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唐朝的开元盛世 > 6第三波攻击(第1页)

6第三波攻击(第1页)

在李林甫的不断进攻下,太子李亨在朝中的党羽虽然损失殆尽,但李亨本人并没有受到冲击,而且李亨的以地方军事势力为班底的框架依然没被打散,虽然皇甫惟明已经被李林甫清除掉,但另一位手握重兵的陇右、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依然活跃在前台,据《旧唐书@王忠嗣》传记载,当时他“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

虽然不久后,王忠嗣主动让出了朔方、河东节度使的职务,但由于在其地经营多年,人脉颇广,以他在当地的威望,依然可以遥控这两大重镇。

史书上没有记载当李亨的嫡系被李林甫大面积血洗时,王忠嗣是个什么态度或有什么表现,或许是他身为帝国西部的边将,需要经常抵御吐蕃的侵扰而无暇分身顾及,而且即使李林甫有意打击他,但因为帝国边疆稳定的需要,李隆基也不会允许李林甫对王忠嗣胡来,总之在天宝六年(747年)以前,王忠嗣的地位稳如泰山。

可是当时间进入天宝六年以后,情况完全变了!

前边我们说到过,王忠嗣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长大后为大唐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有时候“功勋”这个东西会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可以让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会给人带来无上的荣耀,但另一方面也会让人迷失自己,进而走上一条迷途之路,对于王忠嗣而言,进入天宝六年以后,上述的第二种影响在他的身上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例如当时大唐和吐蕃在西部可以说是呈现一种胶着状态,对于吐蕃这个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油条国家,很长时间以来李隆基一直想施以重拳彻底的将其制服,所以他对王忠嗣的要求就是寻找机会主动进攻。

皇帝陛下这种急切击败的对手心情我们能够理解,但对于前线的具体战况作为皇帝还是不要插手为好,可当时李隆基并不这么认为,甚至他对下一个进攻方向该指向哪里,都是无巨细的为王忠嗣部署清楚,而在他所有的部署中,最不能让王忠嗣接受的,就是对石堡城的进攻。

作为最了解前线战事的王忠嗣在知道李隆基的部署后,他决定上疏反对,他在奏疏中直言不讳的拒绝了李隆基的部署,认为石堡城不仅险要而且坚固,吐蕃倾全国的兵力防守它,如果强攻,死伤数万人也是有可能的,此刻应该等待时机再伺机进攻。在奏疏的最后,他请求李隆基尽量不要插手前线的具体作战任务。

从战局角度来看,王忠嗣是对的。

从上下级关系角度来看,王忠嗣大错特错!

在我看来,居功自傲的心里促使了王忠嗣敢这样直言不讳的和李隆基讲话,但事实证明,无论你功劳多么大,和领导讲道理,那是不想干了!

王忠嗣的拒绝让李隆基心中很是不爽,但即使这样李隆基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并没有和王忠嗣计较,当时王忠嗣的部将董延光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向李隆基请求率军攻打石堡城,李隆基让王忠嗣分一部分兵给董延光,王忠嗣虽然勉强同意了,但分给董延光的兵都是些素质不高的士兵,自此董延光内心开始怨恨王忠嗣。

事实上,当时的军队虽然是在王忠嗣的掌控之内,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也仅仅是存在于理论意义上,因为你打完仗还是要回去的,回去了还得面对皇帝。

当时王忠嗣的另一个部将李光弼就提醒王忠嗣,要看清这件事的本质所在,分兵给董延光是李隆基的决定,现在王忠嗣把素质不高的兵给他,如果董延光打了败仗,一定会将所有责任推给王忠嗣,到时候皇帝一定会将王忠嗣治罪。

李光弼的劝说正应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但固执的王忠嗣并没有接受,他的理由很简单:即使皇帝真的治罪也不过是将自己贬官,而如果拿数万将士的生命去换一个战略意义不大的地方,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

在我看来,王忠嗣虽然嘴上说不在意被治罪,但他其实未必真的意识到事情会像李光弼说的那样,然而事实证明,后来事情的走向完全印证了李光弼对他所说的话。

顺便说一句,李光弼是契丹王李楷洛的儿子,当时还只是王忠嗣手下一员不起眼的将领,但谁也没有想到多年后,在那场使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叛乱中,他居然会成为挽救大唐帝国国运的人。

李光弼的劝说并没有打动王忠嗣,不久后董延光真的打了败仗,上疏李隆基说王忠嗣故意给他设置障碍,才使自己吃了败仗,请求李隆基一定要将王忠嗣治罪。

对于李林甫而言,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

李林甫无时不刻的希望王忠嗣能够犯下错误,自己才好有机会整他,现在董延光的上疏让李林甫找到了机会,于是他开始借机陷害王忠嗣,同时也开始了对太子李亨的第三波攻击!

李林甫明白,前两波攻击自己出手够狠,虽然是在李隆基的默许之下,但太子李亨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他十分清楚李隆基的内心所想,如果这一次自己依然冲锋在前的攻击李亨,他不知道李隆基会是个什么反应,也许会产生反感。

所以,这一次他决定将自己隐藏在幕后充当一个操盘手,派一个马前卒在前边趟路。

于是他让自己的亲信,曾在王忠嗣辖地内任职的济阳别驾魏林上疏李隆基,诬告王忠嗣说自己自幼深养宫中,与太子李亨交好,准备起兵拥立李亨为帝。

我坚信魏林的诬告之词是拜李林甫所赐,不过这也证明了两点,一是李林甫在攻击手段上有些江郎才尽。二是他这次将自己隐藏在幕后,确实很有自知之明。

前边我说过,在政治斗争中,同样的招数使用两次会让人感到厌烦,或许是李林甫已经预感到了什么,所以这次将自己隐藏起来也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心里。

事实证明,在魏林的奏疏递上去之后,李隆基的态度和先前大不一样,他不仅没有再一次默许李林甫继续展开打击,而且亲自为李亨进行辩护,他认为李亨作为太子生长在深宫之内,没有机会与外人同谋,魏林说的话都是胡扯。

李隆基的态度等于制止了李林甫对李亨的又一次攻击,但他却将王忠嗣从边境召回,以他在石堡城之战中消极为理由,将他下进了大狱,让三法司共同审理他。从李隆基的做法来看,王忠嗣很难逃过一死,幸好接替他陇右节度使职位的,也是其旧将的哥舒翰极力死谏,甚至甘愿以官职换取王忠嗣这条命,才使李隆基受到感动而免去了王忠嗣的死罪,将他贬为汉阳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卒而死,时年45岁。

李林甫对李亨太子集团的第三波攻击,相比于前两波攻击来讲,其冲击力削弱了很多,但却将李亨的首席嫡系成员,也是最具军事实力的王忠嗣成功打掉,从结果来看,收获可谓不小。

但从李隆基的态度来看,这一次他明显有搞平衡的色彩。

前两波攻击已经使李亨集团受到了重创,从李隆基方面来讲,其内心对李亨的猜忌之心得到了缓解,但李隆基有一个不能突破的底线,那就是只要李亨没有犯下大错,他的储君之位是不能动摇的。

坦白的讲,李林甫发动的第三波攻击很没有创意,所以李隆基制止了他,这等于保护了太子李亨,但另一方面李隆基对支撑整个朝廷运转的首席宰相李林甫,有一种本能的依赖,这源于李林甫很会巴结,也源于他确实能干。

所以李隆基在制止李林甫第三波攻击的同时,也必须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他的感受,因为李隆基十分清楚的知道,由于一日杀三子事件,导致李林甫和李亨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作为臣子的李林甫其实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看来李林甫发动的两波攻击,李隆基能够默许,出于打压李亨的同时,也是为了给这个自己仰赖的首席宰相以足够的面子,毕竟帝国的整体事务还要依靠他,但第三波进攻让李隆基明显感觉到李林甫有些得势不饶人,所以他制止了李林甫,而将王忠嗣下狱,则是为了让李林甫的心中得到些许安慰。

如此看来,高高在上的李隆基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注定要为一日杀三子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付出弥补的代价,对于整个帝国而言,其实他是在帝国的现状与未来之间做一个平衡的调整。

从结果来讲,李隆基达到了目的,但在不经意间却让李林甫却陷入了一个窘境,自此之后一直到天宝十一年李林甫去世为止,虽然他试图继续想多次扳倒太子李亨,但始终未能如愿,而太子李亨虽然保住了地位,但因为先前的三次打击,使他在此后的日子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种日子一直到十年后他在灵武称帝方才结束。

好了,关于李林甫专权的一些事情我们先讲到这里,当然李大人的故事依然没有结束,在介绍他接下来遇到生命中克星的故事之前,我们暂时先远离朝廷的你争我都,将目光投向远离大唐帝国疆域的中亚地区。

因为在那里,一场对伊斯兰文化和盛唐文化影响至深战役即将打响。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