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期末答案2023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他真诚地感叹到:“真的非常感谢曾经拥有过的这段成长经历,既感谢那些曾经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们,也感谢那些曾经的竞争对手,更感谢曾经给了我工作,使得我成长的单位。正是那段很不如意的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造就了我在任何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锻炼了我现在多方面的能力。比之于那些一路顺利发展的人,也许我失去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还错失了不少荣誉,在成长的过程中走了一点点弯路,比别人多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我却积蓄了更多的阅历和能量,现在能够较自如地去面对未来变幻莫测的世界。”

仔细想想,具有“蘑菇经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个过程。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这个蘑菇菌种能落在营养丰富、阳光充足、有广阔生长空间的地方。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像落在角落的蘑菇菌种一样别无选择,自怨自艾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想方设法扎牢自己的根,以使自己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营养,强健自己的体魄,在同样不利的条件下也要比周边蘑菇长得更大、更壮,只有这样才能尽早地展现出自己的存在,被他人所发现。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能够积极地看待初涉社会的经历,把这段“蘑菇成长”般的经历看作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磨砺,会对培养我们的意志和耐力有促进作用。

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如果一时还难以找到这样的岗位,我们不妨在现有的岗位积蓄能量和资本,提升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得未来的选择更宽泛,更自由。如果人一生都找不准位置,他只能在迷茫、困顿、痛苦和无奈中消耗宝贵的生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的行为——波粒二象性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证明了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的波动性体现在其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也就是说是振动的传播。光的“粒子性”体现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非连续的“光能量子”特征。光的波动性体现了光的“柔韧性”,光的“粒子性”体现了光的“刚性”。其实,人的性格中也恰好具有“波动性(柔性)”和“粒子性(刚性)”两个方面。

人的“波动性”通常表现在处理事情的灵活、圆滑与妥协方面,能够以开明、变通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通常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波动的振幅体现了灵活性的大小。振幅太大往往会失去做人做事的原则,振幅太小则又难以逾越困难和障碍,所以,只要掌握适度的振幅,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波动周期反映了自身变化的快慢,过快的变化可能会使得外界应接不暇;过慢的变化,又可能失去机会,达不到作用效果,所以,也是要做到适度为好。

人的“粒子性”体现在做人、处世的原则性方面,往往表现为重事实、守规矩,但缺少灵活性,更不会妥协与变通。有的时候可能会给人以保守、简单、机械、僵化、呆板的感觉,通常比较难以与其交流和沟通。

看似“粒子性”与“波动性”具有相互对立的特征,但是,两者又是在对立之中的统一。在物理学上,当波的振幅趋向于零时,“波动性”就转化成“粒子性”,其运动的轨迹就成为一条完全确定的直线。同样,当波动的频率趋向于无穷大时,“波动性”已经无法被外界感知,进而又转化成“粒子性”。

人也是如此,如果他的“波动性”过强,则会给人以时常变化、做事缺乏原则性的感觉,难以被人信任。如果他的“粒子性”过强,做事又过于方法简单、草率,处理问题缺乏弹性,说好听了是“刚正不阿”,说难听了是“不通事理、缺少人性”,使得原本能谈成的合同泡了汤、能进行合作的事情无法向前推进。2500年前孔子就总结出了“中庸之道”,他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遵守“适度”的原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写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杰米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有一天,朋友远道来访,杰米非常高兴,亲自下厨做了一个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朋友喝了第一碗,感觉很不错。杰米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鱼汤下肚,朋友觉得有点多了。可杰米没有察觉到,仍然劝朋友喝第三碗。朋友终于忍无可忍,扔下碗掉头而去。原本一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欢聚,被杰米扬过度的热情搞得不欢而散。这就说明,再好的东西也要 “适度”而行,如果不加节制地强加于人,就会给别人造成负担。

然而,做事也要讲原则。现在很多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中都引用了球类运动中“底线”的概念。在现实意义中的“底线”是需要固守的,是不可逾越的。如果超越了“底线”,不但会受到处罚,还会丧失再次参与的机会。

众所周知,希尔顿被冠以世界旅馆大王,他的经营原则是最低的收费、最佳的服务。在推行这一原则时,希尔顿特别强调饭店所有的员工,包括各层管理者,都要做到顾客至上。

有一次,一位经理不知什么原因与顾客发生了争吵,被顾客投诉到了希尔顿那儿,给饭店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希尔顿马上找来这位经理,态度极其严厉地说:“你违背了我们酒店的原则,你必须离开!”其实,这位经理平时对酒店的贡献很大,这一点希尔顿也清楚,但是希尔顿一点没给他机会,因为他触犯的是与公司息息相关的经营原则。为了饭店,希尔顿是决不姑息敢于挑战饭店经营底线的行为的。正因为这一点,希尔顿饭店才保持了对消费者的持久吸引力。

其实,做人就是要在“波动性”和“粒子性”之间求得一个和谐与统一,也就是说,为人处事既要讲原则,也要通情理。所以,人必须具有“波粒二重性”,只有在两种特性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互补状态,起码的本分、原则,加上适度地灵活、变通,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具有张力和韧性,同时也使得我们能在社会上扎稳根基,步步为营。否则,我们可能事事碰壁,寸步难行,最终一事无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人生——社会坐标系中的多元函数

从公元前六世纪起,很多充满智慧的先哲们就在雅典的神庙前开始了古希腊自由争辩之风,他们从那时起就开始追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每个人都在苦苦地思索着,用各种方式寻找着答案。这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人生是个大话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个体的特异性。

“人”是指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某一独一无二的高等生物体。“生”是指生命、生活,是指人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行为,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包括其所做、所为、所感。在现有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条件下,人的平寿命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这在自然历史中只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一个点,在人类历史上也不过是很短的一个线段。时至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旧无法说清楚自己所处的历史长河的起点,更无法预测这条长河的终点。

翻开每个人的履历表,总会发现如下信息: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点、民族、国籍、政治面貌、所在单位、学历、学位、专业特长、职称、现任职务、家庭住址、婚姻状况、配偶、子女、社会关系等等栏目。其中的每一条信息都描述了人的某个特征。

“姓氏”代表了家族特征,表明一个人的遗传、血脉关系;“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往往带有浓重的家庭文化和时代色彩,如建国、招娣等;“出生日期”是生命的时间原点;“出生地点”是生命的空间原点;“民族”是人种及族群特征;“国籍”是国家隶属关系;“政治面貌”反映了所隶属的政治信仰群体;“所在单位”是隶属的社会群体;“学历、学位”是受教育程度的标志;“专业特长”反映了人的技能;“职称”表示了职业技能水平;“职务”表示了工作岗位的级别;“家庭住址”是当前生存空间坐标;“婚姻状况”反映了人的家庭属性和稳定性;“配偶、子女和直系亲属”则提供了人在社会中的周边“关联原子”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充分描述一个人作为社会中一个原子的基本特征和定位,每一条信息都代表了一个维度,一个维度就对应着一个坐标轴,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就是这些坐标轴构成的*坐标系中的一个点。因此,人生其实就是社会这个复杂的坐标系中的多元函数(f),即:

从物理学角度看,人生是一条多元函数曲线上的一个片段,函数的每一元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要素,每个人在某一刻所处的位置、状态、身份就是这个多元函数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解”。每个人的人生曲线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就像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无法找到两片纹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社会这个复杂坐标系中,回首是过去,前瞻是未来,我们的脚下是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永远也不会停留在原点。

而在物理学中通常只需用(x; y; z; t——即长、宽、高、时间)四个维度描述物体的空间运动行为。由此可见社会学的坐标系远远比物理学的坐标系复杂得多。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空间,人生是用时间的璎珞穿起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生命轨迹是社会这个*空间中的多元函数曲线,要在这个复杂的多元空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的确很难。通常借助我们自己的历史仅可以勾勒出已经发生的人生轨迹,但是,却无法预测这条曲线的未来走向。人们难以用一个现成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程序精确算出自己的人生轨迹,更无法预知和掌控自己的未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人生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每个人的*社会坐标是唯一的,即便是双胞胎也不可能有完全重合的人生曲线,人生似乎是无序的。但无数条曲线,总会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和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说,总会有共性的东西存在。我们还是能够从无序中寻找到有序,并可以利用物理学的原理、模型,结合数学的方法对这些规律和错综复杂的关系、难题予以定性和半定量的解释。只要我们努力把握住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变化,掌控其中几个主要维度的变化趋势,那么现实人生就不会偏离正常轨迹太远。很多“半仙”、“道长”能掐会算,声称他们可以未卜先知,能预测未来、逢凶化吉,正是借助一些当前的信息,凭借很多前人的人生经验来演绎未来的可能性,只是一种概率的推算而已。

渴望成功的人,第一重要的事是认识自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们通过对自己人生曲线的勾勒,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我,知道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自己具有怎样的家世和遗传基因,自己成长的环境如何,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形成了怎样的性格特征,适合做什么事情,有什么宗教信仰,接受了什么程度的教育,具备哪些技能和特长,喜欢和可以做哪些事情,不愿和不能做哪些事情,自己的愿望和追求是什么,等等。其实,人生中的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如家庭出身、血缘关系、人种等,而可以选择的事情也非常有限,每一次不同的选择,都可能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节点。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履历,勾画出自己的人生曲线,明确自己当前的位置和奋斗的目标,引导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自己,迅速、准确地在社会上找到合理定位。这样,会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正确地处理生活中大与小、得与失,才能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生的无奈——原子的束缚状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伟大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我们留下的精美诗句。然而,绝对自由的人生是不存在的!

人是组成社会的一个原子,必然会受到周边原子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正如上节所描述的,人只是*空间中的一个点,*空间的每一个坐标轴都是限定我们的一个因素,同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法律制度都在约束我们的行为,因此,每个人事实上都是一个处于被束缚状态的“原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转。

记得23年前和我在一起学英语的一个同学讲述过这样一个比喻:“人的一辈子总在不断地给自己脖子上套绳子,娶了媳妇给自己脖子上套了一个绳套,每生一个孩子就等于给自己脖子上套了一个绳套,我太太给我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等于一下给我套上两个套,再加上老人、其它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等等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断地给自己脖子上套绳套,而每一个绳套都试图把你拉向另一个方向,使得你无所适从,最后就在这些绳套的牵动下不得动弹,弄不好会被活活地勒死……”。非常不幸的是,他被自己的话言中了,六年后不幸病故,年仅48岁。

人是群居性动物,不可能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父子、夫妻、朋友、同事等等。构成某种关系的人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与作用,如同固体物质中的每个原子之间具有一定的束缚能。人与人之间构成的关系不同,彼此之间的束缚能就不同。一般来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束缚能最强,相互之间的影响与作用最大,其他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依次递减。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之外,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外部约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会对人的自由意志产生巨大的作用,形成难以摆脱的束缚能。

人在社会中通常因为这些束缚而被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到达成功的彼岸,而是因为太多的利益因素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各种各样有形的和无形的网,在这些网的束缚下,人们会产生很多的顾忌,变得越来越缩手缩脚,唯唯诺诺,使原有的能力不能释放出来,就像装在网兜中就要上蒸屉的螃蟹,纵然长了八只脚也无法逃脱一样。如果要做新的调整,需要能量和机遇,更需要勇气,同时,还得克服一些现实中的羁绊,甚至会为之付出一些代价。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中国的嘉宝”之称的著名影星阮玲玉,在写下倍感“人言可畏”的遗言后香销玉殒,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惋惜,更留下思考后的深深叹息。其实她就像被蜘蛛网俘获的蚊虫一样,无法挣脱束缚,只能以一死来抗争。

由此看来,人生中能够约束自己自由的因素太多太多。法律、制度的约束,道德、伦理的规限,利益的趋使,情感的挂牵,无一不是对我们的束缚。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束缚和制约,才使得人的行为有所规范,才可能真正做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使我们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生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正如从小就听老人告诫我们:“小树要砍,孩子要管,树不砍不成材,人不管不成器”;“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等等。正是由于少数人对自己的束缚太少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