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隋末之雄霸 > 第139部分(第1页)

第139部分(第1页)

正好要为杨素督办仁寿宫的事情,干脆就住进了越国公府,王华强能感觉得到封伦对自已的敌意与防备,可能自己几次求见杨素未成,也跟此人从中作梗有关系,因为至少在江南平叛的时候,杨素对自己还是挺欣赏的。

至于今天白天见到的李密。倒是挺熟悉自己的情况,听他的言外之意,对自己的能力也是颇为赞赏,虽然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但毕竟代表着赵郡李氏,柱国家族,影响力远非自己可比,再加上杨素的那个儿子杨玄感,看起来也是个少年英雄,趁着他们两个见面的机会。想办法邀请他们来自己的跑马射猎场作客,再趁机结交。也许这样能打开一扇通向杨素的大门。

王华强的心里盘算着,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现在在外人的眼里,自己是高熲举荐的,但他实在不愿意和高熲就此捆绑在一起,夺储之争是不能碰的死线,即使是高熲,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全身而退,更不用说自己这样的小角色了,杨素看起来是一根足够粗的大腿,至少也让自己不至于一棵树上吊死,就算高熲倒台了,自己已经建立起的商业帝国也不至于给人抄家充公。

一阵香风飘过,王华强睁开了眼睛,却看到安遂玉那双美丽的大眼睛正带着盈盈的笑意,一动不动地盯着自己,一看到自己睁开了眼,就端过来一杯酸梅饮子:“出去跑了大半天,渴了吧,也不叫下人倒点饮子来喝。”

王华强这才觉得口干舌燥,端过了那杯青花瓷做的茶碗,一饮而尽,冰凉而酸甜的酸梅汤一下子灌进了肚子,格外地惬意,王华强笑着把空茶碗递了回去:“阿玉,还是你调的饮子好喝。”

安遂玉的嘴边现出一个好看的小酒窝,嫣然一笑,接过了那个茶碗:“你若是喜欢,以后出门时带个竹筒,玉儿给你灌满了饮子,这样随时能喝,也不渴。行满,你要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虽然你现在还算低调,但是已经有不少人知道你是有钱人了,在外面想害你的人以后也会越来越多,陌生地方的东西,最好还是少碰,尤其是吃的喝的,最好自备,实在不行也找人先试试。”

王华强坐直了身子,眼神中现出一丝感激,抓着安遂玉的柔荑:“还是你对我好,阿玉。”

安遂玉的粉脸微微一红,抽出了手,搬过一张绣墩,在王华强对面坐了下来:“今天你没带金称回来,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查探?”

王华强点了点头:“蒲山郡公李密,还有国子监助教包恺,这两个人你熟吗?”

安遂玉笑了笑:“我认识他们,李密是城中有名的才子,而包恺更是天下大儒,他是东海人(今江苏连云港),东汉的鸿胪卿包咸的后人,字和乐,号梅庄先生,由他的兄长包愉教他《五经》,又跟随名师学习了《史记》,现在是我大隋首屈一指的大儒,尤其是精通《汉书》。行满,你一向不怎么对这些文人感兴趣的,今天怎么会问这个?”

王华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在穿越前就不是太喜欢读书,虽然多年混社会,有了丰富的与人相处的经验,但对于历史典故却谈不上有多熟悉,在这个世界混得开还是主要靠了后世积累的商业知识,而不是才学本身。

穿越之后,王华强也尝试着多去看四书五经,史书列传之类的古籍,但实在是看这些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文言文太痛苦了,最后为了能在这个时代里入朝为官,逼着自己学了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北史》,《南史》这些必备的东西,至于楚辞汉赋,魏晋风流这些高端玩意,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才学不算一流,王华强在内心里有种对这种文人大儒的自卑,对于这些公知大v,文坛领袖一向敬而远之,而对他们的一些情况,也并不是太熟悉,加上自己这些年走南闯北,做生意的时间都是按时辰计算的,根本歇不下来,而自己这个极乐山庄也不受那些道学先生们的待见,基本和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

但这一次,王华强有意要通过李密打开局面,这个以前自己从不涉足的文人圈子,看来也要闯上一闯了,他看着安遂玉,问道:“你刚才说这包恺精通《汉书》,是我大隋首屈一指的汉史学家吗?我今天看到那李密骑牛去见他,穿着最普通的丝绸衣服,还在牛背上看着《汉书》,这是为了准备和包恺的会面吧。”

安遂玉虽然是突厥人,对汉学也不是太熟,但极重情报,这些年在大兴城内的情报搜集工作一大半是由她来进行的,她听到王华强的问题,笑了笑:“包恺的俸禄不高,只是个国子学的助教,而且他的藏书很多,所以他在城内也租不起房子,只能在城东十里处的一处庄园寄居。

李密是堂堂的柱国家族,蒲山郡公,在包恺面前自然是不能锦衣玉食,那样只会让这些文人反感,没准直接打出门呢。”

王华强有些明白了,他笑道:“那个骑牛看书的事,我看八成也是做给别人看的吧,他要是在路上才开始看《汉书》,那再怎么也不可能应付即将到来的见面,文人么,很多就是求个名,这李密也应该是沽名吊誉,谋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名声罢了。此人小小年纪,却有如此的心机,真是不得了。”

安遂玉的秀眉蹙了蹙:“行满,你怎么突然对李密和包恺感兴趣了?难不成你也想走清流的这条路线?我劝你还是省省吧,文人最是清高,看不上我们这些做生意的人,你就是主动去示好,他们也未必肯理会咱们。”(未完待续。。)

ps:  下一更,17点。

第二百八十二章 太学的前世今生(三更)

王华强一时间没有说话,他想到了在这个时代的学术环境,穿越之后他才明白,隋朝这时候还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做官完全是要靠拼爹,袭承了三国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由地方上的名门望族推荐州县里的长史,司马,县尉之类的官员,而州刺史则是由朝廷派员担任,如此一来,由中央委派的官和代表着地方利益的吏就初步形成了分离。

象李密这样的高级世家子弟,成年之后(文帝时期二十岁男子成丁,行冠礼)往往会被选拔入宫担任宿卫,替皇家站岗放哨,比如唐国公李渊,级别比李靖稍稍高一点,身为国公,就进了专门负责皇宫守卫的左翊卫,担任了八品的宿卫官,站了十年岗之后,被外放到下州直接当了四品的刺史。

至于蒲山郡公李密,应该也是年满二十以后就要走这条路,在他正式走上仕官之路前,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是当下不少世家子弟的流行做法。

但有些汉人世家的子弟,不象这些关陇军事贵族那样,自幼让子弟习武射猎,或者是象李密这样体质羸弱,无法骑射,所以除了入宫站岗外,他们还有另一条上升通道,就是进太学和国子监。

自从汉武帝接受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也相应地设立了太学和国子监,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最早的太学设博士五人,博士弟子五十人,以讲五经明义为主。一直到了西汉末的王莽时。太学的规模前所未有地扩大。博士弟子高达一万多人,这些博士弟子还可以在地方官职出现空缺时入选补官,可见此时的太学已经不仅仅是个学术机构了,而成为职业官僚的预备队。

东汉一代,太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外新建了太学,历经几任皇帝,数十万民伕的不断扩建。汉末时的太学规模扩展到了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余室,所招收的太学生数目达到三万余人。

和后世的大学生们一样,太学生由年轻人构成,怀有着对社会不公,政治黑暗的天生愤慨和理想主义,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也多次聚集议论时政,甚至上街游…行,在汉末的党锢之祸里起了重要作用,也正因此。太学一度被东汉皇帝废弃。

到了三国时期,战乱不休。洛阳残破不堪,直到曹丕代汉后,才恢复了太学,当时只有博士十九人,一直到魏明帝曹睿时才恢复到了千余人的规模。依汉制实行五经策试,考试通过后可以担任一些低级文官职务,如掌固,太子舍人,郎中等。

西晋建立后,承继了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在太学制度上也相应地作了重大改变,分设国子学与太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国子学,通过考试者可以直接候补任官,而太学则成为普通士子们的求学场所,毕业后不包分配,如此一来,等于断了普通士人们学而优则仕的路子,导致几年后,太学仅存博士而无生员。

五胡乱华乃至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东晋和南朝继承了晋朝的制度,继续国子学与太学分离,国子学成为官二代青训营,出来后直接进入体制内。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