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书笔记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教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孩子们率先打破了许多思想桎梏,逼着我们这些成年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理智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很多青少年问题专家,像孙云晓、陈一筠、何立婴等纷纷著书立说,给家长和老师们以指导,针对孩子们的青春期问题提出了不少理论、观点和建议,我看后、听后受益匪浅,再根据我在多年实践中积累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了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认识。

1。青春期阶段孩子对异性的想往、追求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社会环境影响,多重信息刺激和生理迅猛发育的必然结果。虽然表现强度因人而异,但心中的涟漪每一个孩子或迟或早都会产生,与孩子的品质、学习无关。

我在前面说过,一个看起来十分单纯幼稚的小男孩突然告诉我“最近学习心不在焉的原因是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孩”,令我吃惊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表面看起来单纯、幼稚、内向甚至木讷的孩子,在心灵深处也会留有一个小小的“爱”的角落,他(她)错了吗?没有。不过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对“爱”与“喜欢”、“崇拜”、“欣赏”乃至“合得来”的界限不十分清晰;情感上缺乏稳定性;对人的评价标准有片面性,但是又不可否认他们两情相悦之间的那种纯洁性;不带功利色彩;没有物质联系;不牵扯经济利益;只是建立在“我喜欢”、“合得来”、“有好感”的基础之上。所以我的主张是,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家长首先应该持宽容与信任的态度,给孩子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时间与空间,以看似不经意的态度给予艺术性的点拨或指导。

当一位16岁的女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终于告诉妈妈自己喜欢班里一位男同学时,妈妈亲切地搂住女儿:“你长大了,妈妈为你高兴。真巧,妈妈也是在像你这么大时喜欢上同班一个男生的。当时妈妈十分理智地战胜了自我,读大学时选择了你的爸爸,你不觉得爸爸妈妈现在很幸福吗?”女儿既诧异又欣喜地对妈妈说:“我的好多同学都会为这种事挨家长骂的,妈妈你真好,我懂了,你放心吧。”无论这位母亲的经历是真是假,她都是一位高明的母亲,教子有方的母亲。既不是放弃,也没有伤害,用委婉的方式解开了孩子的心结,放下包袱,轻松面对学习和生活。作为母亲既没有给孩子施加压力,也没有自寻烦恼,这一方法很值得借鉴。所以我的建议是,家长们一要认真关注、细心观察孩子在青春期阶段的细微变化,不可掉以轻心;二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疑神疑鬼,草木皆兵,自己吓唬自己;三要在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引导,切忌简单粗暴和高压强制,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诋毁他或她正在交往中的异性伙伴,那可就犯了孩子们的大忌。在处理众多所谓的“早恋”事件中,我的经验归结为一条就是“既要热又要冷,该热时热该冷时冷”。面对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困惑,家长要表现出“热”——理解、关心、呵护,让孩子在成长的烦恼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面对孩子青春期阶段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家长表面上要显现出“冷”——冷处理。当听到老师反映“孩子给男(女)生写小条了”,“与某个异性同学来往过密了”或者从抽屉里、日记中发现孩子有小秘密了,家长不用吃惊,也不必诧异,冷静地面对孩子的长大,在看似冷漠中与孩子进行艺术性、策略性地沟通,避免出现“弹簧效应”——越压越弹。事实证明,中学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好感、接近,大部分都是“短命”的,经过短暂的“热恋”之后逐渐都会冷却下来,一直“恋”到成功的毕竟是极个别现象,而且这种执着也未必就是坏事。

2。中学阶段的出轨现象,往往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早恋,或者早已超出了“恋”的范围。

前不久我在北京的617路公共汽车目睹了这样一幕:一男一女两个大约读初三的学生,虽然穿着校服,背着书包,但形象很粗野。上车后并排坐在一个双人座上,男孩子不停地动手动脚在女孩子身上揉搓,后来索性把头扎在女孩子怀里,用舌头舔着她领口很低的胸口,还在嘴里念叨“咸的”。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个女孩面不改色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对面座位上一位母亲无奈地用手捂住坐在膝盖上的女儿的双眼。这是早恋吗?我不同意!这只能归到没有自尊、不自爱,甚至放荡的行列里,他们今天能与对方作出这种举动,明天就还会与其他人做出更出格的事情来,这已经是对“早恋”的亵渎。但我相信这一定是极少数人所为。

著名儿童问题专家孙云晓编写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真实地报道了13位中学生发生性关系的原因与过程,并逐一作了分析。著名作家毕淑敏老师看后称有“滴血之感”。我作为母亲,作为老师读罢此书真的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受,那种心痛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还为我们滞后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性健康教育。这本书在序言和封底有这样一段醒目的提示:本书至少讲述了以下5个事实:

①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②发生性关系的学生,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

③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

④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

⑤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既然用了“至少”二字,我就根据我读后的感受再增补几个事实:

⑥他们多是一见钟情;

⑦发生性行为时多是一方主动,一方被动;

⑧一时冲动过后都没有真正幸福甜蜜的体验;

⑨一次性体验后,基本都决了道德的堤防,更加放纵自己;

⑩发生性关系的双方最后都以分手告终……

如果透过这些事实再谈孩子们的“早恋”问题,我觉得就有点不够切题了,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早恋”的范畴,而是直接切入了“性”这个敏感话题。今天孩子们的性意识、性好奇、性无知、性尝试、性体验等等一系列心理以及行为上的变化简直是一瞬间的。尤其是在初二到初三这个阶段,好像一下子什么都懂了,就有初三年级的学生曾经以嘲讽的口吻对我说:“你们大人太小看我们了。”所以依我看,社会、学校、家庭,专家、老师、家长,不要在所谓早恋问题上过多地做文章、想对策,而是要再跨一大步——直面孩子的性心理现状,抢在孩子“犯事”前做好防患工作。

就在我校的心理辅导室刚刚开办的第一周,一个男孩子试探性地找到我,吞吞吐吐地向我讲述了他与同班一个女孩的故事:由于一次集体活动,使他比较多地接触了这个学习很优秀的女生,在交往中互有好感。不久这个女孩子坦露心声,明确表示“喜欢”他。我问:“你的态度呢?”他回答:“也有点儿。”我以为事情不过至此,所以按照一般的辅导思路,首先肯定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正常,纯洁,引导他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发生在青春期阶段的这段感情,他也很理智地告诉我:“她现在无心学习,上课不专心,老看着我,我不希望她这样,怕影响到她的学习。”在越谈越深入之际,我提醒他:尽量避免单独相处,尤其不可以在父母不在时到双方的家里去。没想到他立即告诉我,已经趁父母不在时到家里去过了,而且谈的话题都是“那些事”(他就是这么说的),包括询问他的“遗精情况”,直至女孩子提出要跟他“玩儿”,他不解地问“玩什么”,答“玩你”。虽然据这个男生自己说“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却让这个女孩子对他很不满意,怪他不主动。因此他很迷茫,才找到我探寻解决的办法。

这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男孩子,也可能性心理发育确实滞后于女生。我帮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尤其讲到可能出现的后果以及对个人前途的影响时,他不但听进去了,而且愿意接受我的建议,下决心冷静地想一想,理出个头绪后“退出这场游戏”。几天后,他又一次找到我,告诉我已经向那个女孩儿表明了“做普通朋友”的意向,然后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为迎接全区第一次初三统考作准备。期中考试结束后,他把各科分数抄在一张小纸上,来向我汇报成绩,结果十分令人满意。这时候他庆幸的是及时找到了我来指点迷津,没有误入歧途;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帮助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及时调整了航向,真正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就在我正在电脑前敲这本书稿时,一份《新京报》摆在面前,一幅大标题吸引了我——《性教育课学生嫌洋老师保守》,副标题是:青春期教育讲座在八一中学举行,高一学生与美国专家问答交流。我只摘录该篇报道的其中一小段:“我想把现在的女朋友踢掉,我该怎么做?”“如果女朋友提出发生关系,我怎么应对?”短短半小时的提问时间,四五十张小纸条飞向讲台,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美国专家都认为“很敏感”的问题。这是昨天发生在北京海淀区八一中学的一幕。——怎么样?这篇报道是不是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今天的孩子们了?

3。对孩子,尤其对初中生不要轻易扣上“早恋”的帽子;家长,尤其是老师尽量少用或不用“早恋”的概念。我在前面提到过,对这个问题我是有过教训的,确实曾经对于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十分敏感,而且使出浑身的解数想把两个孩子拆开,结果不但徒劳,甚至适得其反。

2001年海淀某著名中学初一年级的一节公开课值得我们反思:一天,我的一个初一男生以十分亢奋的情绪告诉我“××中学上公开课,辩论‘早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您知道吗,最后‘早恋利大于弊’的同学获胜了!”言语中透着几分得意。我向学生阐明了我的观点:这节课的辩题有误,定位不准。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讨论和引导的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让他们懂得交往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学会文明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应过早地、人为地把孩子引入关于“早恋”的困惑。我的观点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于是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对初一、初二的同学尽量回避“早恋”话题,因为没有那么多孩子在“恋”;即使心里有了“恋”的萌动,绝大多数孩子也会埋藏在心底,老师与家长手下留情,就让孩子保留那一份长大的喜悦;再退一步说,有些孩子确实有所表现,也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可小题大作,大人的平和心态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我校一位年轻班主任有一天忧心忡忡、神情紧张地专门跑到三楼来找我,劈头就是一句:“关老师,您看这可怎么办呀?”随后从手掌心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小纸卷儿,展开一看是宽1厘米、长不过10厘米的一张小纸条,是学生传递过程中不慎落入老师手中的,里面就一句话:“×××,我特佩服你,所以这次口风琴表演我选了你。”这是一个女孩写给班里一个很优秀的男生的。这有什么好紧张的呢?我当时给班主任的建议有两点:一、不予理睬,当作什么也不知道;二、也可以安抚一下那位心中忐忑不安的女孩子“咱班×××确实很优秀,不只你一个人佩服,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光是佩服还不够,应该向人家学习,你这种上课传纸条的做法,会引起他对你的反感……”过后的事实证明,什么也没有发生,相安无事,不过是老师的一场虚惊。

四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关于青春期的话题现在是铺天盖地,有人分析生理原因,有人解释心理变化,有人评论行为特点。我想强调的是,青春期是孩子生理迅猛发育期,心理断乳期的统称,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非常时期。而由孩子们口中说出的“更年期”,只不过是一种解嘲的说法,表达了对家长的不满与无奈。

我请教过医学专家,女同志的更年期绝大多数都发生在45岁以上,甚至50岁左右,40岁就进入更年期的绝对是极个别现象,不带有普遍性。而青春期的孩子年龄一般在12岁~18岁之间,他们的父母也就是40出头,基本还没有进入更年期。孩子们之所以提前给家长戴上更年期的帽子,是因为妈妈们管得多、管得宽、管得细,尤其是爱唠叨,总之爱跟孩子们较劲,招致了孩子们的逆反。但毕竟是妈妈、是长辈,孩子们只好无奈地说一句“我妈她更年期,特烦!”就在我与家长的实际接触中也切身感觉到,真正的“更年期家长”极少,造成“双期碰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们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把说教当作最拿手的教育手段,恨不能用嘴说出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孩子来。《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唠叨”的解释是“说起来没完”,这种没完没了地说,不用说孩子,谁碰上也会烦。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往后退一步,不要跟孩子死较劲,也许反而会让您收到满意的效果。

张梦龙是今年初中毕业刚刚考上高中的学生。这孩子初一刚刚走进我的视线时,给我的感觉是白白净净、文文弱弱,性格略显内向的小男孩。时间长了发现他个性很强,不主动与同学交往,不能很快融入集体当中去,好像对谁都不信任,对老师、同学存有戒心。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去接近他,关心他,却明显地感觉到他在应付我。这个孩子的个性激起了我的“征服欲”,他毕竟才十二三岁,我下决心一定要走进他的心里。于是我去进行了家访,发现张梦龙的爸爸妈妈简直就是既“望子成龙”又“恨铁不成钢”的典型。我用三个字来形容这对父母就是“爱、恨、急”。爱,我就不用多说了,我手里有他妈妈在孩子8岁时写的一篇随笔(知道我要出书,她把多年来教育孩子的一些感想、笔记都奉献出来了),抄录下来可见一斑。

有个儿子真好

儿子今年八岁了,八年的光景说快也快,说慢也慢。

对于孩子来说也可以一切都嫌太慢,而对成年人的我来说,岁月匆匆,快得出奇,就在这快与慢的不同节奏中,一个活泼的生命已然成长起来,望着长得如同一棵小白杨树般挺拔秀气的儿子,自豪感和幸福感时常流溢在我的心头。

我从心里庆幸我有一个儿子,尽管他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希望他是个女孩,然而当我无奈地望着他那毛茸茸的头发和亮晶晶的眼睛的时候,我又满心欢喜起来。

天底下的父母对于抚育孩子的艰辛记得最清楚,也忘得最快。在那说不清、理还乱,永远做不完的琐碎事务中,有时候我真羡慕那些保持两人世界的家庭,幸亏有了儿子,才使我懂得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滋味。

有了儿子,不管你在外面多么辛苦,多么繁忙,也要急急地奔回这个家,不管你多么渴望做的一件事,也要事先把儿子安顿好,不管家里家外发生了什么事,在儿子面前也要保持一份冷静……

儿了终于一天一天长大了。都说儿子长得像我。他爸说,瞧我儿子长得啥样,就知道他娘长得啥样。

真是可气,愣把儿子排在我的前面,嘻嘻、哈哈……

儿子和我很亲,他会偎依在我怀里,一句一句教我唱歌,一遍遍述说同学们之间的故事,他会搂着你的脖子说悄悄话。有时我和他爸逗他,我们就会成心气他,来个全家举手,当他看到我和他爸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