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长安大道连狭斜下一句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说,这是我府中的司马相如啊。

好日子总是过得太快。十多年的自在时光终于过去,接下来,他将要承受的,是直到临死的悲苦。那个对他百般呵护的邓王,英年早逝,卢照邻失却庇护,后来入蜀为小官。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却不幸染上风疾(风痹症),先是一条臂膀废掉,后来一条腿也随之瘫痪,真正是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幽悲饮泣之路。

形体的残损,是人生的大失。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所有这些突如其来的重大生理变化,如同当头一棒的沉重打击,是一个曾经健康的人所无法承受的。老天的不公平,常常发生在春风得意之时,得意与失意,人生的落差,刹那间被千百倍地放大了。公务场合难以露面,私人社交也不愿参加,花前月下的缠绵并肩已成奢望,哦,所有正常的身体功能,都到哪里去了?!就连端一碗粥,也是困难不已的事情,卢照邻无奈地躺在床上,拍打着僵如木雕的腿脚,仰天长叹,陷入深深悲苦之中。辞职的报告递了上去,很快便得到了准辞的批复,但这样的报告,写得多少有些心有不甘。不过,比辞官的决心更大的,还是治疗病痛。对于康复的希望,立即上升为比为官为文更为紧要的事情。

多少次的泪落枕巾,多少次的通宵不眠,多少次的闭门不出。伤心绝望之余,卢照邻还是以一个患者的姿态,走上了漫漫求医之路。

治疗风疾,并非易事,困难也接踵而至。首先面临的是费用问题。因为要服用丹砂等药,而丹砂价值不菲,一两就需千文,这对于家贫的卢照邻来说,无疑是捉襟见肘。他写过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遍呈朝中名士,开口求乞,“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在文章的末尾,说得很直白而可怜,如果没有丹砂可赠的话,“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这封公开信大概被广泛传抄发送,如同今天的媒体发布爱心捐助启事。可是,这对于生性要强的卢照邻来说,实在是无奈之极的事情吧。

余家咸亨中良贱百口,自丁家难,私门弟妹凋丧,七八年间,货用都尽。余不幸遇斯疾,母兄哀怜,破产以供医药。

——卢照邻《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

※虹※桥书※吧※BOOK。※

第12节:卢照邻: 幽忧长年悲(2)

本来家中经济就不宽松,自从生病,生活更加拮据。卢照邻便是在这样的日子里,灰蒙蒙地活着。其间,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连用药都成了问题,只能以劣质丹砂服用,由此又带来另一个痛苦的问题,药效不佳,而且有副作用,对身体健康不利。有一年,其父去世,卢照邻恸哭哀号,竟致丹药呕出,药气随涕泪流出,只能卧床苦咳不已。

友谊是一种无价的储蓄,在危急的时候,能产生巨大的能量。那封写得哀戚凄凉的公开信,在京城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好友闻讯,纷纷来到床前,嘘寒问暖,不时捎来衣药,给卢照邻病弱的心灵,带来丝丝慰藉。

当代才子卢照邻生病,也惊动了药王孙思邈老先生,年过九旬、白发苍苍的老人亲为医治。在这期间,卢照邻曾经以弟子的身份向药王学医求治。老人家一再要他坚定康复的信念,稳定情绪,并且对如何养生、处世提出了自己的高见,核心要义是两个,一个是要自慎自珍,一个是要有忧畏之心,“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赈之灾”,两人就医治疾病的话题曾经有过长长的谈话,《新唐书》《太平广记》等都有大量引用的章节内容,是关于患者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史料。

在孙思邈老人的精心调理之下,卢照邻的风疾一度趋于好转,但药王后来随唐高宗龙驾西游(高宗患有严重的风眩,一种眩晕症,严重时目不能视,政事悉委武则天裁决,孙思邈的随行,主要是医疗保障),后又回乡颐养。卢照邻像一只孤单的羔羊,只能在深山中,服丹养病,以自疗度日。

身左是书,身右是药。病中的卢照邻,也曾有过与命运与死神的抗争。在山中,他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日。那是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囊中无钱,能排遣精神寂寞与肉体疼痛的,唯有书。卢照邻在病中坚持阅读,坚持写作,也享受着山中的无边风月,这是上帝给予他的馈赠。我们可以想见,深谙儒佛道三教的卢照邻,僵卧山中,与死神做过无数次的斗争。也许最令他惬意的,是忍着病痛折磨,奋笔疾书,落下张张盈满墨香的文字。病痛使他丧失了正常人的肌体功能,能够从中得到补偿的,也许只有那一筐古书,数篇文章。

病痛下的人生,是别样的人生。昔日在京城,在邓王府,青楼酒肆,呼朋引伴,长醉不醒;现在身体残疾,遁入深山,行走不便,苦痛相缠。人生截然相异的两重天地,卢照邻领略得最为真切,这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对功名利禄进行返归本真的冷静思考。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病人作家,在他们笔下流淌出许多关于生命与生活的哲思妙论。也许,只有在病中,才能够舍弃许多健康人梦寐以求、追逐不已的东西,从而引发不为常人关注的人生思考,实现大道归真。

十年,十年的时光,毕竟太过于漫长。身居深山之中,远离红尘,远离佳人,远离庙堂,空有腹中才华,怎的打发这绵绵无期的时光?而且,生活每况愈下,疾病却如火中烧。涧中无人迹,古树为伴,朝霞作邻,他只能撑着病体,在暗室之中,隔着窗子望着外面寒暑易节,鸟翔于空。短暂的阅读与写作的快乐之后,常常是更加漫长的苦痛。朝朝暮暮之间,无数个不眠之夜,他白发丛生,双鬓如染。“钟鼓玉帛兮非吾事,池台花鸟兮非我春”,他含悲叹息,悲声如孤猿哀鸣,如独鹤长啸,他就好像是一尾伤鳞之鱼,一只折翅之鸟,心力交瘁。难以排遣的,是阵阵袭来、不可名状的失意之悲。他想到了死。用朋友们的资助,卢照邻在具茨山下买了数十亩的田园,为自己预先建造了墓室,每日僵卧其中,等候死神。

一系列不好的消息相继传来:女皇武则天登基了,好友骆宾王失踪了,药王孙思邈离世了。自己的身体,眼看着也像冻僵的羔羊,渐冷渐木。卢照邻卧在床上,含恨挥杖,打碎了那只日日熬汤煎药的瓦罐子。他就是那只药罐子,外被火苗炙烤,内为苦药浸泡——生理与心理的激烈交锋,终于不可调和。他所能做的和渴望做的,是实践死,以死求生。

◇欢◇迎访◇问◇。◇

第13节:卢照邻: 幽忧长年悲(3)

记得初读到卢照邻的自决时,十分震惊,可是,中国及世界文艺史上的自杀现象由来不少,读起来,也是令人心疼不已。

1893年,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

1905年,中国的近代革命家陈天华蹈海自杀;

1927年,诗人兼学者王国维自溺于颐和园昆明湖;

1941年,饱受精神分裂折磨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投入马斯河自杀;

1961年,美国作家海明威,由于多种疾病的困扰,在海边将双筒猎枪管含进嘴里,扣动扳机;

1972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

1989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枕轨自杀;

1991年,台湾作家三毛在台北自己寓所的卫生间里,用丝袜上吊自杀;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