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陆时羡在繁缕研究院的办公室里,主动或者被动看到了不少网络上关于农大之行的热烈报道和讨论。
屏幕上滚动的每一条留言,都像是一粒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实验室外,竟然也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您看这条留言。助理将平板电脑递过来,上面是一位西北农村学生的留言。
陆院士,我家世代务农,父母一直希望我走出农村,不再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
“但今天听了您的课,我决定报考农大,用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陆时羡反复读着这段话,目光深邃。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面临过类似的选择。
不同的是,他当年有徐志鸿院士的指引,而今天,他似乎成了那个指引方向的人。
我们总是把科研影响力局限在论文引用率和专利数量上。他对助理说: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对人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因为我今天的话而改变人生轨迹,这或许比发表一篇《细胞》论文更有意义。
次日清晨。
繁缕研究院。
陆时羡召集核心团队开会。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显示着网络上的各种反响数据。
各位。他的开场白出乎所有人意料,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定义科研产出
他调出农大之行的数据分析:这次访问,直接影响了至少三百名学生的专业选择,间接激发的讨论覆盖了上亿人群。”
“如果这些学生中未来能出现十个优秀的农业科学家,这个价值,恐怕不亚于我们发表一篇重磅论文。
罗伯特教授若有所悟: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把人才培养也纳入科研评估体系?
不止如此。陆时羡站起身,我在思考,如何系统性地发挥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我们拥有顶尖的科研平台、丰富的学术资源,这些不应该只服务于少数几个项目。
经过深入讨论,团队制定了一个名为科学之光的系列计划:
首先,设立繁缕开放日,每月邀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观实验室,让年轻人亲身感受前沿科学的魅力。
其次,启动青年科学家导师计划,由繁缕的研究员对口指导有志于科研的中学生。
最重要的是,陆时羡决定亲自策划一系列科普讲座,将其打造成可持续的科学传播品牌。
但是。罗伯特提出疑虑,这些活动会不会占用太多科研时间?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理解科研的内涵。陆时羡笑着回答:培养下一个陆时羡,难道不是比多发表一篇论文更有价值吗?”
“况且。”他话锋一转:这些活动反过来也会促进我们的研究。”
“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往往能给我们这些老科研人带来新的灵感。
罗伯特耸耸肩,向他伸出大拇指。
“我知道你说的都对,但是我还是想说。”
“在我看来,陆永远只有一个,而他是不可替代的。”
。。。。。。
繁缕研究院的执行力远超一般的研究机构。
只是一个星期的功夫,活动的主要构架就搭建了起来。
首个繁缕开放日就要在一个周末举行了。
令人意外的是,陆时羡没有选择展示高精尖的超算,而是在植物病理实验室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展区——从植物叶片到诺奖之路。
展台上依次陈列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