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书笔记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多年,又有老教师带着,一定没问题。你们班不是有数学学得非常不错的同学吗?还是在自己身上找找学不好的原因吧!”没有得到家长支持的孩子以后不再抱怨了,逐渐和数学老师越来越融洽。就这同一个话题,我也听到过个别家长的处理方法:“年轻就是不行,咱们怎么这么倒霉,别着急,我找你们校长去,要求换老师。”咱们可以想象一下,有这样家长的撑腰,孩子自己还可能努力吗?反正学不好也不是我的责任——这就是孩子的想法。可是到头来吃亏的又是谁呢?其实孩子回家诉苦,发泄不满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时期,一上了高中,孩子才不愿再向家长说学校的事呢。越是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越需要家长给予正面的引导,我设定几种常见的情景。家长们不妨考虑一下应该如何应对,孩子回家说:

A。 老师偏向×××同学。

B。 我今天上课没说话,老师冤枉我。

C。 我们老师特讨厌,放学总比别的班晚。

D。 真烦,今天我们老师又把我们臭骂了一顿。

E。 倒霉,今天老师把我的文曲星没收了。

F。 我们语文老师讲课特没水平,我都不爱听。

G。 我今天忘带作业了,老师罚我在学校补上。

H。 我上课就说了一句话,老师就没完没了地批评我。

I。 我讨厌×××老师。

就选取的这些情景,家长们可以作出截然不同的反应。但我要忠告您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做对孩子有好处,请务必想清楚。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老师,当然就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说话。难道老师的种种做法就都对?孩子们的反映都不准确吗?那您就误解了。第一,老师们工作态度,教学水平,管理方法多多少少会有差别。老师本是凡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抛开极个别教育界的败类不说,再优秀的教师在与人(学生)打交道的工作中,也会出现纰漏而引起学生的不满。对这一点我不但承认,而且是最心知肚明的。第二,孩子们反映的往往是他(她)的亲身经历,也许是客观事实,也许是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偏见。他们之所以回家诉说,就是想听到家长的评判,得到家长的同情和支持。这时候的您如果能做到既不贬低老师,又不伤害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使孩子的情绪得到缓冲,不但有现实意义——缓解师生间的矛盾,还可能产生长远意义——培养孩子宽容、自省的良好品质和换位思考的思想方法。至于说真正属于教师的问题,您完全可以善意地直接或间接地提出。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及学校领导都会给予认真考虑的。让教与学这对矛盾向有利于孩子成长方面转化和发展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教育孩子您有义务,老师有责任,我们之间的和谐、一致、互谅、互补对孩子肯定是有好处的。个别不理智家长的一些举动只能为孩子造成潜在的后患。举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

初一即将结束时,我看到个别学生的英语成绩已经跟不上了,心里真是万分着急。于是求助我以前的学生,现清华大学高材生陈薇、崔岩利用假期给几个孩子做家教,补一补英语。当时有补课愿望的孩子和家长不少,我不可能都安排,于是用心挑选了三个男生。没曾想其中一位在企业当个小“官”的父亲用一句“你们老师什么意思,她是不是创收呢?”拒绝了我的好意。另两名男孩补课很见效,而这个学生英语成绩却一蹶不振。本来孩子是个单纯、热情的好孩子,我对他还多一分偏爱,可是这位父亲却误解了我们师生间的关系。三年中,这位家长从没有主动与老师取得过一次联系,只在孩子上初二时的一个中午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学校。我简直喜出望外,热情接待并汇报孩子的近期情况(这时候这名学生各科成绩已经很差了),没想到不容我说三句话,这位父亲话锋一转“我今天主要是来反映一个问题……”原来是来告体育老师状的。就因为体育课上的一个游戏,男同学之间要互相拍打后背,孩子们顽皮,可能手重了,把他儿子打哭了。为此家长找我给体育老师奏了一本。我至今耿耿于怀的不是家长反映的问题,而是家长在遇到问题时的不冷静、不理智。第一,这些事值不值得您大动肝火。第二,中午孩子回家刚一诉苦,您就迫不及待地冲到了学校,对孩子能有好的影响吗?第三,我满心欢喜、满怀诚意地感谢您的到来,您这一瓢冷水,泼得我能对您没意见吗?据我所知,老师们中间有一种不那么正确却很无奈的共识,那就是家长难缠、事多、不讲理,对孩子我们只好少管,谨小慎微地管,顾虑重重地管,其实对孩子是没什么好处的。

前面我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谈家长的理智,下面我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请求家长的理智。许多家长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老师一个电话把您请过去,劈头盖脸连孩子带家长一通数落,让您觉得很没面子。还有家长会上老师表扬了一批孩子,您竖着耳朵听了半天也没听见您想听到的名字,可是当老师点名批评时,您最怕听到的名字却从老师口中念出来。尽管大部分在座的家长并不认识您,您也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早上临上班前,孩子怯生生地交给您一张不及格的考试卷,让您签字;还有,突然手机响,接到老师电话,告诉您孩子在学校又惹事了……总之,一桩桩、一件件让您恼怒的信息在刺激着您的神经,“恨铁不成钢”的念头使您压不住火,往往就会爆发一场两代人之间的家庭战争。

但不知家长们注意到没有,这种战争并无实际效果,或者孩子有极短时间的些许变化,过不了三天,一切如故,下一次刺激又在等着您了。这是何苦来的呢?我要坦言的是,老师们的这种做法虽属无奈,也不见得合适,起码值得商榷。但作为今天的家长也不要固守“先生告状了,回家就得挨板子”的传统做法。而是应该改变一下思路,就像我前面介绍的“卡通漫画”事件的处理方式一样“给孩子一个意料之外”,也许效果真的会给您一个意料之外呢!当然这就需要家长的理智了。

首先理智地调整好心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其次理智且策略地听听孩子的申诉或狡辩(也许是认错,那就更好了);再次,理智地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心平气和地讲理,在讨论中辨明是非,既要指出他的问题,让他无话可说,又要尽力发现他哪怕只有一点点“有理”的地方,给予肯定、表扬,甚至编几句“老师批评你的同时也表扬了你”之类的话。这种善意的谎言一来可以让孩子觉得“我在老师眼里并不是一无是处”,二来也可以缓解因为老师告状而造成的孩子心中的不满,减少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您不是就起到了师生之间润滑剂的作用了吗?因此我劝家长们,当听到孩子犯错了、惹事了、学习退步了,甚至考试不及格了等信息时,“有话好好说”。您越冷静,不给孩子造成与家长、与老师顶牛的机会,他才有可能从内心去反省和自责。反之,如果走进了老师拿家长出气——家长跟孩子生气——孩子跟老师赌气的怪圈,只能是恶性循环,谁的气也顺不了,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关于家校合作我给您的四点建议:一要学习,二要接受,三要主动,四要理智。虽是我的经验之谈,但的确具有可操作性。您要是真的像有些家长表示的那样:只要为了孩子好,让我干什么都行,那就不妨试着去做一做,但是您必须明白,做这些可比为孩子拿出几万块钱难度大多了。

结束语

一写家校合作的话题我简直收不住笔了。我也曾问过我自己:有没有资格指导家长?我的观点能不能被家长、老师们接受?经过认真考虑我为自己提出了三个理由:第一,家校合作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作为教育界的圈内人,有发表意见的责任和义务。第二,近30年教龄、25年班主任经历,可以说毕生精力都用在学生们身上了。我熟知孩子、了解家长,应该说是最有发言权的。第三,熟悉我的老师和家长们有一个共识:有什么难题了,就找关老师吧,她总能给你出一些招儿。是啊,这就是我想写这本书的初衷。积攒了半辈子的经验、教训,只存在脑子里多可惜啊,还是资源共享吧!至于说能不能接受,那只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我还是挺自信的。

老规矩,还是用名人的话做本章的结束语吧。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张春熙说:

“家庭教育的现状需要改变,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需要改善。而改变与改善的出路在于发展……发展家庭教育。”

第五章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在羡慕、攀比,甚至有几分嫉妒心态的驱使下,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永远是“不知足”,“恨铁不成钢”,“好……再好……更好”成为对孩子永久的要求与期盼。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现在我们家庭里儿童缺乏伙伴,我们社会又处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之中,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在变。加上所谓的传媒,大众传媒在刺激孩子,孩子普遍青春期或者说性成熟提前,青春期拉长。大人又是更年期,而且现在进入更年期的这些人恰好赶上十年‘文革’,他们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这样的两代人碰一块儿了,所以叫双期碰撞。它带有中国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周孝正

——2003·3《今日父母》

上面这一段文字是《今日父母》杂志的一个专栏“父母沙龙”的一次讨论——青春期与更年期的较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老师的精彩发言,尤其最后形容的“中国特色”的“双期碰撞”,真是恰如其分。因为作为生理现象,青春期与更年期是没有国界,没有国籍区别的。可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双期碰撞”似乎异常激烈,甚至在家庭、在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成为一个非谈不可的话题,非治不愈的顽疾?周教授的谜底是社会变迁、价值观改变、独生子女、传媒刺激以及成年人教育思想滞后等等。我认为社会变迁、价值观改变和传媒刺激具有普遍性,世界其他国家也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发生,而独生子女现象与家长期望值过高再加上教育思想滞后,才形成了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水火不相容的中国特色。

独生子女缺乏伙伴是一个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它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等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单单是表现在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而造成的孤独感,更主要的是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少而精”的意识作祟,对孩子十分重视、百般呵护,不敢放手与人交往,不愿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力范围,不给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的机会,无形中缩小了孩子的活动空间,缩小了孩子的交友范围,人为地封闭了孩子本该躁动的心灵。这些都与孩子青春期生理发育产生了矛盾,导致了孤独、自闭、没有朋友、心理异常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到我的心理辅导室来寻求帮助的孩子们中间,就不乏这样的案例:性格内向,孤僻,由于没有朋友,缺少语言与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也在悄然而至。他(她)们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郁闷、烦躁,敏感多疑,时常有受欺负的感觉。我在与一位女孩交流中就了解到,在她一岁时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因怕孩子受委屈,十几年了母亲不肯再婚,在自己父母的帮助下独立带孩子。母亲每天上班无暇顾及孩子,实际上陪伴孩子最多的是姥姥。于是形成了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学校——家庭。老人又没有能力经常带孩子去接触社会,放出去玩。一来怕学坏,二来怕不安全,上学后学习成绩不太好,更是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于是本来就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单身母亲的呵护和姥姥的封闭式管理,孩子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助,到了十二三岁以后,这些现象就都被归结为“青春期综合症”的表现。所以今天中国孩子的青春期反应与独生子女不无关系——此为“双期碰撞”的中国特色之一。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单一、过主观是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不再重谈,只想提醒一些不承认自己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长,您所表现出来的“不指望他成什么才,当什么家,以后有养活自己的本事就知足了”,与您的潜意识并不完全一致。我形容这些家长是:一方面用眼睛盯着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比自己孩子更出色的孩子),在羡慕、攀比,甚至有几分嫉妒心态的驱使下,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永远是“不知足”,“恨铁不成钢”,“好……再好……更好”成为对孩子永久的要求与期盼。

这种看似不高的期望,使家长对孩子少了些宽松、宽容和宽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过于现实是目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在昨天我给初一新同学上的第一节思想政治课上,我设置了一个小问题:家长为什么每年肯花1。3万元送你到我们这所民办校来完成初中的学习?目的是想把同学们引向“盼你成才”的结论,然后进入我这一课的主题“要成才先做人”。没想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得很现实:“为了考个好高中”,“为了将来能上好大学”,“为了长大能有份好工作,挣大钱”,“现在爸爸妈妈给我花钱,我以后赚钱多了再回报他们”……唉呀,让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转到了“爸爸妈妈希望我们成才”的思路上来。能说孩子们回答得不对吗?

家长们长期以来给孩子们灌输的就是好高中+好大学=有出息,至于硫酸泼黑熊的刘海洋,杀害同窗的马加爵,媒体再怎么扩大宣传,也不会太多地引起家长们的重视,“那是极个别的,我的孩子不可能”的想法深藏在每一个家长的心中。而没有人意识到,第一,刘海洋等人的父母可能原来也曾这样想的;第二,高智商犯罪、高学历犯罪正在呈上升的趋势;第三,没有人能够为另外一个人的行为打100%的保票。即使你是这孩子的父亲、母亲或其他最亲最亲的亲人,也不例外。目前中国的中考、高考制度确实影响了家长们的教育思路。我也知道有许多家长是违心地、很不情愿地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进步,轻全面发展,使孩子的路越走越窄。我虽然替家长无奈,为孩子叫屈,但我更相信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条条道路通罗马”。

我有一个喜爱有加的学生叫张一可,刚刚初中毕业,上了不是很理想的高中,自己很郁闷,父母很惆怅,可是我却对他爸爸妈妈说:“走入社会,一可一定是好样的!”我为什么敢为一个15岁的孩子说这样的大话呢?因为在我心中张一可就是个好孩子,若能抛开学习成绩,我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孩子。军人家庭赋予他的正直、善良;对人的那份真诚;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我在他的学年评语中曾这样写道:“你爱集体,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惟独不够爱自己。你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所谓的“不够爱自己”确实指的就是他在学习上努力不够。他妈妈不只一次困惑地问?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