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剑 金庸 > 第二章 中古时代与中国武术世界的宗教根源公元前100年700年(第1页)

第二章 中古时代与中国武术世界的宗教根源公元前100年700年(第1页)

《黄帝内经》与道教的诞生

在毁誉参半的武帝时代后,汉帝国的荣耀仍然维持了几十年的时间,此后便是漫长的衰落。公元9年,帝国政权在动荡中被丞相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所篡夺。然而王莽本人的政府在全国性的起义中被推翻。在公元25年,一名叫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的皇室远亲恢复了汉帝国的名号,但实际建立了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政权,被称为后汉或东汉。刘秀被称为光武帝。在后汉的治理下,原来的由江湖网络构成的全国性平民社会消失了,随之兴起的是地方豪族统治的庄园经济。虽然商业网络仍然存在,但对于社会流动性只有微小的贡献。

这并不意味着后汉是一个较少变化的僵死社会,事实上,两种崭新的社会元素——道教和佛教——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嗣后的中国历史,武术世界的产生与之密不可分。我们将首先考察前者。

在光武帝和之后的几个皇帝治下,后汉一度达到了令人瞩目的繁荣与稳定。但自1世纪末以来,随着一系列无异于傀儡的孩童皇帝上台,帝国的政治中枢开始被皇后的家族和宦官群体两种势力所左右,在政局动荡中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这使得地方豪族的势力在缺乏中央制约的条件下更为壮大。而随着帝国政治的腐败,被称为“太平道”的原始道教浪潮开始在华北蔓延。

道教源自道家学派,当武帝宣布皈依儒家后,这一学派成为官方的弃儿。但在官员和士大夫的生活中,这一学派找到了新的出路,在仕途上受挫的道家信徒们仿效劳西乌斯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周,将道家的理念应用到内心世界,以寻求心灵的宁静。这一内在化的转向与阴阳家的学说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新的人体科学诞生的温床。

在前汉帝国灭亡前夕,著名的学者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受政府的任命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宫廷藏书整理工程。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所见到的图书分为六个类别,加以记录和说明,最后的成果是一本叫作《别录》的图书目录学著作。这部著作中首次记录了一部奇特而深邃的著作《黄帝内经》。这部作品据称是公元前27世纪黄帝和他的大臣岐伯的对话录,记载了关于人体的内在构造和医学的基本原理。

事实上在刘向之前,没有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提到过这部自称来自远古的对话录。因此,《黄帝内经》可能仅仅成书于晚近的一两个世纪,是当时迅速综合的道家、阴阳家和医学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体现出这样的理念:人体是和天地相对应的小宇宙。在人体中正如和外在世界一样,同样有着江河流动,这就是被称为“十二经脉”的系统。经脉分为阴阳两种,分别传递阴气和阳气,阳气上升而阴气下降,作为生命运动所需的能量循环不息。48

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后两千年中的中国人体科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蕴含了这样的理想:人体与自然界本身一样具有不朽的可能性,只要充分调和气息,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能够成为“真人”,获得永生。这些思想在此后几个世纪中获得了广泛传播,并成为道教的基础。

公元2世纪中叶,一种新宗教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知,其神学主张一种至高的真理或“道”在“气”的作用下产生了天地和世界万物,以及各种民间崇拜的鬼神。这一切据说来自一位叫于吉的神秘大师,于吉在2世纪上半叶编撰了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TheBibleofPeace),并影响了此后许多道教派别。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之一张角创立了“太平道”(PacificTao)并吸引了很多信徒。184年,太平道发动了“黄色头巾”(YellowTurban)起义,给了衰落的后汉帝国以致命的打击——帝国此后数十年中崩溃瓦解,最终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于吉本人在政治上并没有张角那么大胆,他远离动乱的北方,逃到安定的长江下游,在那里享受被民众崇拜的晚年生活,直到公元200年被当地的军阀孙策斩首为止。

在于吉和张角在东部活动的同时,另一名道教缔造者张陵和他的家族则在西部的汉中地区秘密缔造他的宗教王国。与很快覆灭的太平道不同,张陵以一种天才的方式使得他的教派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势力之一:他要求入教者捐献大约四十千克的大米作为费用。用这种方式他迅速屯积了大量的粮食,并以此救济了很多贫民,从而令自己声名远扬。张陵的家族靠囤积的大量粮食轻易控制了帝国西南部一个省份的经济命脉,他的孙子张鲁(?—216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道教王国。张鲁在215年向控制华北的曹操(155年—220年)投降并受到礼遇,此后他的宗教传播到帝国的各个省份,并以“天师道(HeavenlyMasterTao)”之名为人所知。张陵的后代世袭了“天师”的职位,在每一代都得到政府的册封。

天师道因其对符咒的重视而闻名,他们宣称能够通过在黄纸上书写类似文字的符号召唤鬼神和避免灾祸,为此他们编造了繁复庞杂的神灵系统以服务于他们的召唤。由于对外在神祇的依赖超过了对身体修炼的要求,这一最古老的道教派别并未在武侠史上留下深刻痕迹。但道教的精神已经被这些早期流派传播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在3世纪初出现了许多奇特的道教法师:如左慈、甘始、郄俭、费长房和华佗,他们据说长生不老,拥有神奇的力量,能施行各种幻术并能预见未来。49这些人中大多数是道教的修行者,深谙《黄帝内经》,通过艰深繁复的修炼过程开发出自身的各种潜能,在民间传说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这些道教法师采用了多种有趣的修炼方式,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后来的武术家所沿袭。譬如静坐以及用特殊的方式呼吸,食用用水银和铅制成的液剂和药丸,或者在性行为时用意念控制射精,保持阳具的长久勃起(中国人称为“房间中的艺术(arts‐in‐the‐chamber)”)。更为重要的是,华佗发明了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特点的健身体操,被认为对后来的武术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这些修炼方法的效果究竟如何?由于史实已经湮没在许多明显荒诞的传说中,对此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如下一些描述:他们具有超常的移动能力,即使骑马也难以追赶;他们刀枪不入,不为任何打击所伤害;他们能够施行多种魔法,譬如点石成金和分身万千;他们驻颜有术,甚至能够死而复活。无论在这些传说中有多少夸张和误解的成分,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道教法师和几个世纪后武术大师的相似性。后者往往也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开发出超人的内力、轻功和感官的敏锐,以及某种控制心灵的幻术。

但在这一时期,这些新发展出来的人体科学仍然尚未和古老的武术技巧相结合。3世纪最著名的武术家几乎都是军人,譬如号称“与万人相匹敌”的关羽和张飞,他们拥有冲入一支军队杀死其主帅,而自身毫发无伤的能力。但他们既不理解修仙的神话,也未曾梦想过利用道教的修炼方法增加自己的战斗力。道教法师们则与之相反,醉心于飞向天国的美梦而对单纯的格斗能力不屑一顾。譬如,对人体科学有深入了解的华佗毫无武术根基,只是一位有神秘色彩的医生,并且最终被曹操杀死了。在许多世纪之后,我们所追踪的这两条线索才会合二为一,令宏伟而瑰丽的武术世界得以出现。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武学理论的重要性

如果与从西方传来的另一种福音相比,甚至打垮了汉帝国的道教也不免相形见绌,此即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佛教。这一信仰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并在此后许多世纪中不断向外扩张。在公元初年中国人通过中亚接触到了这一宗教。当地国家在长安的使节们或许开始劝说他们的中国保护人接受释迦牟尼的真理。公元64年,光武帝之子、汉明帝刘庄(57年—75年在位)梦见了金色的神在他的宫廷里飞翔,一些可能已经知晓佛教的大臣竭力将其归为佛陀的显灵。于是皇帝派遣两名使者到西方去探求这一陌生信仰的真谛,他们带回了一些佛教僧人,并在洛阳建立了一座寺院。这就是佛教征服中国的开始。50

在3世纪之前佛教的传教事业并未取得明显成功。佛教寺院主要服务于从中亚来的外国人,除了作为贵族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新奇玩物外,这一异国风情的信仰对于民众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但从2世纪末期开始,战乱和饥荒显著地增加了中国人的宗教需求。

后汉帝国在“黄色头巾”起义后,陷入了近四十年的内战,并于220年分裂为三个部分,这一过程中其人口已经从超过6000万下降到不到1000万,人口损失是惊人的。在公元280年的短暂统一后,从4世纪初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涌入中国内地,汉族政权再次向南方退却,历史进入了约三个世纪的南北分裂时期。这几个世纪见证了华北地区被战争和动荡所蹂躏,社会各阶层都无法享有安全感。佛教由于宣称要将一切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比道教更出色地适合了民众的需要。因而,在基督教征服罗马的同一时期,佛教征服中国的伟大历程开始了。

在佛教日益进入中国的同时,它也迅速被卷入中华帝国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大批中国民众和精英的皈依,佛教攫取了惊人数量的社会资源,当佛教僧团大张旗鼓扩张时,不免与帝国相冲突。5世纪的魏太武帝(423年—452年在位)和6世纪的周武帝(561年—578年在位)都曾经进行过声势浩大的反佛教运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皇帝都是虔诚的道教徒。这些运动并未摧毁佛教在民间的根基,但却有效地遏制了佛教试图独立或凌驾于帝国权威的任何努力。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