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赝品by三道 > 第012章 礼部应试(第1页)

第012章 礼部应试(第1页)

礼部的省试对我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

虽然经历了一场前所未遇的天象异变,但是太宗皇帝仍然没有动摇提前开科取士的决心,一般来说省试应该是在二月举行,但是为了体现皇帝陛下文治武功的伟大,放在冬天也无可厚非。虽然也有一些顽固守旧的大臣们上书言事,指责天象有变是因为人主的德行所致,痛陈提前取士的危害,但是皇帝丝毫没有把这些议论放在心上,反倒下了一道诏书,说今年的科考要扩招到四百人左右,理由就是老天对于旧的选拔制度不满,因此才发了雷霆之怒,皇帝上体天心,拨乱反正,为天下士子们大开方便之门。

今日瑞雪初晴,汴梁城比往日的哪一天都要热闹三分,科考的日子自是与往日不同,来自各地的士子们蜂拥而至,汴梁街头人山人海,金明池畔曲影交叠,大路上叫嚷之声雷霆撼动,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气味,精明的小商小贩们争先恐后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自家的宝贝,从市面上可以见到的货物,到老祖宗留下的锅碗瓢盆统统都搬到了摊铺上罗列出来,尽显品种的多样性,以此来吸引游客或者是书生们的目光。

看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不禁有些惶然了。这里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一些有家眷相随的,正在一边唧唧喳喳说着一些安慰或者鼓励等毫无营养的话,而另一些人则是兴高采烈或是胸有成竹地互相鼓励着,满脸的意气风发,头上的白巾璞头在微风下尽显飘逸本色,似乎等待着他们的就是光宗耀祖金榜题名。

礼部的考场位于距离皇宫不远的地方,早在考前三天就开始戒严了,周围把守的都是被称作大宋精锐的禁军御林军,每一个通向考场的交通要道上都有甲胄鲜明的金吾卫负责盘查,通往考场的阶梯上更是笔直的站着两排身着的崭新战袍的禁军士兵,手执银枪铁刀,威风凛凛,如同铜塑一般。

“老六,上了考场不要慌张,一定要看清楚那些题目,定下心来再作答,千万不要弄污了卷子,那是会影响阅卷官员们的心情的!”四郎在我身边不住地提醒道。

“知道了!”我有些好笑地应承道。

仿佛又回到了后世的考场中一般,我的心中忽然涌上一股怪异绝伦的感觉来。由于今日的街道上面十分拥挤,四郎和七郎抢着来为我开道,惟恐我这个杨家的希望被延误在路上,四郎更是摆出了他平空得来的崇仪副使的三品仪仗来,将我一路护送到考场外面。

“六哥!好好考,小弟再外面给你摆酒席接风!”七郎鼓励道。

“给我接风?怕是你肚子里面的酒虫又作怪了吧?”我哑然失笑道,“不过你的用心总是好的,到时候咱们兄弟几个还是去飘香阁好了!”

“六哥你说话可要算数哦!”七郎兴奋地叫了起来,也不管自己是站在大街上,引得周围的士子们纷纷为之侧目不已。

随着考场内的鼓声响起,士子们开始拿着自己的提篮和号牌鱼贯而入。

宋初的科举制度非常严密,实行权知和同知贡举制度。礼部省试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员担任,而是临时委派,以防考官作弊,并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另行开场考试,考官与考题也另行安排,以防止科场作弊。在考场内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以防师生勾结作弊。

总体上来说,宋代的科举通过上述程式的改革,更加成熟健全,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已经接近于后世的标准化考试制度了,而糊名制度则是最早的密封卷。

大门处有专门的官吏来检查士子们所持有的户籍证明与乡试通过的文书,官吏们在名册上将其逐一登录,然后发给号牌,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很远的地方,礼部的官员们特意开设了五条检查通道,每个人都忙得满头大汗。

历代选拔人才都注重德才兼备的标准。宋朝在朝廷举行的考试中,力图避免因人情贿赂而出现作弊行为,导致录取不公正,所以对考卷又是密封姓名、乡贯,又是誊录,将考生背景与考卷水平完全隔绝,使考试仅限于文化才艺的展示和竞争。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考试成绩优良但品行不端者被录取的尴尬情况。面对各地参加考试的上万名考生,朝廷不可能掌握其品行,只有遵照乡举里选的传统,把这一基本资格的审查把关任务,交给地方州郡,这就要求应举者必须拥有本地户籍。

由于我的特殊身份,所开具的省试资格证明是直接由礼部尚书亲批下来的,而户籍证明则是由开封府尹颁发下来的,门官检查过后,立刻诚惶诚恐地派了专人将我领了进去,找到了自己的小厢房。我抬眼望去,应试殿里一排排的小厢房就象养殖场里的鸡笼子一样,士子们每人一间,里面炊具齐全,甚至还备有取暖用的小炭炉。

考官们很是忙碌了一阵子后,才把考生们安排妥当,然后一声锣响,本次省试正式拉开了序幕。我报考的是进士科,第一场考诗和赋,第二场考论议,第三场考对策,第四场考经文。考试时间是三天,考生必须在三天之内做完所有的题目,当然也可以提前交卷,但是出了考场以后,就不能再进去了,这倒跟我在后世经历的考试情况完全相同。

“杨将军,按照规矩,考试一开始下官就不能呆在厢房里面了,如果将军有什么需要,可以敲壁上挂着的小铜锣,自然会有人来听候差遣的。”领我进来的官吏恭敬地说道。

“有劳了!”我道了声谢。

那官吏连道不敢当,告了个罪后就退了出去。

第一遍锣响之后,考生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厢房之内,然后就有巡视的官吏们挨个检查考生们携带着随身物品,检视夹带之类的作弊用具,一经发现,立刻将其逐出,并注册在案永不录用,虽然处罚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可是依然有敢于顶风作案的考生,在盏茶工夫之内,我就看到有数十名考生被维持秩序的禁军们推推搡搡地押了出去。

接着第二遍锣响,试卷被分发到了每个考生的手中。

少时第三遍锣响,除了几个挂着权知和同知头衔的主考副主考外的无关人员都退到了限定的范围之外,考场里面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纷纷埋下头来,认真地看那题目。

学而优则仕、居官必考、唯才是举、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这种创制宗旨既符合人才生存分布的规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这些爱人、尊人、重人、选人、用人的思想,既是两汉以来人才考选观念演变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科举考试制度创建发展的观念文化根源。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末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也。故世卿为据乱世之政,科举为升平世之政。

科举在客观上创设了一种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它通过力行开放报考,实现了人才竞争机会的平等,以卷面成绩决定取舍,符合人类追求民主、公平的核心价值取向,使社会职位资源的分配,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在最善的本意下,它是民主的,因为它给人争取领导和职位的机会是平等的。

对于我来说,四场考试都比较简单,一则是因为自己经历了应试教育,在纵览了历年以来的考题之后,心中早有定数,二则是因为经那日和氏璧一闹以后,神识清明,记忆力变得越发敏锐起来,过目不忘绝对称不上是妄言。

所为难的地方只有一点,就是用韵和避讳。

唐五代试进士,诗赋已讲究用韵、避讳,但远远没有宋代把它看得如此重要,对举子威胁如此之大,几乎成了一票否决的死穴,甚至连考官阅卷时如有落韵没有看出来,也要降官。

宋礼部科举条例,凡赋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其官韵八字,一平一仄相间,即依次用,若官韵八字平仄不相间,即不依次用。拘忌宏多,颇为烦碎。凡庙讳(已经死了的皇帝的名字)、御名(还没死的皇帝名字)本字外,同音之字应避者凡三百一十七。

是以下笔之时,先有三四百字禁不得用,这样作出来的文章,还能有什么彩头?最多是合乎格式而已。难怪我看历年的文章浮泛浅庸,千篇一律,也不足为怪了。

“唉——”我咬着笔杆坐在椅子上很是踌躇了一阵子。

诗赋自然是很容易的,随便抓一首比较符合时宜的就可以了,论议和对策也简单,有了千多年的经验,应付这些古板的问题自然是得心应手,惟恐把主考官们的眼睛给瞪爆了,经文也不是问题,且不说我有微雕的样本儿以备不时之需,就现在这种精神状态,自是胜任有余,长篇的经文空缺丝毫没有停滞地填了下去,简直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顺利。

所费工夫最多的,就是依照避讳的文字,逐一对照草稿上面的内容,将不合规矩的字眼儿一个一个地替换掉而已,这个任务耗费了我大半天的工夫,最后确定无误后方才将所有的内容在正式的答卷上面认真撰写了一遍,在天黑之前总算是完成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