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往之气辅之”,他自然也期望能早日登上宰相之位,一展治国才能。

但残酷的现实,很快就给他浇了一头冷水,惹来一身麻烦。他一生不仅没能做到宰相,还离宰相的位置越来越远,并且“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吃尽了苦头。

苏轼最初的职位是“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不介意是小官吏,干得很起劲。仁宗赵祯去世后,英宗继位,闻听苏轼的大名,想召他入翰林。但大臣韩琦以苏轼太年轻为由,反对他进入高层。苏轼当时确实年轻天真,毫不计较,欢欢喜喜地走开了,还十分感激地说:“韩公这样对我,是真正的爱才之心啊!”

英宗在位不久就去世了,年轻的神宗皇帝继位,重用王安石进行改革。苏轼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上书反对,结果不容于朝廷,只好自请外放,调任杭州,作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职位。三年期满后,因政绩突出,出任密州知府。

来到密州后,苏轼对现状大吃一惊:蝗灾、旱灾交相肆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而当地官吏竟然为了讨好朝廷,故意隐瞒灾情,以至民不聊生。苏轼急了,急忙上奏实情,呼吁减免赋税,再组织百姓灭蝗抗旱、平绥盗贼、赈灾救民,终于使百姓“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

他的苦心经营赢得了密州人的衷心爱戴,他自己也有几许成功的喜悦,便在密州北城修葺了一座楼阁,以便登高望远,饮酒作乐,楼阁由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暮春四月,他登上“超然台”,远眺烟雨,上作了一首《望江南》的小词,显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豁达态度: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那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大宋面临西夏、辽国的两面夹攻,常常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苏轼非常关心国家安危,恨不得自己穿上戎装,亲上战场,杀敌报国。一次,他去常山为密州干旱祈雨,归途中与同事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出猎,作了一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以寄托驰骋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气干云,在当时悱恻柔媚的词风中独树一帜,顿令世人耳目一新,“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苏轼自己也十分得意,特令全体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大呼过瘾,并给朋友写信,说:“进来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范,亦自成一家,呵呵!”。

在密州干了两年后,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年)被调往徐州。他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45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徐州全城一片惶恐。在这危急关头,他爬上城门,站在城头,对着满城市民,大声说:“只要我苏轼在此,就决不允许大水冲垮徐州城!”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他组织军民抗洪抢险,亲荷畚锸,布衣草屦,“庐于城上,过家不入”,终于获得抗洪保城的巨大成功。大水过后,他继续组织民众筑堤,以便“筑堤防水,利在百世”,还在城东建筑了一座十丈高的“黄楼”。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说”,黄色为土,土能克水。果然在第二年,即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迎来了大丰收。

闲暇之际,他来到徐州的“燕子楼”,凭吊著名歌妓关盼盼。盼盼美貌多才,风情万种,是唐代张尚书的爱妾,燕子楼就是为她而建;张死后,盼盼念及旧情,独居在此十年余。然而,大诗人白居易却给盼盼来了封信,指责她“一朝身去不相随”,嫌她没有守节尽忠,盼盼只能绝食而死。苏轼夜宿燕子楼,竟梦到了盼盼,半夜醒后,感于她的孤寂身世,也感叹自己宦海飘零的惆怅,于是披衣挑灯,作了一首清丽沉婉、空灵脱俗的《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独自在月下徘徊、高歌起舞数遍后,才上床入睡。过了几日,他兴冲冲地宴请朋友,准备赏析本词,朋友却不屑一顾:“有啥希奇!徐州满城都传唱《永遇乐 明月如霜》!”

苏轼大吃一惊,细细一追究,源头来自一个巡逻的老兵。

老兵显然对自己的行径感到十分得意,见了苏轼,还笑呵呵地说:“小人也是懂得一些音律的,那天夜宿燕子楼,半夜听到有人唱这首词,就悄悄地记下来,再向大伙儿传唱!嘿嘿,我也不知道是谁唱的,想必是神仙罢!”

苏轼也是哈哈大笑,喜滋滋地想道:“如能长期呆在这里,我一定会快活得成仙了……”

但一年多后,他不仅没有“成仙”,还差点“成鬼”了:“乌台诗案”爆发,他被逮入狱;受尽100多天的拷打严审后,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刚到黄州,没有薪俸。“衣食住行”这些他从不关心的琐碎之事,都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痛大事。由于没有住所,他只得暂居在“定惠院”寺庙里,和僧人们挤在一起吃饭喝汤,而一家老小几十口人,还安置在筠州苏辙那里,靠着苏辙微薄的收入拉扯着生活,无法来与他相聚。

一天晚上,凉风拂面,一钩残月斜挂在疏浅的梧桐梢。他走出定惠院,重重吁了口气,无意中一暼,竟见有一只孤鸿也在月光下徘徊,在远处花汀湖水中,还倒映着弯月和浮云的影子。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