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开元盛世唐朝进入什么时期 > 4第一波攻击(第1页)

4第一波攻击(第1页)

由于是太子李亨的嫡系,对于李林甫的过分专权,皇甫惟明心中着实不平,所以这次入京献捷,专门利用韦坚倒戈事件大做文章,在面见李隆基时,不断称赞韦坚的才能,并含沙射影的诋毁李林甫。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仔细分析事情的厉害关系,他所说的话,李隆基内心并不接受,倒不是因为皇甫惟明说的没有道理,而是因为他的身份以及和太子李亨的关系。

以李隆基的智商来判断,李林甫的专权他是十分清楚的,甚至可以说李林甫的专权是李隆基的杰作也不为过,对于皇帝来讲,谁专权无所谓,只要对我衷心,在我的领导下认真的干事儿就行。换句话说,李隆基这个皇帝当时是能驾驭李林甫,在李隆基看来,李林甫并不存在威胁。

但太子李亨呢?

从血缘关系角度来讲,李隆基和李亨的关系,李林甫完全无法相比,但除此之外,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唐朝自建国以来,皇帝和太子的矛盾基本是代代上演,从这一点来看,要说李隆基内心没有阴影那是不可能的。

何况太子李亨背后的支持者是边将,皇甫惟明这样的人作为地方节度使掌管数十万兵马,在我看来,李隆基当时的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李亨作为三子被杀之后的储君,没有在合适的人选,所以李隆基必须要维护。另一方面,李隆基的内心其实也对李亨有所忌惮。

矛盾的心里促使李隆基的内心形成一种胶着状态,哪个想法占据主导,则要看客观形势的变化,不过很不幸的是,这次皇甫惟明不知深浅的站了出来,他一定想不到他的做法不仅没有为李亨带来任何帮助,反而差点将里亨推向的绝境。

当皇甫惟明在李隆基面前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后,李隆基虽然没有接受,但并没有采取任何不利于李亨的方法来制衡他,但老狐狸李林甫怎么能错过这个好机会,皇帝陛下朝堂之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很长时间以来李林甫已经全都摸透其含义,现在皇帝陛下没有肯定皇甫惟明所说的一切,那就意味着皇帝陛下内心肯定有想法。

所以,李林甫决定利用李隆基的猜忌之心,开始了一场旨在一网打尽太子李亨极其党羽的行动。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日,长安城中人们正在欢度着上元佳节。入夜十分,太子李亨和皇甫惟明等人出宫到长安街赏灯,走到半路时,正好碰到韦坚,双方在一通寒暄之后,一起在大街上赏灯,本来一起渡过上元佳节事件很令人惬意的事情,但完事儿之后应该各回各家,可是韦坚和皇甫惟明在赏灯之后,背着李亨又一同前往景龙观,双方在道士的居住室里畅谈了很长时间。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两个人究竟谈了什么,但这种私会于密室的行为本身就让会让人产生联想,更何况他们的行为早已经被李林甫盯上。

在皇甫惟明刚一进京的时候,精明的李林甫立即派出亲信时任御史中丞的杨慎矜暗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所以这次皇甫惟明和韦坚的私会,被杨慎矜盯了个正着。

当李林甫得到杨慎矜的报告后,他觉得扳倒李亨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立即秘密上奏李隆基,诬告说韦坚以外戚的身份与边将皇甫惟明结谋,共同想拥立李亨。

李林甫的诬告之词可谓阴险至极,外戚、边将、结谋、拥立太子;李林甫坚信每个词汇都会跳动李隆基那颗敏感的神经,这次一定会借助李隆基的力量,将李亨极其党羽一网打尽。

但出乎李林甫意料的是,李隆基只是将韦坚和皇甫惟明以离间君臣的罪名,将两个人贬到偏远地区去做太守,除此之外再无更大的动作。

通过李隆基的反应,我们可以印证上述李隆基的那种矛盾心态,显然李隆基是知道李林甫的报告是有诬陷色彩的,但皇甫惟明和韦坚私会是却有其事的,一个外戚,一个边将,两个人走的这么近,我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心生猜忌的,所以李林甫的报告,李隆基首先必须要肯定,而且还要做出处理好此事的一种姿态。

但另一方面,李隆基是一日杀三子事件的制造者,在那场斗争中,李林甫当时是主张立寿王李瑁的,只是最终李隆基选择了李亨,这样一来李隆基等于将李林甫推向了李亨的对立面,在宫廷政治斗争中,一旦双方成为对立面,再想化干戈为玉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李林甫和李亨的矛盾,李隆基是心知肚明的。

李隆基虽然明知道李林甫的上奏明显夸大其词,但他必须要给这个支撑整个朝廷运转的首席宰相一个交代,这也算是一种爱护,但他同时又不能给李亨以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这事关大唐帝国未来的国运,他虽然内心忌惮李亨,也只能是旁敲侧击的将皇甫惟明和韦坚拿下,为李亨敲响下警钟。

如此看来,开创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在进入天宝年间后,他这个皇帝当的越来越有难度,虽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有的时候这种权力就像伸手想握住水流一样,最终只能是顺着指缝悄然流走。

总体来看,这次事件李隆基是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来处理的,既给了李林甫一个交代,也没有太严厉的将皇甫惟明和韦坚治罪,贬下去的找个机会还可以再提拔上来,至于李亨,李隆基压根就没想牵涉进来。

但事实证明,李亨可能没有理解李隆基的良苦用心,通过这次事件中他本应该庆幸父皇没有追究自己管教手下不严的责任,他更应该进一步筹划自己未来该如何应对李林甫的下一轮攻击,而他接下来所做的的,确实着实激怒了李隆基。

因为半年后,他居然和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公开上疏李隆基,为韦坚鸣不平。

这就是传说中典型的没事儿找型!

我们不知道李亨当时的这种做法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目的,这种明目张胆的公开行为,无疑等于向外界承认了他和韦坚之间的亲密关系,李隆基的敏感神经被再度跳动起来,于是这位皇帝陛下决定改变初衷,对以李亨为首的太子党施以重拳。

李亨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最大的受益人当然是李林甫,当蛋出现裂缝时,苍蝇是一定会飞上去盯几口的,于是李林甫利用这个机会,不仅添油加醋的百般诋毁李亨,而且将另一个和他争权的人一同卷了进去。

这个人就是李承乾的孙子,时任尚书左丞(尚书左仆射)的李适之。

李林甫之所以在这次事件中,将李适之当作攻击的目标,是因为他很长时间以来总是不服从李林甫的管理,总认为自己的才能在李林甫之上,幻想有一天能够将李林甫一脚踹下去,自己一屁股坐在首席宰相的位置上。

对于身边这样一颗定时炸弹,李林甫巴不得找个机会将他踢的远远的,现在李亨这件事让李林甫看到了机会,于是他上疏李隆基诬告李适之是太子党成员。

人在非理性的状态下,极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导向,李林甫的诬告之词李隆基没有经过任何辨析便相信了,而且是极度愤怒!

惊恐之下的太子李亨在看到皇帝老爸发飙,自己的地位有可能不保之时,他开始寻找自保的对策,他明白眼下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白自己都是苍白的,他现在最需要的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

于是,他不得不违心地上表请求皇帝老爸批准自己与太子妃离婚,表明自己不会因为亲情而置国家法律于不顾。

他希望自己的这种做法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李亨这种及时的补救措施,让李隆基稍稍平复了一下心中的愤怒,但他依然决定利用这次事件,去削弱李亨的势力,于是他将韦坚贬为江夏(今湖北武昌)别驾,数日后又决定长期流放临封,韦兰、韦芝被罢官流放岭南,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亲太子集团的官员,也因为本次事件而受到株连,其中包括太常少卿韦斌贬为巴陵(今湖北岳阳)太守,韦坚的外甥薛王韦绢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别驾,睢阳太守裴宽贬为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别驾,河南尹李齐物贬为竟陵(今湖北钟祥)太守。

李亨虽然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冲击,但这么多人因为他的不冷静而被贬官,他的心在滴血。

而始终处于阴暗角落的李林甫现在正在偷笑,天宝五年的这次与太子党的首次首次交锋,以他大获全胜而告终。

但在李林甫看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因为李亨的太子之位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接下来李林甫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进攻利器,争取将李亨拉下马。

就在李亨太子党惊魂未定之时,李林甫迅速发动了第二波攻击。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