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有人骗你钱得需要什么证据才能报警 > 第26部分(第1页)

第26部分(第1页)

整好自己在这只巨掌中的姿势而已。这是一个叫我心头隐隐作痛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兄弟,我期盼着他仕途顺畅,然而心里早就知道他的官场命运不会太好。可我最后还是让他有了个看似不错的结局,他意外地被人民代表推上市长位置。我不惜破坏真实逻辑,因为我知道从处级干部是不可能连越两级登上市长宝座的。但我固执地用所谓艺术真实的经典教义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如此写了。我祈望这不仅仅只是艺术真实。

故事本不用编的——《编个故事》创作谈

王小波有句话,我听了背膛发寒。他说中国是发生小说的地方,却不是写小说的地方。比小说更精彩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哪用作家们去编?拙作《编个故事》,本想荒唐地编来,却都不是玩话。

都说电脑的操作知识是“二进制”,“会”或是“不会”。官场更多的却是“一进制”,只能说“是”。比方说在领导面前,你若总是说“不是”,准没好果子吃。我天生就是个

“领导观念”极为淡薄的人,人们司空见惯的所谓“尊重领导”,我就颇为质疑。我没见过哪个文件或法律上规定下级必须尊重上级,而这却似乎是官场铁律。我虽然迂阔,却并不是凡事都去翻书的人。只是耳闻目睹了很多所谓领导,并不值得尊重。就像眼镜不等于知识,秃顶不等于智慧,修养差不等于性子直,肚子大不等于涵养好,官帽子高并不一定就等于德才兼备、令人尊重。近年来倒了很多大贪或大大贪,他们八面威风的时候,一定早有人看透了他们,并不从心眼里尊重他们,只是他们掌握着别人的饭碗,人家奈何不了他们。往深了说,尊重领导,骨子里是封建观念。因为笼统地说尊重领导,往下则逐级奴化,往上的终极点就是个人崇拜。人与人之间,当然是相互尊重的好,但值得尊重的是你的人品和才能,而不是你头上的官帽子。当初我侧身官场,在所谓领导面前,我可以服从他们,却不一定尊重他们。想赢得我的尊重,得看他们自己的德行。

我们平头百姓,只是官场的看客,奈它不得的。官场该如何时便如何,且不去管它。只是这社会的角角落落,如果也越看越像官场,麻烦就大了。举个例子,机关或学校食堂大师傅卖菜,手持菜勺总是抖个不停,你若是他的熟人,手立马不抖了;又比如,公共车的售票员,见了熟人居然非常慷慨,不要他买票。食堂大师傅和公共车售票员手中的权力实在小得可怜,却也能以权谋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城市里的所谓“穴居族”(寄身城市地下管道或废井的流浪汉)的报道,发现这群人的内部结构、游戏规则竟同官场惊人地相似:有拉帮结派,有勾心斗角,有吹牛拍马,有请客送礼,甚至还有个人崇拜。

那么,我看到大桥下面修车的师傅,自然会想到官场了。况且师傅又那么像官员,口才出奇地好,戴着眼镜,留着大背头,居然还气宇轩昂。天下很多官员同大桥下面的那位修车师傅,只要换一下行头,保证看不出谁是谁。

我自然知道,这些都只能是我的迂腐之论。生活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行进,没谁有工夫同你讲道理。作家们也不必管有没有人同你讲道理,写自己的小说吧。但如果作家以为自己的创作可以发挥多大的功用,甚至匡时济世,那又迂了。小说就是小说。

关于《夜郎西》——《夜郎西》创作谈

每发一篇小说,总有些很好的朋友问我:听到什么反响了吗?朋友们的所谓反响,说得含混,我也只好含混地笑笑。哪能指望一篇小说一定得有什么反响?我从来没这么自恋。不过去年的《今夕何夕》,偶有官场外的人看到了,就说写得太真实,也太骇人了;而官场里面的人看了则不以为然,说现实比我的小说更骇人,我写得有些“小巫见大巫”。其实,不管大巫小巫,我想都有写的必要。

然而《夜郎西》中的关隐达则不是诸如此般的巫类。他算是比较正派、廉洁、敬业的官员,所以群众拥护他。但他并不是完美的,如果不在宣传上作些技术处理,就把他作为先进典型推出去让大家学习,显然是不行的。他的确不含不占,但他多半想到自己正背时倒运,凡事小心些好;他同下级相处融洽,但到底有些笼络人心的意思;他处理个别干部时显得正气凛然,私下却想借此树立自己的威信;他最终向腐败发起了进攻,但却是万不得已的义愤之举,他原本打算大家相安无事,好让自己有个平稳的工作环境。可是,中国的老百姓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当官的只要稍微做些好事,或者比别人表现得稍微好些,或者只要不干坏事,百姓就会当你是父母官,就会送顶青天大老爷的帽子给你。再加上近几十年,老百姓早让“高大全”的官员形象倒尽了胃口,他们评价官员的标准早世俗化了,已经十分通达。你有些缺点,他们能够容忍。只要你做得不算太坏,他们并不苛求你。如今在中国做清官,生活上也许清苦些,但百姓从心里拥戴你。关隐达是群众心目中的清官,人民代表就把上级意图抛在一边,选他当了县长。中国人所说的青史留名,我想并不是指载入那发了黄的线装书,而是让百姓代代口碑相传。

关隐达是否就是个成功者呢?人民代表推举他当了县长,但他的当选是不合组织意图的,上面事实上不承认他。他的县长当得太艰难了,就连向地委领导汇报工作的机会都难得轮上。面对官场宠大的动作机器,他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隐达又不算个成功者,因为官场上评价人成功的标准,就是看你是否官运亨通,是否青云直上。总之,把你一辈子的努力换算成官阶来衡量,这是很叫人无奈的。

这里就有两个标准了:一个是人民的标准,一个官场本身的标准。人民的标准在现世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但他属于历史,它的评价是永恒的。官场的标准在现世却是绝对权威,但它的评价总需历史再作审视,不少被官场标准推为极显极贵者,让人民或历史的标准重新评价之后就成了大奸大恶。无奈人民的标准总是滞后的,因此历史便总是在后悔。勿庸置疑,这种后悔的代价是沉重的。

有种批评,说是太贴近生活的小说,是新闻式写作,没什么文学价值。我的文学观很陈旧,始终不明白文学为什么要疏远生活。还有一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可那些专司新闻的媒体,会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布下迷魂阵的,那么小说真能起到新闻的效果,倒也是功德无量。我便以为批评别人小说是新闻式写作,实在也是一种抬举。

拿她们如何是好

——读许丽晴小说集《冬雪无忌》

如果手里有一面魔镜,我们可以照见许丽晴小说里的女主角前世都是精灵,衣香鬓影,仙袂飘飘,乘着轻盈的白云直往天上飞升。然而她们不幸误投凡胎,错降尘世。她们的裙裾上牢牢地绑上了沉重的沙袋:谋生与事业,丈夫和孩子,责任及爱情。她们虽然仍保持着那个升天的姿势,但已无法轻盈地羽化成仙。她们有仙女明亮的眼睛和柔软的心灵,却毕竟不

再是仙女,只是人生血肉战场上的女战士。她们手里拿着的不再是馥郁的花篮,而是饭勺和时刻上着膛的枪。

我们看不到她们自怨自艾,顾影自怜。她们仿佛生来就认同了尘世的命运和责任,那样心甘情愿、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她们是尘世间的完美主义者,想做最美丽的女人、最温柔的妻子、最慈爱的母亲、最优秀的职员,甚至是最勇敢的警察、最成功的官员。她们难得有须臾的放松,虽然有时候也哭、也抱怨、也失败,但无一都有着不向逆境低头的坚韧和倔犟。哪怕是作家笔下最带漫画色彩的“反面”形象,也表现得那样不屈不挠、有姿有态。

许丽晴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写机关生活,写现实种种。机敏细腻的观察,犀利洞彻的文笔,冷峻智慧的理性色彩,对生存空间的微妙、无奈、黑色甚至残酷毫不避讳,随意间就捕捉到个中的玄机和奥妙。这本不是一个女作家的特长。她睁大着眼睛看人生的惨痛和丑陋,准确有力,直指核心。她的小说里有沉甸甸的人生,有不能回避的血泪,而更多的是勇气和智慧,不是绝望。

许丽晴的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却又时时透出浓浓的诗情和暖意。她对大自然有着非常敏感的触角,花朝月夕,春雨秋风,都会在她多情善感的心里引起波澜。她笔下的女主角是跋涉人生的战士,也是最能发现和欣赏自然美的诗人。这些女性形象,大多有着知识女性的自信和自尊,却不缺乏女姓的温柔细腻、善解人意。所以,许丽晴的小说无论怎样写现实的无奈和人生的沉重,都总让人觉得温馨婉约。

读了许丽晴的小说,男人们或许会有某种想做骑士的冲动。我们真不愿意她们的鞋子再踩在泥泞的雪地里,再为生活的沉重和艰难叹息落泪。我们愿意还原她们仙女的天性和姿态,愿意她们手中只提着花篮。可这也许只是男人们的自作多情,她们自己未必答应。她们哪怕真的曾做天仙,一旦呼吸凡俗之气,再也无法飘逸。

肖仁福小说

——肖仁福小说集《局长红人》序

我最害怕两件事,赴饭局和替人作序。上了饭桌,我不喝酒,却又要说很多废话,真是辛苦;为人家的作品写序,是需要段位的,而我多少还有点儿自知之明,总是避之不及。

可最近好几位朋友,都是官场的,都说要出版小说,嘱我作序。真是难煞我了。我总对

他们说,好好的放着官不当,写什么小说呢?我的这般婉辞未能被朋友理解,他们仍执意要我写几句话。这几位朋友,都是官场上风头正劲的人物,眼看着就要飞黄腾达了,却走火入魔,写起小说来了。我虽是这么说,但并不完全是我的真心话。多一位文学同道,我是高兴的;可能会少一位官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官员靠几个人点头就可以下文件批发,作家得靠千百万读者认同才算数。

肖仁福先生原本同我一样,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只是业余干些文学勾当。我们偶尔聚在一起,吃饭,喝茶,开玩笑,说段子。只是从来不谈文学。这年头将文学挂在嘴上似乎是件很迂阔的事。肖仁福不太说话,习惯摸着他那浓黑的小胡子倾听,模样有些高深。我以为他是在深宅大院里呆久了,身上免不了谨小慎微的小干部病。

读了肖仁福先生的小说,方知他骨子里面永远只能是个书生。我说他是书生,意思自是褒扬的。而别人听了,肯定以为是揶揄。词典是死的,人世却是活的。比方官场里面,聪明的意思是滑头,成熟的意思是虚伪,严肃认真就是装腔作势。我说肖仁福是个书生,只因读了他的小说,知道他仍然是个认死理的人。很多时候,如果没学会指鹿为马、没学会混淆黑白,就会被人嘲笑为书生。

我喜欢有些书生气的人。肖仁福先生的小说,将当下官场生活原汁原味地搬了过来,真实得有点儿残酷。人生本应有多种可能,而官场是条单行线。在这些小说里,行走官场的人们,憧憬着锦绣前程,而事实上他们更多的希望被阉割了。他们或者春风得意,或者怀才不遇,或者失意消沉,而共同的脸谱就是看上去浑浑噩噩。放浪形骸成了时髦的生活方式,放弃原则取代了所有人生原则。不论成功与否,灵魂总免不了堕落。灵魂的堕落成了特定时空的必然,如同自由落体运动,运行轨迹来自上帝第一脚的恩赐,同灵魂的质量没有关系。这些灵魂在滑行之中的自我救赎纤弱无力,亦如自由落体运动所能凭藉的阻力仅仅是稀薄的空气。我读这些小说,时常透不出气,感觉氧气被抽空了。

有种批评,说是太贴近生活的小说,是新闻式写作,没什么文学价值。我的文学观很陈旧,始终不明白文学为什么要疏远生活。还有一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可那些专司新闻的媒体,会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布下迷魂阵的,那么,小说真能起到新闻的效果,倒也是功德无量。我便以为批评别人小说是新闻式写作,实在也是一种抬举。

生活中的很多故事,本是不知道的好,落得耳根清静。可偏偏有类作家是多事的人,专挑有些人不高兴的事说。谁想装聋作哑,可以不看这部小说集。

废言小说

书越是弄得一本正经,我越是生疑;就像做人,那些凡事冠冕堂皇的,往往道貌岸然。废言的小说绝不作态,读他的小说集《城市爱人》,就像在同一位经事颇多的朋友聊天。

废言称自己的小说为方志体。其实关于历史,我倒宁愿相信稗官野史或民间传说,不太相信那些煌煌赫赫的史志。史志看上去言之凿凿,却免不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中国没那么多史马迁或董狐,秉笔直书只是史家的理想或傻气。史家只要端着官家的饭碗,就别指望

他可信。倒是中国史家的笔法,简约凝炼得好。废言所谓方志体小说,大概就在笔法的神韵上。他那一组《广东房子人》,写一个个人物,总是廖廖数笔,须眉毕见。废言的小说,就像我喜欢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一样,没有自私的功利,不理会什么叫正统,不讲究为尊者讳,也不替谁隐恶扬善,只认天地良心。有人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史,也许就因为文学作品超越着正统的史志。

真说史志笔法,最为可贵的,就是作者并非迫不及待地要从字里行间爬出来。废言的方志体小说,只有小说人物在你面前行走,不会听见作者躲在人物的肚子里叽哩咕噜,也不会让你感觉有一位救世主一样的作家在你头顶飘忽,向你布道传教。我最讨厌的就是那种打扮得像圣经一样的小说。中国老百姓好像永远长不大,每天得听各色自命高明者的教诲,回头想看看小说,还得听你作家说教,累不累?作家且莫自命高明,只有读者才有资格琢磨你作家是否高明。废言是位很懂得尊重读者的作家。

废言尽写小人物。关注小人物,得有大情怀。如今我见的较多的是小人物梦想做大人物,大人物梦想做大大人物,大大人物又想做成大大大人物直做到南山松老,最好成佛登仙。而废言这位小人物却悲天悯人,写了多年小说而只写小人物,真的可爱。

说来奇怪,废言小说时间地点都很实,可我读了总觉得时空恍惚。不知是我的感觉不对,还是废言营造了某种魔幻般的艺术氛围?不过依我的读书心得,小说人物若能游离于时空之外,必是传神。确实,废言小说中有些人物,属于过去的岁月,却又像我们成天可见的熟悉面孔;而且,他那些写当下生活的小说,今后再读,也不会觉得陈旧。但对于生活,某些艺术形象魅力不衰,又未见得就是好事。比方说,一百年之后,我们读到阿Q时不再倍觉亲切,就是民族大幸。这却是文学搭救不了的。

废言笔下没有大事件,只有无数平常的日子,一如我们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着的。我是个总为平常人的平常日子而感动的人,所以偏爱废言的小说。平常人的平常日子,是生活的常态,也是历史的常态,诠释着人世间所有的含义。我希望生活中少有些大事件,多些平和与冲淡,因为有些所谓大事件,往往意味着阴谋、掠夺、杀戮,拟或谎言和荒诞。而平常日子是宁静的,老百姓愿意宁静。废言笔下?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