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楞严大义今释东方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第28部分(第1页)

第28部分(第1页)

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五外道,四种颠倒矛盾性的不死矫乱,自己遍计他的虚谬理论为是。

(6)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运行不息,犹如无尽之流。于是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知见。或者自己坚意固守此身说四大(地、水、火、风)种性之色就是我。或者认为我的自性圆融,普遍包含着一切的国土世间。说我之中,本自包括了物理的成分。或者认为眼前的物理光色,跟着我的运用,起循环往复的作用。又说光色本来我的附属,一切物理的现象,都是我所显现的。或者认为我依附有生命本能活动的蹭,我就在物理色相之。总之,这些人都推想死后是有相的。便从这四种循环相对现象中,重重反复,可以发展为四四十六种相。或者因此推想,认为烦恼毕竟就是烦恼,菩提(正觉自性)毕竟就是菩提。菩提和烦恼,两种性能,可以并驾齐驱,互不相触。他们都由这种推理和想象,认为死后有相的缘故,而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六外道,建立了五阴(色、受、想、行、识)中的我死后有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理论。

(7)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对于先前已经除灭了色受想的阴境中,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心里发生颠倒的见解。他见到色相终归消灭,心念本来就无所系。他认领受的感触作用也会消灭,一切并无所缀。感觉作用的性能消散了,即使还有生理,如果没有领受感触的想念之心,等于草木一样。现在这个生理实质犹在,尚且无个可得,死后哪里更有相可得。因此推寻,认为死后无相。如此循环研探,由色受杨行四阴的互相反复,所以有八无的理论。从此推理,认为涅磐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并无实义,都是究竟断灭的。总之,他们由此推理和想象,认为死后就什么都完了,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七外道,建立了五阴中(身心的色、受、想、行、积,)死后根本无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理论。

(8)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他在行阴还存在的境界里,见到色受想三阴已经灭了,于是就双计有无,认为行阴是有,色受想三阴是无,自体互相矛盾。这个人就人坠入死后一切皆非,生起颠倒的理论。他在色受想的作用之中,看它好像是有,仔细追寻,又是没有。他在本能活动的行阴迁流不息的境界之中,仔细观察它好象是没有,事实上又并不是没有。这样循环往复,穷究以上四阴互相对待的八相,都浊固定的现象。只是随便抒住一点,就说死后也是有相存在,也是无相可得。复又推想一切本能活动的作用,都无固定的性能,都是在虚妄的变迁。因此自己心里觉得已经通达大道 ,已经领悟到真理。认为有无都不是。以致虚实失措,茫然没有把握。总之,他们都由此推理想象,死后一切俱非。身后是昏错渺渺,没有什么可把握的,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八外道,建立五阴中,死后万事皆非,心里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9)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却认为身死以后什么都虚无,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七种断灭的理论。他们或认为死后身体断灭,或欲念灭尽,或痛苦灭尽,或极乐灭尽,或极舍灭尽,这样就是毕竟的无。如此循环推求,穷尽七际。(地、水、火、风、空、识、觉的七种边际,又有说是四禅和四空天等,)现前一切终归于消灭,灭了便不会再有。总之,他们都由此推理和想象死后就断灭完了,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象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九外道,建立五阴中死后都归断灭,心里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10)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 凝明正心, 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就认为身死以后,决定是另有存在。于是生起推理和想像,这个人就会坠入有五种涅磐的理论。或以欲界的天人境界,认为就是真正涅磐所依的境界。因为他们看见天人境界的光明清净,就发生爱慕。或以初禅离生喜乐的境界,不受忧虑所逼,认为就是涅磐的境界。或以二禅定生喜乐的境界,不为苦痛所逼,认为就是涅磐的境界。或以三禅离喜得乐的境界,唯有极悦随顺而住,认为就是涅磐的境界。或以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苦乐双亡,再不受轮回生灭性的影响,认为就是涅磐的境界。总之,他们迷于这五促天人有漏境界,认为就是真正清净无为的极致, 视这五处是绝对安隐,是最难超胜的清净所依之处。这样循环往复,都以这五处为究竟,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十外道,建立五阴境中(身心的色、受想、行、识。)现出五种的涅磐境界,心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的狂妄知解,皆是自心行阴在生命本能活动中的用心交互作用,所以显现这些狂妄知解的悟境。众生顽迷不识,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以此愚迷作为正知解,自称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是大妄语,结果堕落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你们必须将我所说的话,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一切众生,觉了其中义理。莫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一般真正修行的人,消除此等邪见。使他的身心,开悟真义,对于求无上正觉之道,不遭受枝节歧路之误。不要使自心生起得少为足的偏见,以此作为大觉法王的清净指标。〃

识阴区宇――唯识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佛说:〃当在正定三昧中的人,行阴已经灭尽者,对于一切世间生命活动的本能,那幽清扰动的共同的生机的根本,已经倏然毁裂。向来为生命纲纽的中阴身,在轮回中生生不已的深细命脉,就断除它业力感应而虚悬不著。对于涅磐寂灭的性天之境,将要得到大彻大悟。犹如鸡鸣报晓之后,瞻顾东方,天色已有精光显露。光明的曙色,就要展开了。这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虚静之极,再不向外奔驰放逸,内外都是一片湛然清明,入于无所入之境。因此能够深切明白十方虚空中十二种类的众生,所以感受生命根源的由来。但是他虽然看到了生命由来气势主的根源,自己却不受一切种类业力的感召。对于十方世界,已经获得它共同的根源。这种境界,名为识阴区宇。如果在一切业力感召之中,已经把握住它共同的根源,自己再不起瓜的作用,再加用功,消磨六根门头的习气障碍。要用时,仍可分而为六。不用时,就可合而为一。看见与闻听的功能,可以互相随意掉换。在互用之中,而又清净自在。十方世界的物质世间,以及身心,都犹如玻璃一样,内外透体明澈。这种境界,就名为识阴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命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在虚无无象中的颠倒妄想其根本作用。

(1)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返还到唯识的境界。虽然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是对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他能够使自己的六根合而为一,或分而可起多种作用;也能够与十方一切种类众生的见闻觉知,融通会合于一,都入于一个圆元的境界中。如果他认为这个还归唯识的境界,就是至真常存的本元因地,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因有所执之因。等于师事梵天的黄发外道们,认为渺渺冥冥的冥谛,就是道的本元,是同样的错误。因此冥谛外道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这名第一偏差,建立了以有所得的心,成有所归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生于外道种中。

(2)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这还归唯识的境界中,观察万象,认为都是我的自体,所有尽虚空界的十二类内的众生,都是从我一身变化分流而出,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能非能执。认为唯有那个才是全能的主宰,其他就都有所不能。因此大自在天主现无边各类之身,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二偏差,建立全能有为的心,成能生万事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生在大我慢的大自在天主领域,成为我执偏圆之种。

(3)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对于这还归的唯识之境,认为这个就是我所归依的本元,并且自疑我的身心,也是从这个境界里流出,十方虚空,敢都从它所生志,就反这个生起万有的唯识境地,作为是至真常住的真身,以为他是没有生灭的。所以在一切有生灭之中,只有这个是常住不变的。他既不认识不生的实相,同时敢不认识生灭的本原。但是他就安住沉迷其中,生起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在常非常执。认为另外有一真常的 存在。其他一切则有生有灭,是不常住的。他的这种推理,同于自在天人的境界。因此成其伴侣,迷却菩提 正觉的佛性, 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三偏差,建立了因有所依的心,形成虚妄推理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于圆满中生颠倒之解,名为生倒圆种。

(4)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有认为这个所知性,就是普遍圆满的能知之性,于是就因知立解,认为十方草木,都是有情,与人无异。草木可以变为人,人死还成为草木。十方草树与人,并无分别,都是有知的。因此发生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 入知无知执,认为一切有情的生物,与无情的草木相等,都有知觉的存在。这样他便和执一切觉的外道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四偏差。推测知觉之心是圆满遍及的,形成虚谬不实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于正知中行颠倒见名为生倒知种。

(5)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融无碍的境界中,可以使六根随便互相为用,他在圆融变化之中,对于一切,都发现了它的本能。所以就求火的光明,乐水的清净,爱风的周流,观尘的成就。这些四大的物能,他都各各崇拜敬事,认为这四大的物能,就是生成世界的本因,建立本能便是常住不变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生无生执。认为世间种种万象,都由此本能所生。万象都是无常,唯有这本能常住,以为那就是造化的真宰。和一切婆罗门的勤苦锻炼身,专诚拜火,或者拜水,自求出离生死的人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五偏差,执著崇拜物事,迷心从物,建立妄求之因,妄冀求得其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认为可以颠倒化理,名为生颠化种。

(6)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明的境界之中,认为圆明也是子虚,不但群化幻灭,即使这个虚空,也是永灭无依。就以此理为其毕竟的归依。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归无归执。以一切皆空,都无所归的境界为其毕竟归依。和一切空无想天等,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六偏差,认为圆虚无心, 就是道的究竟。因此终究成为空亡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以一切皆空,断灭生灭就是正果, 名为生断灭种。

(7)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认为在这个圆满常住的境界中, 勤修坚固色身的法门,使此身形常住,就等于是精灵圆满,长生常住永不消逝,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贪非贪执,以 一切皆不可贪著,只取此精灵不昧以为究竟,和那些自称无比仙们,但求长寿的仙道,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七偏差,执著生命本元,建立坚固妄想之因。不辞劳苦,趋修长生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以坚固妄念而延续生命。名为生妄延种。

(8)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看到生命的本元,本来都是一体,可以互相通达,只是殊途同归,因此不舍世间尘劳等事,反而恐其消灭净尽。就在此时, 以神通力,坐莲花宫,多方变化七宝以庄严自己。多增美女仙媛,恣纵其心,以图享乐。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真无真执,以不真实常住的生命本元,却认为真实常住,和天魔成其伴侣,迷惑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八偏差,发生邪思之因,成立尘劳炽盛的苦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以天魔境界为至道,名为生天魔种。

(9)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

如果在明白生命本来的境界中,由此分别出圣凡,确有精微粗浅的差别,在其中通疏辨决它的知道世出世间,都是因果的关系。如果因缘会合,业力感应,犹如磁石吸铁,互相酬还他们的夙业。众生一切作为,都是与清净大道,背道 而驰。所谓见到世间一切皆苦,如能断除烦恼,不再去积集苦因,只求灭除烦恼,便是修道的究竟法门。住在已灭生灭心,休止在不生灭的境中,更不再求进步。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定性的声闻乘,和所有有求智慧多闻的僧众,具有增上慢的人,(自以为已得无上大道,而生起骄慢心的,叫做增上慢。)成其伴侣。迷惑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九偏差,以圆明精妙不生灭的心境,作为趋向寂灭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 以空为究竟, 名为生缠空种。

(10)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融无碍,清净觉明的境界中,发生研求深妙之心,认为这样就是涅磐的境界,再也不求上进。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定性的独觉乘,和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