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唐朝帝国版图 > 第八章 甘露之变(第1页)

第八章 甘露之变(第1页)

宦官专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三大祸患之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李昂是宦官王守澄等人拥立即位的,所以经常受到王守澄的钳制。而李昂和他的父兄不同,他是一个力争有所作为的皇帝,兄长敬宗李湛被宦官弑杀,始终在李昂心中存有阴影。从即位开始,李昂就一直谋划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终于在大和九年(835年),爆发了由李昂一手策划的甘露之变,表面看上去这场血流成河的斗争具有突发性,但事实上早在大和五年(831年),这场政变就已经出现征兆,这就是宋申锡蒙冤事件。

前奏

宋申锡,子庆臣,少时家境孤贫,进士及第后多次被节度使府聘用。长庆二年(822年)被提拔为起居舍人,宝历二年(826年)改任礼部员外郎,不久又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在当时朝廷党争大兴之时,宋申锡却在朝廷中清正廉洁,从不参与党争。

李昂即位后,宋申锡担任户部郎中、知制诰。大和二年(828年),被正式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任为翰林学士。李昂经常忧虑宦官的权势过于强盛,而且不甘心受到一群家奴的钳制,总想物色一个合适的大臣,与之商议诛除宦官的大计。可是当时朝臣们“非牛即李”,所以李昂还是决定从内廷寻找合适的人选,看来看去他觉得只有清正廉明的宋申锡最适合。

大和四年(830年)七月,李昂任命宋申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将他招进了宰相班子,并立即和他商讨诛除宦官事宜。按说如此机密事宜,宋申锡本应该守口如瓶才对,可是他为了帮助李昂联合更多的人,将皇帝想要诛除宦官的事告诉了时任吏部侍郎的好友王璠。可是宋申锡并不知道,王璠除了是自己的好友之外,和郑注的关系也是不错的,而且当时郑注极为受宠,处于一种投机心理,王璠将诛除宦官的消息告诉了郑注。

最终的结果就是王守澄得到了消息,于是他和郑注密谋,决定先发制人,让神策军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谋立李昂的弟弟漳王李凑。他们宣称十六宅宫官员晏敬则、朝官朱训和宋申锡的心腹官员王师文图谋不轨,朱训告诉王师文皇帝多病,太子年幼,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该遵循兄终弟及的礼法,立漳王李凑为皇帝。

为了使皇帝李昂能够相信,他们设计了具体场景,说王师文送给朱训绢布八百匹,而晏敬则从十六宅宫拿出漳王李凑的吴绫汗衫一件,熟绫线一匹作为对宋申锡的报答。

王守澄和郑注等人的谋划十分严密,一直到大和五年(831年)二月,王守澄才将诬告宋申锡的奏状报告给李昂。李昂看完后顿时十分恼怒,当即命令王守澄展开调查。事实上,王守澄正是利用了李昂身为皇帝权威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自尊心理,将李昂玩弄于股掌之间。

有了皇帝陛下的诏令,王守澄随即开始发挥,他准备二百名骑兵去突袭宋申锡的官邸,意图杀掉其全家灭口。可是这个想法遭到了时任飞龙厩使的另一名宦官马存亮的反对,虽然马存亮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他一再劝阻王守澄不要妄开杀戒。因为宋申锡的罪名尚不明朗,而且皇帝陛下也仅仅是让他先调查这件事情,擅杀宰相是要引起众怒的,一旦引发动乱,后果不堪设想,至少应该先和其他几位宰相商议后再做决定。

王守澄经过慎重的考虑后采纳了马存亮的建议,暂时放弃了诛杀宋申锡的想法。可是皇帝李昂的行动却快如闪电,在王守澄奏状送上来的三天后,李昂在朝会之后在延英殿召见宰相班子成员议事,名单中唯独没有宋申锡的名字。宋申锡经过多方询问,才知道自己被王守澄告了一状,于是他眼望延英殿,手执笏板叩头后回到了家中。

宰相李宗闵、牛僧孺、路隋等人进到延英殿后,李昂第一件事就是将王守澄的奏状让他们看。结果宰相们大吃一惊,但因为宋申锡日常为人清廉正直,所以宰相们力劝李昂,希望能够慎重查明,才能为宋申锡定罪。

可是李昂当时没有听进去宰相们的建议,他命令王守澄首先逮捕晏敬则、朱训和王师文等人,然后于三月二日,又下令革除宋申锡的宰相职务,改任太子右庶子的闲职。看到皇帝陛下愤怒至极,当时从宰相到满朝官员,几乎没有人敢上疏为宋申锡申辩,只有京兆尹崔管、大理卿王正雅接连上疏,请求将此案依法交由御史台审核。崔、王二人提出的请求符合制度,所以李昂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可是就在御史台准备接过这个案子时,晏敬则等人因为在狱中遭受酷刑而被屈打成招,承认宋申锡的案子全部属实。

晏敬则等人的认罪,等于宣告崔、王二人的努力前功尽弃。在审讯结束后,李昂特意召集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以下的官员,以及御史台、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大理寺的官员当面询问审讯的情况,准备对宋申锡予以最终定罪。当时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裴休、韦温等内臣再次请求在延英殿面见皇帝李昂,恳求李昂能够将案子交给御史台审理。可是,李昂当时只相信晏敬则等人的认罪书,他告诉这些内臣这件事已经和朝臣们商议过,不希望他们这些内臣再多言。

面对皇帝李昂如此坚决的态度,很多内臣们开始退出,可是左常侍崔玄亮依旧不甘心,他一边给李昂不断叩头,一边流着眼泪说道:

“陛下!孟子说过,众人皆言可杀之人,尚不可以杀;卿大夫都说可杀,尚不可以杀;天下所有人都说可杀,然后还要再进行调查,才可以依法惩处。现在是至圣的朝代,杀掉一个普通百姓,还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法律,何况杀掉一个无辜的宰相啊!臣为陛下珍惜天下之法,而绝对不是在为宋申锡辩护。”

崔玄亮说到最后,已经是声泪俱下。

面对崔玄亮的执意进谏,李昂稍稍缓解了些怒气,他让崔玄亮先回去,表示自己会和宰相们再商量一下。

送走了一班内臣,李昂又召来宰相们,对宋申锡的案子继续征求意见,牛僧孺站出来说道:

“作为臣子,地位最高不过宰相,现在宋申锡已经官居宰相,假如他真想拥立漳王而谋反,那么他能够得到什么呢?臣认为宋申锡绝不会傻到这种地步。”

牛僧孺虽然不像崔玄亮情绪那么激动,但说的话却是从人之情理、行为动机等方面委婉地劝说李昂,进而让皇帝陛下能够有所醒悟。牛僧孺的话让王守澄、郑注等人开始忌惮,他们担心一旦这个案子交由御史台核查,他们的阴谋肯定会败露,所以王守澄和郑注劝李昂尽快结案,只要将主要案犯李凑和宋申锡外贬即可。

大和五年(831年)三月五日,李昂诏令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而晏敬则等人因宋申锡一案牵连而被判处死刑或者流放者将近百人,飞龙厩使马存亮虽然无力援救宋申锡等人,但当天提出辞职以示抗议,至此宋申锡谋反一案宣告结案。

宋申锡,一个正直清廉、洁身自好之人,却因为交友不慎和口无遮拦而惨遭诬陷,最终被贬,并于大和七年(833年)七月郁郁而终于贬所之内,让世人为之叹息。

不过,虽然当时宋申锡的案子宣告终结,但因为这个案子所产生的辐射事件却没有结束。在甘露之变发生的一年后,即开成元年(836年),宰相李石上奏李昂,认为宰相宋申锡忠厚正直,却被诬陷以至贬死于荒远的边地,至今未平反昭雪。当时李昂听后低头不语,沉默了很久,然后流着眼泪说道:

“这件事情我很早就已经知道宋申锡是被冤枉的,当时奸臣逼迫我,我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连自己的亲兄弟李凑几乎都保护不了,何况宋申锡呢?最后也就是仅仅保全了他的性命而已,当时不仅宦官诬陷宋申锡,外廷百官中也有帮助宦官的人,这个冤案都是由于朕不贤明所造成的,假如宋申锡遇到汉昭帝,肯定不会如此冤枉而死。”

从李昂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信息,一个是李昂至少在贬黜宋申锡后已经知道自己被王守澄所忽悠,同时也说明当时宦官专权是多么严重;二是李昂对宋申锡的死十分后悔。

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李昂就产生了以武力解决宦官专权问题的想法,这既是为宋申锡报仇,也是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说宋申锡蒙冤事件是一个征兆,更是一个导火索,它直接导致了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的发生。

郑李策划

宋申锡被贬官后,以王守澄为核心的宦官集团更加骄横。李昂虽然表面上依旧姑息他们,但内心已经愤怒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看穿李昂的心思,只有郑注和时任兵部郎中的李训揣摩了解了李昂的心思。

李训原名李仲言,肃宗李亨在位时宰相李揆的族孙,才思敏捷,善揣人意,因郑注的推荐而得到皇帝李昂的赏识。

李训摸透李昂除掉宦官的想法后,多次利用进宫给李昂讲解经典的机会,用敏感的词汇试探打动李昂的心意,暗示他应尽早诛除宦官之事。

对于李训的暗示,李昂并没有轻易外露自己的想法,他利用一次在蓬莱殿看书的机会,召李训问对,通过那次问对,他看出李训不仅反应敏捷,才能出众,而且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所以他将诛除宦官的想法告诉了李训。而对于郑注,虽然他是因王守澄推荐而进入朝廷,但郑注是个投机分子,看到皇帝有心除掉宦官,他义无反顾地站到了皇帝这边。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