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楞严大义今释东方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1) 眼与色相之间。如你所了解的,眼睛和色相是产生眼识的基本原因,生出眼睛识别的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眼睛而生,以眼睛为界限呢?还是因色相而生,以色相为界限呢?假若是因眼晴而生,倘若外界没有色相与虚空,便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即使你有识别本能,又有什么用呢?并且你能见的本能,根本不是青黄赤目的色相。它既然无从表示,又从哪里去立界呢?如果认为由于外界色相而生,当虚空没有色相时,你的眼睛识别作用,就应该消灭了。又何以能够识别知道这就是虚空呢?而且当外界的色相变迁时,你也能识别色相在变迁。假如你的识别本能,不跟着变迁,那么,色相所生的界限,又怎么去建立呢?如果随同色相的变动而变迁,所谓界限的情形,自然就没有了。如果是不变的,便应该是永恒的。既然因色相而生起作用,就不应该又能识别虚空所在。如果认为眼识同时能兼有这二种作用,是由眼睛与色相相对,共同产生的,那么,当眼睛色相二者相合时,中间识性就分离了而不起作用。识性若是可以分离的,那么,识性与眼睛和色相也都能相合了。这样体性便发生杂乱,又怎么去成立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眼睛是接触外界色相的基本原因,产生眼睛的识别作用,以及眼识与色相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眼睛与色相,以及色相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2) 耳与声音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耳朵和声音是产生耳识的基本原因,生出耳朵的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耳膜而生,以耳膜为界限呢?还是因声音而生,以声音为界限呢?假若是因耳而生,既然动静两种现象并不现在面前,耳膜就不会知道了。如果耳膜一无所知,知觉尚且不成立,这个识别的作用,又是什么形状呢?如果你认为是耳膜听见了声音,因为没有外界的动静,就不形成听闻的作用,怎样可以把肉质形状的耳朵,杂在色相之中,名之为识界?所谓耳识的界限,又从何建立呢?如果耳识生于声音,因为有声音,才有识别的作用,那就与能闻的听觉无关。〃但是没有能闻的听觉,又会亡失声音所在。如果识别的作用,从声音产生,承认声音是因能闻的听觉才有声音的现象,那么,能闻的听觉,应该也同时能闻听识别的作用。如果不能闻听识别的作用,就是没有界限。能够闻听识别的作用,这个识别,也等千是声音。而且识别的作用,既已被闻的听觉所闻,那个知道能闻的本能,已在闻听的,又是谁呢?如果根本是无知的,犹如草木土块,就不应该有声音与能闻的听觉混杂而成中间的界限了。界限既然没有中间性的固定本位,哪里再有内外现象可以成立呢?所以应当知道,耳膜是听觉声音的基本原因,产生耳膜听觉的识别作用,以及听觉与声音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耳膜听觉与声音,以及听觉与声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3) 鼻与嗅味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鼻和香味是产生嗅觉的基本原因,生出真的嗅觉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为鼻而生,以鼻腔为界限的呢?还是因香味而生,以香味为界限呢?假若是因鼻子而生,那么你心里把什么当作鼻子?是那个肉质的如同两爪形状的鼻子呢?还是那个具有嗅觉作用是鼻子呢?如果认为肉质的是鼻子,肉质的只是身体一部分。那么,身体的知觉乃是感触的一种,应该称之为身体而不能称之为鼻。这样只能说是身体的感触作用,不能认为是鼻子的单独本能。如果认为是感触作用,感触是生理本能的反应,更不应该认为一定是鼻子的作用。鼻子的名词形相,尚没有确定,所谓鼻子嗅觉与香味的界限,又从何处去建立呢?如果认为嗅觉就是鼻子的知觉,那你心里认为什么才是知觉呢?如以肉体神经的反应为知觉,那么,肉体的知觉,乃是生理神经的触觉反应,不能说是鼻子的作用。如果以虚空为知觉,既然虚空自己有知觉,肉体应该没有自己的知觉,这样,虚空应该就是你自己了。你的身体既没有知觉,那你这个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以香味为知觉,知觉既然属于香味,与你又有什么相关。假使香气和臭味是由鼻子生出,那么,香臭二种气流并不生于兰花和檀香,当二者没有时,你嗅自己的鼻子是香的呢?是臭的呢?臭的就不是香,香的就不应该臭,如果香臭两种气味都能够同时嗅到,你一个人应该有两个鼻子了,等于有两个同时能嗅的自性。那么,目前同我问答的,也应该有两个阿难,哪个才是你自己的真体呢?如果鼻子只是一个,香臭本来没有什么两样,臭就是香,香也就是臭,香臭两种并没有个别的体性,界限又从哪里去建立呢?如果是因香味才产生识别的作用,识别作用既然因香自有,那么,同眼睛能够看东西一样,眼睛能够看东西,却不能同时看自己的眼睛。如果香味本身自有识别性能,就不应该知道自己有香味。能够知道有香味,就不可能生出香味了。不知道香味的当然不能识别香味。香味既然不是知觉自己所具备的,苦味的界限也不能成立了。识别的作用自己不知道有香,气味界限也不是由香味而建立,既然没中间性存在,自然也不能形成内外。那么,鼻的嗅觉作用,毕竟是虚妄的暂有现象。所以应当知道,鼻子是闻到香味的基本原因,产生鼻子嗅觉的识别作用,以及A与香味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4与香昧,以及嗅觉与香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4) 舌与味性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舌和味性是产生辨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识别本能。这个识别的作用,是因舌而产生,以舌为界限呢?还是因滋味而生,以滋味为界限呢?假若是舌自产生;那么世间的甘蔗、乌梅、黄连、食盐、细辛,姜桂,都没有它己的滋味了。当你自己尝舌时,是甜的,还是苦的呢?如果舌是苦的,那个尝舌的苦味的又是谁呢?舌如是不能自尝本身的滋味;那么,能知觉辨昧的又是谁呢?舌的,本身自住若不是苦的,便没有滋味发生,又如何去成立界限呢?如果识别的作用因味而生,它自已能成为滋味,也就等子舌头一样,应该不能自尝是什么滋味。又何以能识别,分辨这是滋味,那不是滋味呢?再说,一切不同的滋味,并不是一物所生。滋味既然从多方面产生,识别的作用,亦应该有很多的体性。识别的作用的体性如果只有一个,而滋味是从识体而生,那么,咸、淡、甘、辛混合同生,无论形相如何变异,味性却只有一个,应该没有分别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不同的分别,就不叫做识别的本能,什么又是舌与辨昧的识别之间的界限呢?当然不应该说虚空生出你的心性识别本能。如果是舌与滋味和合产生辨味的识别作用,在这和合的中间,原来就没有识别的自性,又怎样能生出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舌是味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识别作用,以及舌与滋味之间的界限,三姓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舌与滋味,以舌头的辨味作用与滋味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展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臼然界的本能。

(5) 身体与感触之间。又如你所了解的,身体和感触是产生感觉的基本原因,生出身体识别感觉的本能,这个识别感觉的作用,是身体所产生,以身体为界限呢?还是因感触而生,以感触为界限呢?假若是因身体产生的,如果身体不与其他 物体接触分离,便不会有接触与分离两种感觉,身体哪里有识别作用存在呢,如来是由于和物体接触而生,是两种物体自己接触,根本没有你的身体。事实上,哪里有没有身体的感觉,也能够知道和物体接触与离开呢?你要知道,物质是没有感触知觉的东西,身体是有知觉感触的作用的。知道身体的感觉是因为接触所生,知道接触的作用,是因为有身体。但是感触的作用,并不就是身体,身体也并不就是感触。身体的形相与感触的现象,两种本来没有一定的所在。联合所有的机能,便是身体的自己体性,身体的所有机能以及感觉离散了,形相就等于虚空。因此可知身的内外的界限,尚没有固定性可成立,所谓中间性,又如何成立呢?中间性既不成立,内外性根本是空的,那么,你识别感觉的产生,又从谁去立定界限呢?所以应当知道,身体是感触的基本原因,产生身体识别的感觉作用,以及身体与感觉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身体与感触,以及身体识别与感触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6) 意识与思想之间,叉如你了解的,意念为思想产生意识的基本原因,生起分别意识思维法则的本能。这个分别意识思维的作用,是由意念所生,以意念为界限呢?还是因为思维法则而生,以思惟法则为界限呢?假若是由意念而生,在你的意念中,必有思惟的作用,才能发现表明你的意念。如果没有思惟法则,意念也就无由而生了。离开外缘与思惟法则,京念就没有形态,分别的意识又有什么用呢?再说你的分别意识心与一切思想较正的作用,以及了解辨别的性能等,和意念是同二的作用呢?还是不同的作用呢?假如是同一个作用,那也是意念,怎样又生个什么所思想的呢?若不同是一个意念,应该没有所分别的意识,如果没有所分别的意识,何以是意念所生呢?如果有所分别的意识,又何以识别这意念呢?意念与分别意识,无论是同,或是异,两个性质都没有确定成立,(只是为理论名词上区别的方便)界限又如何可以绝对地定位呢?如果识别作用是因思惟法则而生,世界一切思惟法则的产生,离不开色、声、香、味、触的作用。那么,你现在观察色法:(光、色、时、空与物质等)一切声音、香气、滋味,以及身体的感触,现象形状都很分明,都直接与五根(眼、耳、鼻、舌、身)对待,并非完全由意念所包括。你的分别意识决定要依于思惟法则所生,现在你仔细观察,各种法则是何形状?如果离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等,超越了这一切现象,终结便没有什么可得的了。分别意帜产生,色、空等等现象法则也跟着发生。分别意识消灭,色、空等等现象法则跟着消灭。所以然的根本原因既然不存在,那个因它而生的分别意识作用、是什么形相呢?假如那个形相没有,分别意识的思惟法则的界限又怎么去产生呢?所以应当知道,意念是思想的基本原因,发生分别意识思惟的法则,以及意念思想与分别意识思惟法则等之间的界限。三处都没有绝对固定的自性。所以意念与思惟法则,以及分别意识之间的边际,三者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第四章 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

阿难起立问佛:〃您常说一切事物是和合与因缘所生,宇宙间种种变化,都由于物质原素四大种(地、水、火、风)的和合发生作用。何以现在又对因缘所生,以及自然而有,两种理论都加排除,我实在不知道这个理由在哪里。希望怜悯我们的愚顽,指示中道了义的真理,以免大家受世间戏论学理所迷惑。〃

佛说 :〃 你先前不愿意学习小乘道业,要求无上正觉的大道,所以我便指示你自住本体的真理第一义谛。(形而上的体性。)何以又搅在世间学理的戏论圈子内,被妄想支使,认为因缘所生才是究竟的法则,而自行缠绕?你虽然博学多闻,有如一个只会谈说药性的人,真药摆在眼前时,反而不能辨别了,我说你真是个可怜悯的人。你现在仔细地听,我将为你分别指示,也好使将来修学大乘的人们,能够通达自性本体的实相。如你所说:物理世界,由于四大种的物质和合,而发生宇宙间万有的种种变化。假如物质的本能不是和合性的,就不能与其他物质相和合,犹如虚空,并不和合一切色相。如果物质的本能是和合性的,同样都是变化的作用,自始至终,都是因为互相形成而存在,互相变化而灭亡。这样生灭不常,生死死生,生生死死,犹如火炬在迅速转动,形成一个幻有的圆轮形状,永远没有休息停止的时候。譬如水结成冰,冰又化成水一样。

(1) 固体的地大种性。你观察这个地大种性,粗重的变成大地,细小的成为微尘,微生还可以分析为邻虚尘。(邻虚尘相同于现代自然物理学所说的物质最基本的单位,佛学中指为色法中的极少分,谓其是物理的最基本元素,几乎等于虚空,所以叫做邻虚。古印度外道学者们的学说,认为邻虚没有十方分,圆而常住。整个世界到末劫毁坏的时候,邻虚尘不坏,分散于虚空而常住,相同于物质不灭的理论。小乘佛法则说邻虚亦是因缘所作,业力尽时亦要坏的、此所以不同于一般学说,而相同于现代自然物理学说的能量互变的理论。毗昙明说邻虚,无十方分,但云具二缘生,所以也是无常的。第一,是因缘。第二,是增上缘。现代的理论科学与这一说相近。再分析到极微的元素边际,又是七分所构成、有部的佛学指七分为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元素,又说与八事俱生。所谓八事,就是物理最基本的能,具备有地、水、火、风四大种的性能,本身是时具有色、香,昧、触的困境,互相和融而成一极微,又叫做微聚。这种极微有六方分,等于说有六位空间,仍然以自性本体功能所生众生业力的心力为中心,所以叫做七分。只有得天眼通境界的人,才能看见,所以也叫做极微色,也可说是不可知数的物色。再把物质的邻虚尘加以分析,最后就为空性。) 这个物质的邻虚尘分析到最后,便成为绝对的虚空。你应当知道就是这个绝对的虚空,才生起各种物理的色相。我现在问你,既然你认为宇宙间一切的变化现象之生起,是由于物质的和合,你且观察一下这个邻虚尘,是用几个成空和合而成的呢?不应该是邻虚合成邻虚的罢?再说,把邻虚尘分析到最后,变成虚空,这个虚空,又是用几个不可知的光色形相和合而成的呢?如果是由色相合成,那么色相和合就不是虚空了。若是虚空合成,虚空和合就不是色相了。光色彩相还可以分析,虚空怎样去分析开,知道它是和合的呢?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具备产生色相最基本元素的本能,其本体原来是生的。换言之:自住本体的真空功能,才能产生色相。自住本体本然清净,充满周遍在宇宙间,随一切众生心力作用,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依循众生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误认为它是因缘所生,或是物理自然的性能。其实,这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去分别计算付度;去推求其究竟真理。只是一种言语抽象的理论,却没有真实的义理。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