商投资的书,也有很多衣食无忧的人在看谈情说爱、男欢女爱的小说。我发表过几篇文章在没有人注意的小报小杂志上,没有人关注、没有人理睬。生活所迫,生存的本能让我选择一些无法让我充满激情的工作,也因此,生活依旧很平淡,很平凡。有一天,我打开电脑,看到自己的博客里有一条新的留言,这样说道:“也许你没发现,我是你这里衷诚的读者。每次我心情低落的时候,我就会到这里来看看,看到你的文字,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心里会不自觉的想,他怎么也会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想法。我有时觉的我们两个就像路盲,偶然的遇到了彼此,你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就坐下来听你说话,听着听着,我觉的你有很多和我相似的地方,你让我感动。介意和你做个朋友吗?”

看着这段话,我也很感动。后来我和她不仅成为了通常意义的“朋友”,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我们也有了更深的关系。我和她都是这个时代的落伍者,但我们携着手、欢笑着让平淡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学的意义我仍旧不是很明白,但我相信它对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现在的我没有刚毕业时的理想和志气,过着普通的生活,拿着普遍的薪水,可我和她的生活却很充实,很美好。这是文学赋予我的意义。

想上海的一些事

上海好比一个脸上有瑕疵的“美女”;只能远望不能近观。理想中的上海是全身都披着华丽外衣的,可是去看了之后才知道,其实它也有很多“伤痕”。

在去上海工作之前,其实我已经去过一回。那是高考完之后一二个月时,表姐公司的人都到横店来游玩,在回去的时候,车上还坐的下人,就顺便把我也带过去了。在上海呆了两三天,只去过外滩和人民广场,这两个地方都是上海最豪华的地方,而且那时我接触的上海人很少,不知道它豪华之下也有破败,明亮之下也有阴暗。

先说说上海人

上海真正有钱的是外地人。这是当地人告诉我的,而且我所接触的人的现状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住在几百万一套的房子里的人大多是外地过来的,很多纯正的上海人往往住在被人喻为“上海经脉”的弄堂里,那些弄堂真的像脉络一样复杂,如果没有家长亲自带我,我相信我会迷路。我来时就有人和我说过“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这句话其实是有失公道的,穷人大多都一样,他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虽身处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但却没有沾到这个城市在其他人眼里所放出的一点光芒。否则他们住的地方不会这么阴暗,不会这么无人所知,连要找到他们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他们还是表现的很好客,在他们家安装的时候,也常常会倒杯茶,斟杯咖啡,真的把我像老师一样对待,真的把我当老师一样咨询小孩如何学习成绩提的最多,还号我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无论怎样,弯路也好正路也罢,好歹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们也唯唯点头。不过老实说,我心里有很重的负罪感。

让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上海的孩子。上海的孩子像是吃激素长大的,一个个张的人高马大,但我总觉的他们是一个个空心大萝卜。他们当中有很多学习成绩都很不错,我和他们交谈问到他们的理想大学时,他们给我的答案都是名牌大学。我很吃惊,不是怀疑他们考不上,而是在想他们考上了名牌大学之后又会怎样。他们在家里都是宝,父母什么都不让他们做,唯一的目的就是考上好大学,他们是学习机器。这种观念在农村很普遍,但上海显的更加根深蒂固,我不是说一个人不需要好好学习,我只是觉的一个人一辈子不能仅仅为了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没错。但你不能只是学,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如何运用,尤其是这个最注重物质的社会环境里。你说你知道了万有引力怎么来的,你说你懂得了函数的解法,可是这些真能帮到你什么?在仍是应试教育的现在,你为了考大学是该努力好好学习,可是当我问你上了大学之后做什么?我得到的大部分答案是在大学里就要好好放松一下,不是我说,对于他们现在的想法来说,放松很有可能就意味着放弃。大学是遗忘知识的开始。或者很多人都说大学是一个转折点,这话说的很好。为什么叫转折点?转折转到哪里去?往往很多人就在这个点上停留了下来,时间一久,就不知道该往哪走。有很多还是往前走,也就是说继续学习,这条我没走过,我不知道“前途”或者“钱途”怎样?我是彻底的转折了,虽然我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但既然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没资格也不会去后悔。

说这些,只是觉的上海的父母太累,孩子太轻松。孩子也可怜,走到哪里,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把他们牵着。我不在羡慕那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我以前的主管是北大的,但我鄙视他,不是鄙视他能力,而是他这人。而现在看到这些未来的名牌大学的学子,我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这辈子的光芒也就是大学校名所散发出来的光!

说说上海公交

在上海公交高峰期坐过公交的人,估计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会怎么低。在那时候坐公交实在是对身心的一种折磨。

在站台上等公交的时候就已经预计到会很挤,但最坏的打算只是很多人都站着,在凹凸不平的时候互相碰撞几下而已。可没想到比我想象中的严重多了。远远的看着自己所等待的公交牌号来了,为了在车上抢占有利位置,想往前走一步,但没想到,我还没走,后面一窝峰似的挤上来,看这架势,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做“敢死对”。我像一片汹涌波涛中的木塞,是随着人潮自然而然的上去的。上去之后四下里一望,只希望能找个空间对于我的身材来说还算宽裕的地方。可是后面的人还是一股劲的往里挤,渐渐填满了剩余的所有空间。人流还是没有断,车上车下都是喊叫声,车下的人拼命的喊:“前面的人快点,在干什么呢?”,前面的人央求着车上的人说:“大哥,大姐,在挤挤”“快,快,还有一点!”“哎。对,对,好了,好了,谢谢,谢谢!”。车上的人见车下的人还有那么多,拼命的喊“人都挤死了,都不能呼吸了,兄弟,等下一班车吧”!等了许久,实在挤不来人了,有些人也主动放弃了,司机也有点不耐烦,可最后一个还是在尽最后一点努力,车门关了几次,那人也被夹了几次,可还不放弃,大声叫着“快好了,在来一遍!里面的人在往里挤挤吧!”。车门总算关上了,最后一点空间也被填满。

挤上了车,虽有了立足的地方,可比上车时难受很多。我是个好动的人,而且一路上叫我就保持一个姿势,那太难受了。当然,在这种环境下,谁也不会不能保持一个姿势超过一个站。每个人只要动一下,势必会影响周边的人的反感。因为大家的肉都是互相挤着的,有些甚至是互相嵌着的。动一下就会影响另外一个人的身体,可不动又难受。车到拐角处或颠簸处,一车人倒来倒去,每个人都互相挤压着对方,每个人的脸上都现着厌恶的表情,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憋着一股气。有些人平时受气挺多,这点还能容下。但有几个不自觉的实在憋不住就通过“屁”的形式发泄出来。气在里面憋久了就变质,奇臭无比。有的人为了给当事人留面子,很含蓄的说“人太挤,空气太闷了,兄弟,开开窗,透透凤。”离当事人最近的几个,面对其他人怀疑的目光,因为不好意思当众揭穿,用衣领捂着鼻子,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

好不容易过了一站,大家都满心期待的有人会下车。果然,后面开始有所动静,越往前,动静越大,幅度越大。快到我这边时,我才看清,原来车上还装着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她的身体像像块橡皮泥被人从头顶压过,本来可以挺高,可压过之后,只往横向发展,不说宽大于长,稍微夸张一点说可以是长等于宽。她艰难的抬起一条腿,使劲往下落,确定踩稳之后,身上的一坨肉从身边两人的夹缝里挤出来,并且慢慢的开始扩大,身边的人也配合着往两边缩,那人使处吃奶的力总算又挤出一层,后面的人干了体力活似的舒了一口气。前面的人一看她那块头,心里都有些后怕。那人看看前面,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在次引接挑战。车上一片歇斯底里的呻吟声。

上海的公交让我夸张了点,但真的,上海的公交在高峰期有点可怕。

说上海的地铁

每次我出去办公的时候,最希望坐的并是地铁。不仅因为它的快捷,方便,也因为它的一接接车厢里也蕴含着一些故事。

上海人才很多,也许人才最集中的地方除了招聘会就是地铁站。在地铁上我常常喜欢看他人脸上的表情,我喜欢看一个人的表情猜测他们内心的运行轨迹。我也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想象他是否有钱或有才。地铁站也确实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我常常能见到一个把英语说的像母语的中国人,或者常常见到一个把汉语说的像母语的外国人。我很佩服这些人,我的眼睛也会盯着他们直到他们发现我为止。很多人我见过一面之后也许就忘记了,到现在,我只记得三个人。

第一个是卖报纸的。好几次晚上我坐地铁的时候都能看到他。我记得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我就有点震惊,他的胸前挂着一个帆布包,两手拄着拐杖,下面有个裤管空荡荡的悬挂着。他用只够别人听到的声音说着“晚报,晚报,要吗?”。我傻了许久,等他走过我面前,离我有大约五步之遥时,我又莫名其妙的追上去,说:“买一份。”他的报纸总是比别人的贵,但我看到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买他的,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对自己来说无关利害的一点钱在他人眼里也许就是爱的奉献。其实大家都愿意做好事,前提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的利益损害。

还有就是一个小孩。我不知道他以前遇到过什么样的灾害,也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他的五观有些惨不忍睹,夸张一点的说是没有人形。我真的不敢看下去,他站到每一个人的面前,摇晃着合在一起的双手,嘴里胡乱的叫男的爸爸,女的妈妈。他站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措,那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没有给过钱,也许是因为口袋里没散钱了。他在我面前站了片刻,知道在我这里得不到什么,就遗憾的走开了。我抬起头,又看了他一眼,心里像犯了错一样内疚。

出赤峰路地铁站口的时候,如果是晚上,你总能看见一个老婆婆,头发已经花白,身子很弱小,伛偻着腰,一只手端着报纸,一只手拄着电梯扶手。看见每个下来的人,都含糊不清的说声:“报纸啊!报纸啊!”。似乎她这辈子只会这两个字。我在她哪里买过3、4次报纸,每次只是出于同情而买的,因为她卖的报纸不仅比别人的贵,而且每一份都是过期的。我猜测这些报纸都是她从哪里捡来的或者别人那里拿过来的。

可有一次我和洪琴一起回去的时候,在一座桥那里看见她艰难的缓缓的移动着脚步回去,我走了几步,还是返回去,买了一份不会看的报纸。心里不知道为什么宽舒多了。

人啊,总是这样的,虽然这不是你的责任,也不是你的义务。但如果你没做,却会有内疚感。一点钱换回心里的舒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