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娱乐之唐唐 > 第76部分(第1页)

第76部分(第1页)

已。

李好在一边微笑的听着羔羊妹妹说起自己在学校的趣事,这所女子学校是他一手推行和承办的,学校的情况他还是很了解的。这所学校坐落在长安城内,离皇宫不远,是一所完全的女子学校。从学生到教师到负责打扫的都是女的,一个男的都没有,而且因为在高官住宅区这边,所以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这个地面还是李二特别赏赐给女子学校用来办校的。

校长开始是李好,现在换了一个在大唐长安有点声望的女人,这个女人李好接触过,能力和品德都不错,所以李好才愿意让她来接任。名誉校长是长孙皇后,这个是李好特意去搞的,这个时代搞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后台的话还是相当有风险的,不过长孙皇后现在身体看起来还好,而且她自己也喜欢这个称号,倒也乐意的接收了。教师大部分是李好当初收养已经长的女孩,也有从别处请来的一些才女过来任职,之前武顺,如烟还有春三十娘都在里面任职过一段时间,然后人手够了就把她们几个换下来了。

学校的教育方式还是继承李好一贯的方针,分三个等级,初级教育读书识字礼仪,中级开始接触数学,诗歌还有各种乐器。到了高级就和新国子监的内容基本一致了,多了一些专业的知识;比如培养诗棋书画;培养一些儿科基本常识啊;还有专门的医科;以及财务理财持家的事情。初级五年,中级四年,高级三年。学生平时还会培养一些动手能力和体育锻炼活动,这跟传统的大家闺秀的教育是有点分别的。

生源方面一般是**皇室公主的,一半是从外面招生进来的,主要是经济开发区的那些福商的女儿什么的多点,然后也有平常百姓的女儿。学校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每个月都会邀请长孙皇后还有一些重臣中比较有贤名的妻妾过去视察下学校的工作情况,并根据她们提出的有建议性的意见进行适当的修改。就现在女子学校开办几个月来看,还是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的。只要这些好评能够一直保持下去,那么三五年后女子学校就能真正的在大唐站稳脚跟然后发展下去,到时学校里面毕业的学生还能继续向外界扩大学校的影响。

同样学校还是收费的,不过象征意义多点,因为这个学校有长孙皇后的挂名,所以大唐朝廷和李二的内库都会拨款的,学校的开支基本不需要操心,而且对于成绩优异的以及家庭条件比较差的还是和其他学校一样提供免费的。这里的学生到了这里后,就再也没有身份上的分别,统一都是学生身份,这是李好特意要求的,进来之前也会和家长说明这件事情的,不能接受的可以选择不读。每星期上五天课,全封闭,吃住都在学校,周六和周日各自回家休息。(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九章 借问行人归不归

尽管如此,女子学校开始创办的时候整个长安城还是一片怀疑之声,尤其是里面的女教师,年纪都很年轻,看起来都不大,这样的人能做老师吗?如果不是李好在几大报刊上面直接来一篇《师说》的话,这股怀疑之风可能会越演越烈,到时学校能站立下来都难了。而李好李太白的文章一出,整个长安城全部安静了下来,再没人敢在公共场所喧嚣了。不服?不服你去找太白兄比文才去吧,再说那篇《师说》也是非常犀利经典的,谁都反驳不起来,有本事你也可以搞篇精彩的文章来反对啊。《师说》全文内容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你没看错,这文章内容就是抄人家小韩的,关键是现在小韩还没出生了,这个时代的人也不知道这文章原来是小韩写的。现在被李好借用了。那就是李好的了。这篇《师说》现在已经被刻成石碑竖立在女子学院,同时也在大唐各个文人和学子群中当成典范传了开来。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陪了羔羊妹妹半个下午,李好发现虽然羔羊妹妹虽然年纪还没十八岁,但是思想见地已经完全有了成年人的思想了,古代的孩子就是懂事早啊。眼看天已黄昏,李好必须回去了,没有李二的特批他是不可能在宫里过夜的。李好和羔羊两人纵有万分不舍此时也得道别,临别的时候李好沉默了一会才艰难的把自己明天就要离开长安周游天下去的消息告诉了羔羊妹妹。

羔羊听了身子一震,同样沉默了许久才低声问李好什么时候归来。声音似乎有点哽咽了。

李好又沉默了。说心里话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许过两年就回来了,也许就回不来了,历史被他改变的太多。以后的事情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如果朝廷的政势对他不是十分有利的话他不回来还好点。而他和羔羊两人之间从羔羊的主动到自己调戏羔羊到现在两人能安静的相处一个下午。这种感觉李好能够清楚的明白是什么。所以羔羊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的时候他就知道羔羊就是需要他一个肯定的答案了。

李好想明白后坚定的抬起头看着已经泪眼模糊的羔羊“我一定会在你十八岁前回来的,一定的。”说完这句后李好觉得自己全身似乎轻了一半。这该死的古代,通讯实在不方便了。以后得督促道教的人赶快把电和无线传播给搞出来,还得把蒸汽机,内燃机整出来。李好心里明白自己这只是气话,这些东西要搞出来还需要工业发展到一定地步才可以的,不过无线电报似乎还有这个可能。

得到肯定回答的羔羊妹妹似乎有点激动,但是想着两人此刻就要分别,再见就是几年之后两人都没有再说话的心情了,最后化成一句“多给我来信”就完了。李好叮嘱羔羊妹妹明天不要送自己然后就头也不回的走了,他怕自己回头就会感动的流泪。羔羊妹妹就这样站在宫门口目送李好离开。

等走了一段距离后李好清晰的听到后面有个女人正用优美的声音唱着隋朝时代的一首别离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借问行人归不归。。。。。。”

从宫里回来后李好的心情显的有点沉重,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好了,明天清晨就走,其他相熟的人都通知到了。说实话李好很讨厌离别这玩意,但是在古代如果远行的话都会通知相识的人的,所以古代送别的诗词多的一箩筐都装不下去了。因为古代的交通十分不便,一别之后谁都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的日子,尽管现在的大唐修了不少的水泥路,交通方便了不少,但这个思想依然还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人们。

家里还有一个留守的,那就是武女皇,不过武女皇比起羔羊坚强多了,而且她出行也只有,如果有一天忍不住相思之苦了还可以自己找上去。所以离别的时候武女皇也没流泪什么的,倒是武氏她们抹起了眼泪,还是武女皇来安慰她们的。

等李好他们离府到了城门口的时候发现外面居然好多人,黑压压的一片。老房他们在最前列,还有李二派来的代表,以及王玄策,薛仁贵他们,后边就是熊大熊二他们,最后面的就是那些受过李好恩惠的百姓了,李好收养的那些孤儿李好已经提前打过招呼了,不准来,都忙自己的事去,要带在身边的人他早就安排好了。

这些人的表现好多了,知道李好并不是被赶出长安的,而只是自己想去南方而已,所以大家都是高兴的说些祝一路顺风的话。一一道别后李好命令车队继续前行,结果看到了太子亲自跑过来给李好送行,这让他有点受之若愧啊。他只不过治好了太子的脚帮他办了一份报纸而已,没想到太子居然亲自跑了过来给他送行,这太给面子了。

告别太子后李好的车队再次起行,李好看见远远的城墙上似乎站着一个女人在看着自己离去,他猜到了那个女人是谁了,但是两人隔的太远了,有些话就是说了相互也听不到的。李好骑在马上,伸起一只手远远的朝那个身影挥挥手,然后策马往洛阳方向奔去,天地间只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和那站在城墙上远望的一个身影。(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章 在路上

从长安出发后李好在经济开发区还停留了一会才继续前行,经济开发区现在已经隐隐有了和长安城一般的规模了,这里集中了大唐最多的富豪和工厂。工业区现在已经增加到第十工业区了,原来的五期计划不够又继续增加了六期,七期计划才真正的固定下来,现在已经开始在修外围城墙了。李二和大唐朝廷现在对这里也看的很重,所以这里的保护也非常给力,但在李好的设想中这里原本是不打算修城墙的,到时以大唐的军威给人摸到这里那就相当悲剧了。

尽管建设扩展的非常快,但是李好还是一再要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不能房弃环境保护的建设,这个必须同步进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的非常到位。过来投资的老板看到这里的环境和设施都非常的满意,经济开发区还会不时的给他们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但是李好之前要求的对那些开设工厂的对员工的待遇和对品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的,尤其那几家加工食品的,李好还特别给他们制定了一个食品制造加工和销售管理条理。没办法,李好前世的时候对那些生儿子没屁*眼的家伙加工出来的各种恶心食品狠透了,所以现在他有机会管理了就特别制定了这个条理,但是李好也给了这几家免费赠送了一些后世的加工创意给他们发展新的产品做为慰籍。

李好在这里必须停留一会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商人们怕李好一走这里的政策将无法继续,所以全部都有点忐忑,在得到李好和经济开发区的新领导的保证后大家才慢慢散去。前来送行的还有两个学院的老师和李好相识的人。同大家一一道别离开经济开发区后。李好的车队继续往洛阳行去。

长安城到洛阳不过几百公里。快马一天就能到达,步行的话半个月也差不多了,而且这条路铺了水泥后行走起来更加方便了。李好他们的速度介于快马和步行之间,估计的话也就几天的时间就能到达。这是李好第一次东行,车上大部分人也是,得利于马车上的玻璃窗子,所以大家还能一路看到各处的风景。青的山,蓝的天。绿的水,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流。

这一路上李好很少坐马车上,他经常骑着马,不时的看下周围的环境还有其他情况,然后让武顺帮他记录下来,这些还有大用的。比如说他们这一路看到的环境问题,这就是一个大问题。水泥路两边古人比后世的人不会差多少,两边都种了树木,用来遮荫也可以护路,两边还修有排水沟。但是其他地方保护的就没这么好了。李好想起从唐以后,长安的繁荣似乎就一去不回了。这大概就跟他们现在过量的开采耕种又不注意保护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导致粮食什么的依靠关中无法满足了,所以只有东移。为了后世子孙不用看着黄河的水越来越黄,不用担心黄河泛滥,不用怕沙尘暴,那么现在就要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了。

李好这次东行南下是带着很多目的的,他想真正的考察下这个年代全国的水利环境情况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会演变成后世那种处处是灾害的样子,虽然有一段时间某些脑残搞了个与天斗,但是在那之前神州大地也是灾荒不断的。尤其以黄河和洞庭湖区域为最了,这两个地方也就成了李好这次出行的重点考察的地方,其次是给南方和海边的人带去一些后世验证过的新技术。而现在黄河就是李好的第一个要考察的地方。

黄河是华夏境内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全河天然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流域内有耕地上亿亩,人口上千万人。如包括下游河南、山东两省沿河关系密切的地区,总耕地达两亿亿亩,总人口在后世为上亿人了。因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但是,黄河给华夏民族带来不光是好处,黄河也给他们带来很多的灾难。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着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平均约四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并有多次大的改道和迁徙。改道最北的经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因此,水灾波及黄淮海平原冀、鲁、豫、皖、苏五省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一旦洪水破堤决口后,往往不再回归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每次改道,都要冲毁当地的村舍田园,破坏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设施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所以决口改道是黄河水灾一大特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临漳西南)元城(今大名东)以上决口,泛滥清河(今县东南)以东数郡。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东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从长寿津(今濮阳西南)与西汉大河分离,流经今濮阳、范县以南,阳谷、东阿以北,茌平以东,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东至利津入海。 王景治河以后,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原因除了中游地区由农变牧,来沙量减少外,也和这条河道距海较近,地形低下,水流顺畅有密切关系。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一章 黄河

这是黄河历史上少见的八百年稳定期;从这之后黄河就开始频繁泛滥;屡屡改道。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着名的“黄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