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我们一起上清华电子书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卧谈”上思韵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她曾多次给我们开“讲座”,成了经典的情感理论课程。对于我们三个没有任何正式恋爱经验的人而言,吃不了猪肉看看猪跑也是不错的。思韵的很多观点,虽然没有被我们加以实践,但很是让人信服。不过最为经典的几次讲座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错过了,至今都深感遗憾,拖着她到了大学给我补这课。和她头对头地睡觉,偶尔会听到她晚上打电话,别无他话,尽是些鼓励、指导,平平淡淡,却让听者也感到温暖。或许吧,没有成天黏在一起,只是几乎可以说给任何一个陌生人听的晚安电话,但如此真实持久,着实让我们感动。

交流不止于口头。过生日时我们相互写信,长长的文字里是我们的欣赏、祝福。这不仅是生日贺信,更是真切而直接地从室友的眼里看到自己,看到过去一起走过的路途。甚至到填志愿时,我们在网上的讨论仍然不断,互相在博客里说着理由、观点,一如寝室里的“卧谈”。我们都太希望室友能一路顺利,太希望多年后再见时大家都能有一番成就。大概便是这种渗透到各处的相互欣赏,让我们能相伴走完高中时光。

这样的交流带来的,不只是一时的排解或倾诉,更是理智、清醒。坦诚而认真的交流中,我们慢慢走过了高中岁月。虽然很多问题都要靠自己来解决,张晨的睡眠、我的恐惧、伍丹的焦虑、思韵的情感生活,但的确是交流让我们在事前事后都能冷静,敢于回望,也敢于继续前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祸患常积于忽微(1)

高三上半期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奔忙在学校和申请间。虽然我竭力维持并希望不拖下任何一方,但心中明白,复习迎考的工作仍是欠下了一大摊账,无数的书没背,无数的练习没做,多到根本没有勇气去整理具体的数目。尽管每周都在不停地考试,每次成绩都能保持稳定,心里的不安仍在不断加剧,不知深藏的隐患何时会暴露。

我从未体会过这样的恐惧,仿佛走在一片没有尽头的沼泽中,脚下深深浅浅,似乎是无底的深渊,又似乎只是一摊泥浆。在矛盾真正爆发之前,我便已经隐隐地在怀疑自己了,怀疑究竟能有多少事可以靠自己来把握,而自己所选择的路究竟是条通途还只是个死胡同,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如别人所言是个“很不错的、有前途的”学生。当所有的人都在朝着一个明确可见的结果前进时,我自己的结果又在哪里?没有人能对申请结果做出预测,因为它不是由单一元素决定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课外活动、兴趣特长、essay、推荐信、成绩单、附加材料、奖学金要求,每一项都重要,但每一项都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没人能猜到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会是怎样。同时,抛弃高考这个对我而言甚是稳妥的道路,这个赌打得值吗?可申请的路已经走了大半,又绝不可能半途停下。时间转眼就所剩不多了,别人已然拼尽全力地大干了几个月,我却欠下了大量工作没做,这种情况下的“稳定成绩”又有几分真实?若是实际情况暴露,结果会有多惨痛?把同样的结果搬到高考场上,这样的代价我敢付吗?于是,我几乎是在祈求一次失败,希图由它来推测最坏的可能。

忐忑了许久之后,十二月的月考来了。我近乎麻木地考了两天,只觉得每一科都不太好,按寝室惯例也没去对答案,一副随你宰割的心态。几天后,卷子陆续发了下来,看到自己每科的分数都甚是悲壮,隐约感到了些悲剧的前兆。望着卷子上错得几乎莫名其妙的题,听评讲和改错的心也没了,勉强撑了副无所谓的表情等着最后的排名公布。

由于已经知道了单科的成绩,最后那个惨不忍睹的排名和总分还没把我瞬间击倒,反而把别人吓了一跳,惊骇于我总分连百位数都变了,名次也跌到了“百年一遇”的境地。我靠初中曾经历过年级排名在连续两次考试中由一位数跳成三位数的“大场面”,白天还勉强绷着面子该怎样就怎样,自欺欺人地不把月考放在心上,直到下晚自习找到数学老师黎老,才敞开了哭,不仅为这个多少出乎意料的成绩,更是为发泄几个月里积累的恐惧。我告诉了她我由来已久的担忧、害怕自己拖欠太多从此一蹶不振、害怕以前的成绩都只是一时的假象而现在这样的状态才是各自真正的水平所在。毕竟进入高三后大家施展开了拳脚突飞猛进,唯独我在“不务正业”,这样继续下去,谁知结果会如何?

还好,黎老已带过多届高三,经验丰富,对于我呼天抢地的情绪爆发还能架得住,半是随意半是冷静地跟我谈了许久,让我渐渐平静。按她的说法,在高三里出现大的波动才是正常情况,一路平稳无事反而稀有,让隐患集中暴露也未尝不是好事。考过了就算了,知道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别把结果放在心上,现在要抛开情绪去关注该干的事,而不是沉浸在忧伤中不能自拔。更重要的是,她否定了我认为自己“真的不怎么样”的想法,告诉我她首先相信我是个不错的“人”,其次才是学生、考生。黎老提到了连我自己都没曾意识到的改变,从高一到高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在朝着她所期待的方向成长,蜕去了初入高中时的浮躁狂妄,渐渐稳重。她的轻松和信任,把我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拉了一把,止住了我在低落的情绪中越陷越深的趋势。起码,我重拾了对自己的信心,这是后续整改的前提。

当然,如此巨大的打击远非一次谈话就能化解。回到寝室,气氛同样沉重。伍丹和我一样失手了,虽然绝对落差没我的大,但站在她的水平上,也算非常惨痛。两个人的情绪相互影响着,像同频率的波发生干扰一样,越发加剧了本已十分深重的伤心。大家都在情绪的低谷中挣扎,说了些什么我也没太听进去,仍是在不住地自怨自艾。整个寝室都笼罩在低落的情绪中,我作为这情绪的制造者之一,也没同往常遇到阻碍一样向她们求助,只是暗自祈祷大家都能尽早走出这困境。事后来想,类似这样“群死群伤”的事故若是发生在顶亲近的人身上,大家都还是不要当面提了,以免情绪共振加重负担,等各自都激动完了发泄完了再来分析,或许要好些。

祸患常积于忽微(2)

最终彻底把我从无尽的恐慌和自我怀疑中拯救出来的是学长和朋友们。

学长们一直都很关心我高三里的状态,时常会发来短信问问有无异常。毕竟是过来人了,收到我汇报月考成绩的“爆炸性消息”,学长安慰之外更多的是指点,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要怎样走出来。“卷子不用再分析了,直接丢。这样考出来的东西不是正常水平,错的多半都因为大脑一时短路,没价值。”“呵呵……这样的……我也干过类似的,比你这还夸张……不怕不怕,你两年积累的东西肯定不是她们两个月能赶上的,安心继续往下走哈,乖。”“你那个文综也太扯了点吧?别忙着哭了,背书去,背完了就没事了。”“哎呀哎呀,不要短信里跟我抒情了,让###占便宜。去写下来,写完了看你还郁闷不?”这些劝慰、指点,看似十分平常,甚至无关痛痒,但因为出自我所仰慕的学长,便毫无抵触地接受了,并一一照办:月考的卷子评讲完后我再没翻过,老老实实把心放回肚子里继续两头忙,写总结原本就是孙老师要求的例行公事,只是做得更认真而已。

朋友继续毫无怨言地在深夜陪我发短信,直至我平静下来。他们都太了解我心病的症结,也太知道怎么才能降住我起伏不定的情绪。全是些平淡的话语,甚至只是“糟,我的面泡过了”之类的话,长长短短,来来往往,但它们确实让我在惶恐不安中感到了点点滴滴的温暖,知道哪怕眼前一片黑暗,我也不是在孤军奋战。至今我仍很清楚地记得那几个夜里,我是怎样盘坐在床上,看着手机里的字句,体会他们强大的内心力量,在无尽的夜色中渐渐看到走出泥沼的方向。“有智慧去解难,有信念去坚守,有能力去俯视,也更强大,更谦卑。”或许这便是我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在面对极大变化时仍不改信念,以理智寻找出路。

几日后,按孙老师的要求,班里每人都写了份总结。依照“一切都要单挑”的指导思想,我的这份总结没有和大家的一起拿给各自的家长,仅限孙老过目。我坚信,在学习一类的事上,老师较之家长更值得信任也更能解决问题,毕竟唯有教过各种学生的老师能冷静地分析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方案,而家长或许在看到问题实质之前就被结果所激怒了。那是我所写的最长的一份总结,回顾了进入高三以来的所有经历。对月考的崩盘,我能找出的理由便是“祸患常积于忽微”,两个多月里,正常的复习计划在我这里完全无法执行,只是勉强地赶工,效果可想而知。同时这期间多次考试所体现的“稳定”,既非假象,也不意味着我可以不付出而收获,它们只是以往所积累的成果而已。学习绝对无法立竿见影,现在的成绩是两个月甚至更早时候付出的“遗产”。跟孙老谈话时,我意外地发现他倒是对我信心满满,坚信这只是个“事故”,总体上我仍是“很稳定的”,同时也坚信我能抛开这次月考继续昂扬奋进、一路高歌下去,“从胜利走向胜利”。如此的信心,倒是让我踏实下来:至少老师们还没放弃我。事实上,担心老师因为我一次考试失手而对我丧失信心倒真的是多虑了——月考后我和每位老师都谈了一遍,他们没有任何责备甚至感叹,全是客观的试卷分析和加油鼓劲。看来高三里出现巨大波动真的很正常,我自己心惊胆战了半天,在老师眼中也不过是“题中应有之义”。

过了两周,总算完全走出了月考惨败的阴影。此后虽然又出现了多次“小幅震荡”,但都不及这一回全面崩盘的声势浩大。面对后来的反复、起伏,难免情绪起落,但至少能相对平静地解释现实,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伤心难过。

恰如朋友说的一样:无论什么,我们都可以努力化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保送乎?自主乎?高考乎?(1)

要不要接受保送名额?要不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对很多高三学生而言,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尤其在成都外国语学校,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名额很多,对正常高三复习的影响也很大,大多数人都难免被卷入其中。

当各个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的政策陆续出台的时候,我便开始琢磨着要不要试试看。毕竟申请的结果要三月下旬才能出来,此前找一个垫底的方案来减少风险对我十分必要。

看完一些学校的招生章程后,便准备从各高校的网上搜索些信息来缩小范围。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国内高校的网站远不如国外,每家都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近乎完美,看了半天也找不出特色,哪怕是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也往往是两三年前的信息,没有太###价值。关于自主招生和保送的信息更是少得可怜,鲜见往年的数据资料。这样一来,根本无法估计参考其中的风险大小。于是,我只得再次求助于学长和老师。

对于一些学校分为“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初选方式的做法,黎老师的意见是若非推荐便不要交表。以她所知,“自荐”中通过初选的比例十分微小,而且筛选工作也未必公正,参加这样的选拔根本没有意义。至于参加保送,除非下定决心学语言,否则最好放弃,不要为了一时的稳妥误了日后的发展。同时,即便要参加自主招生或是保送考试也不宜多,一两所足矣,耽误时间事小,因为考试成败而影响心理状态事大。高三里一切都以平稳为重,任何情绪波动带来的影响都可能大于因一场大病而耽误学习。

学长的意见更倾向于选择学校。他们几乎一致认为不要过于贪求学校的名气,对文科生而言,许多一流学校的人文社科教育并非一流。一个以理工闻名的高校,哪怕在近几年里有国家资金政策支持,挖来了许多人文社科方面的泰斗,其在文科生学习所需要的历史积淀、人文底蕴方面仍然相对薄弱。高校的学科建设绝对不能单靠资金投入、毕业生流向、名师多少来衡量,数据未必能反映出现实的全貌。同时,在学校选择方面学长也提醒我注意是否与自己的性格相符,一个高分的学生能进一个好学校,但那未必适合,尤其当学校与日后职业联系较紧时更要小心,不要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未来而轻易决定,毕竟在十八岁后要调整性格是非常难的,认为“先进去学了再说”要冒的风险太大。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好学生便尽量不要选择社交性质的专业和职业,不管那学校有多好、职业听起来有多诱人,以免日后后悔或是出现“狗占马厩”一类的事,于人浪费名额于己不利前途。而碍于政策限制,保送生的专业被圈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许多学长也因此主张我参加学校推荐名额的自主招生而非保送。

家里人则更多从毕业后的道路来看这件事。比如学校的地理位置、专业特长、和政府机关的联系、对外交流的程度等等。尤其在专业方面,几位姨妈的建议都是从从业者的专业反推应该学什么、在哪里学。按这样来看,想进外交部就该去北京外国语大学而非外交学院,想进大型企业就去上海而非北京,想踏踏实实地做文史研究就去武汉大学而非清华人文学院,想进中央政治局的可以学理去清华而非学文去青年政治学院。当然,以上的对应只是一家之言,远不能成为定论,但从职业来反推专业和学校的做法是可行的,甚至可以说是“全球通用”——美国许多政治世家让孩子学习法律甚至哲学而非国际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毕竟律师出身的总统不在少数。

综合大家意见,同时估计了一下自己按成绩在学校保送生中排名的位置,决定安心等外交学院的保送名额,别的学校一概“事不关己”。

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保送推荐工作非常公正公开:高中各次成绩按比例折算排名,选择学校时按排位从高到低依次进行。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我单看了几次考试的成绩而忘了会考,排名一下来,我猛然发现因为会考里生物莫名其妙得了个“良”,排位时被生生扣了5分,因而自己的排名比估算的低了很多。也罢,该怎样就怎样,等名额来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保送乎?自主乎?高考乎?(2)

班里几个同学在选择时互相协调过,第一轮北大清华选下来皆大欢喜,寝室姐们儿也都各自拿到了自主和保送的推荐名额,余我一个还在等。此后保送的事便搁置了很久,零星来了些学校,我也没怎么上心。外交学院的名额下来后,我最终因为排名的问题没能拿到名额参加考试。此后再有保送或自主招生名额之类便没再考虑,老老实实地忙申请和复习。事后很久,我才知道班里的几位老师竟也都为我惋惜,觉得外交学院于我而言是个非常恰当的选择。这倒是让我欢喜了一阵,觉得自己眼光还是不错,跟各位久经沙场的老师能达成一致,虽没去成也无大碍。

但没参加任何保送和自主招生究竟是不甚放心,总觉着该有个垫底的。重新查了遍各校的招生章程,发现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全部都是自荐形式,心中甚喜:大家一条线上起跑,总比两套规则来得公平些。加之此前查找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