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 第166章 远东战争(第1页)

第166章 远东战争(第1页)

就在欧洲各方战线陷入僵持的时候,在远东战场,英国打算策划一场巨大的攻势,一劳永逸的解决东亚问题,而他们面对的对手则是大明帝国。

英国上将乔治·戈登任远东战场指挥官,这位在非洲战功赫赫的老将再一次披挂上阵,而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敌人可比非洲土着强一点的大明天兵。

欧洲众多国家一直以来保留的传统印象就是世界的最东边有一个十分强大的帝国,中间的文化闭塞也让欧洲人开始遐想东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的人称它是天府之国,有的人觉得大概率跟欧洲差不多。

结果这个跟欧洲差不多大概是指国土面积跟欧洲差不多,大明实在是太大了,就连英国掌上的明珠印度也就大明的一半那么大,在短短几十年内,人口再创新高,都快要突破四亿了,光是人口数量就约等于十个法国。

这就使得欧洲一直都有点过于高估大明的实力,再加上英法德当年都尝试来这里揍过大明的军队,结果发现大明的军队比俄军还多,这谁受得了啊?当时的技术还没有搞出机枪,人数如果太多的话,那欧洲军队这边也有点难打。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英国陆军装备了梅特福德发明的mK型无烟步枪,以及与德国合力研发的维克斯机枪,同样也是借鉴了德国的马克沁重机枪,两者几乎一模一样,杀伤性也差不多,有了这种装备就可以成批成批的放倒明军的部队。

大明参战比欧洲战事爆发时间要晚上一个月左右,而他们的主攻方向是从法属印度支那出发,目标明确的进攻英属马来亚,只要夺取了英属马来亚,他们就能拥有改变战争走向的主动权,无论是背刺协约国还是继续进攻同盟国,那都是可以商量的。

以大明的体量,虽然对外作战差点,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大明的军队还从法俄手上拿到了许多先进的洋玩意,靠着找法国要饭,大明得到了一百门法国赠予的野战炮,他们的工程师很快就发挥了传统美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搞出了一大堆盗版货,虽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可以称为劣质,但是无论怎么说,老子有就行。

明军列装的枪械也有德国步枪的影子,在明朝廷看来,大明人比欧洲人更加勤奋,比他们见过更多大风大浪,如果拥有了同等级的武器,难不成我们还会失败吗?

他们拿着这些武器就打算去干南边的英国人一炮,他们从全国调集了五十万的远征军,彼时英国在英属马来亚的驻军只有十七万人,印度那边太远了,等他们慢悠悠的过来,自己早就完成战略目标。

只是自己这边需要找暹罗再借个道。

暹罗跟大明还是很熟的,几百年的好哥们,他们的国王都是老朱家册封的,他们凭什么不借道给我们?

暹罗还是比较识时务的,英国想路过怎么办?没事都是邻居,有什么不行的,大明想路过怎么说?都是哥们,想过随便过,还打什么招呼,太见怪了。

反正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大明人暹罗都惹不起,他们要干架别干到我头上就好,他们这个位置还是很吃香的,连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就在眼皮子底下,它也得到了许多来自欧洲的信息。

欧洲对于暹罗来说那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几十年前他们是开着风帆船过来的,而现在,他们开着铁皮壳子的战列舰过来,这欧洲赛季更新的真快,在他们看来,亚洲几百年都是农家乐,而欧洲那是从蒸汽朋克到赛博朋克,从拖拉机到擎天柱。

对面有挂我玩集贸?

所以他们立刻见风使舵的就跟英国人合作,当好他们的缓冲区,这么久也还算吃香,而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于他们来说甚至是一个机遇,因为法属印度支那中有一些领土就是从暹罗手上抢来的,而英属印度也有暹罗的领土,这给了暹罗一个左右逢源的机会,无论跟谁都有仇就意味着它随时可以倒向任何一边。

墙头草当的好还是有点好处的,只要学会投机,那无论任何一方赢得胜利他们都有好处,所以暹罗很乐意帮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虽然英国人看他们不爽,但也不能随意动他们,这可是世界大战,双方交战的都是强国,任何一点失误都有可能葬送好局。

明军分为两边进攻,一路佯攻印度,一路向南进攻马来亚,

佯攻的这一路从藏南出发,进攻缅甸地区,直扑孟加拉,拖住英国的主力部队,另一路奇兵突击马六甲海峡,定能将其拿下。

这些操作对于大明来说那是十分熟悉了,但是英国人早有准备,印度这一路,早在战争开始之前,他们就修建了一些炮塔,以及机枪的火力点,大明的骑兵如果硬冲肯定会被机枪连人带马一起日翻,如果是散兵侵袭那也没事,不是只有大明才有纪律,来嘛没有人比英国人更懂肉搏。

如果是近距离的肉搏战,那就连德军都不是英军的对手。

一开始大明军队前进的很顺利,他们沿着印度的城市一座一座向前挺进,他们在迪普遭遇了小股印度军队,这支军队的实力不咋地,是印度的本土的卫戍部队,战斗力一般,大明军队在这里拿下了第一场胜利。

但由于这里并不富裕,甚至还有点小穷,明军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大部分人只能以迷茫的眼神望着这个国家,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也不知道这场战争的尽头在哪里,只知道他们的皇帝说了,印度那里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只要打下了这里就可以升官加爵。

但是当大明军队实际到了印度的时候,他们发现这里只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啥也没有,甚至连印度的军队都看不到,有个毛的金银财宝。

然后西进到了博格拉市,在这里大明的军队遇上了英国的远征军,这支来自英国本土的部队拥有极强的战斗力,而大明军队此行甚远,士气低迷,而戈登判断出了这支明军外强中干的事实,他主动发起了冲锋。

这支明军比想象中的更加脆弱,一碰即碎,就连戈登都惊呆了,他没有想到这支所谓的东亚最强军队居然就只有这种程度。

这支军队的组织度严重不足,甚至连军官都看不到,难道大明就只有这种部队了吗?

说得好,大明不是只有这种部队,而是精锐部队不舍得让他们出去送死,而那些平日里对大明帝国比较有意见的人也都全部拉去印度送死去了。

大明的朝廷压根就没打算让这帮人回来,只是想让他们当炮灰为南边多争取一点时间而已,但在马来亚地区,大明军队的表现也不咋地。

几十万的远征军根本就打不过英军,无论大明军队多么的勇猛,多么的不畏惧死亡,但是双方实力的差距是难以逾越的,更何况这还是人家的主场作战,大明本就不占优势,再加上后方的问题频出,导致他们的军队没有任何的战斗力。

这本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大明是所有主要大国中距离主战场最远的国家,只要它保持中立,那么就可以得到很多好处,甚至可以将失地一口气全部收回来,但他们还是决定参战,这是明朝廷反动政府的最后挣扎。

他们一方面渴望能够参与战争,为帝国续命,但又害怕欧洲人真的打到他们的老家,所以才挑了最远的同盟国作为对手,他们无视了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只想着怎么给自己的特权续命,最终的结局早在他们参与这场战争的时候就决定了。

他们既没有办法完成他们的战略目标,也无法组织起任何有力的进攻,明朝廷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当真的开战时,他们只能看到他们的那台战争机器满是漏洞,洋务运动根本就没有成功,只是他们自以为成功了而已。

骄傲和自满不可避免的将帝国和民族都推向了深渊,英国上将戈登在战胜明军之后发出了感慨,“大明帝国是一个衰老的帝国,在战争到来之时,他们只能拖着自己那衰老的身躯硬着头皮走上那本不该属于他们的战场,而结果只能是一场滑稽的悲剧。”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