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小说

波波小说>修福积德造命法的书结缘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天福报,那也能得到。但这么一来,我们一生修行所下的苦功,也不过换得来生享一生福而已,这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享福没有不迷惑颠倒,所以享福报当中又造无量罪业,这是我们特别要警觉的。

菩萨在这个心最初一动的时候,就能知道后来果报是否清净,这是与我们凡夫不相同的所在。十方三世一切事相,皆是讲的果,有果必有因。这个因,没有一桩不是由我们心地最初一念的生灭心中,现起十法界依正庄严。明心见性成了佛之后才明了,真心理体上本来没有一切妄相。这个道理虽然很难懂,但是不能不懂。我们在讲堂里面,大经大论上常常讨论这问题,常常提起这个问题。一遍、二遍、十遍、二十遍,我们悟不过来不要紧,千遍、万遍必然有个悟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所以经一定要多看,一定要多听,目的就是要开悟。

我们获得清净心的现前,然后才晓得,像《华严》里面所讲的无障碍法界。此地举了一个例子:“一毫端上纳尽华藏世界。”这一个例子是指事事无碍的境界。由此可知,不但在我们六道凡夫境界里,六道以外四圣的境界中,也就是说整个十法界的依正庄严,没有一桩不是因果感应的道理——成佛有成佛之因,做菩萨有做菩萨之因,三途有三途之因,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明白之后,十法界就可以随意选择,我希望到那一个法界,我就造什么样的因。换句话说,十法界里可以自作主宰了,就不会随业力飘荡了。

《了凡四训》就是教我们在境界里作主,改造命运。而凡夫没有一个不随命运转移的,那一个人能逃得出命运呢?能逃得出命运的,过去讲只有修行人。所以看相算命的,他不看修行人。为什么呢?修行人的命相看不准,因为他自己能改造。如果修行人被看相算命的算得很准,还对看相的夸奖几句,自己还不晓得反过来惭愧——修了这么多年,还是在命运手中,一点都没有转过来;那他的修行是一点都没有进展的!

袁了凡是个凡夫俗子,都能扭转命运;我们是佛门四众第子,要不能改造命运,那还谈什么修道呢?无论在家、出家,学佛第一步就是要改造自己命运,这是祖师特别提倡流通本书的用意所在。也就是给我们在佛法里面,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后大、小乘的经典,我们才能得受用。末后一句‘此理,势所必然也’,这个道理势在必然。

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这是祖师对于一般凡夫的悲痛与感叹。由梦东禅师的两句话,我们就明白了,因果的道理,凡圣皆不能避免,皆不能超越。现在先问我们自己相信不相信呢?如果能相信因果报应,这一种人就是经上所讲的多善根、多福德。不相信因果报应,那是少善根、少福德。不信因果他就不肯修善因,不修善因就是自己放弃可以得到善果的机会,这真叫做自暴自弃。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注意“断恶修善”是我们本分上的事情,我们应该要这样做,至于善的果报根本不要理会。富贵、功名、长寿、多子孙,一概都不要求。你的善因厚了,自然就报得了,何必要求呢?如果你要求,那个善就不是真善。古德教我们“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即是只问修善因,不理会善果——善积厚了,果报自然现前。这多么自在!不相信善恶果报的,必然是常造恶因;常造恶因的人,恶业成熟,焉有不受恶报的道理!果报不可思议。印祖在此地给我们讲‘常受恶果,经尘点劫’,常受恶报。“尘点劫”是指时间之长。

尤注说:“劫,最长时间也。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历第一中劫曰成劫,历第二中劫曰住劫,历第三中劫曰坏劫,历第四中劫曰空劫,循环往复多不胜计曰尘劫。”“尘”是指微尘,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合起来称为一大劫。这就是说明我们要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依然造作恶因,没有不堕恶道的。一堕恶道,苦报的时间就太长了。我们学佛的同修门,要想在这一生真正有成就,必要从深信因果上做起。换一句话说,最低限度的好处是不堕恶道,这是给那些凡夫俗子,没有志气的人所讲的。对于真正聪明智慧有志气的人说,最低限度也要带业往生,这才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佛菩萨教诲之恩。要能带业往生,现前我们所做的正助双修就要精进。所谓正修,即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忆佛念佛,一切时、一切处,心上只有阿弥陀佛;助修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也就是这一篇给我们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恶修善,不希求一切福报。求什么呢?只求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就决定可以带业往生了。这样修学正是再稳当不过的,决定可以成功。如其不然,纵然来生享人天福报,福报享尽了,还是免不了轮转恶道,这是很可怕的事。须知“众生以善恶业力轮回六道,(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地狱道,(五)饿鬼道,(六)畜生道。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末由出离之流’这就是讲我们六道生死凡夫,不相信因果报应,所以才出不了轮回,是很值得哀伤的。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

此处说的‘圣贤’,包括世出世间。世间的圣贤人和出世间的圣贤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说千言万语,目的只是一个——教我们‘返省’,教我们‘克念’。反省是“慧”,克念是“定”;反省是看破,克念是放下。念是什么呢?妄念。克服自己的妄想念头,妄念能够息灭,真心理体才能够现前(真心里面本具之光明,在佛法里称般若智慧),孔夫子所说的明明德,也才能够现前。换句话说,性体本具的光明德用,才致于埋没。

‘亲得受用’,‘亲’是亲自。你能得到理体上的受用,就像诸佛菩萨的受用没有两样。这种受用,是指法身、般若、解脱。你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得大自在,这是圣贤垂教的目的所在。

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

这几句话很值得我们警惕。圣贤书现在人读的固然不多,但我们的同修可以说人人都读过。纵然没有读过世间的圣贤书,佛教的经典、祖师的语录,这是出世间的圣贤,我们读了不少年。但是我们的法身、般若、解脱,有没有亲得受用呢?如果三德秘藏还没有现前,还没有得到受用,原因在什么地方?这里就给我们说出来了,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了,我们的毛病是“不相信因果”。口头上说因果,这是没有用处的。为什么?身心还是‘肆意纵情’、六根放逸,这就不相信因果。

经上佛教我们应怎么做,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却没有依教奉行,佛说的是一桩事情,我们自己做的又是另一桩事情。我们的心行与佛的教诲不能相应,还是肆意纵情。这样的心态,纵然读之,不要说读一年、两年,就是念一辈子也是枉然,何以故?这样念一辈子经,也不过学其章句而已。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发心要做菩萨、要做佛,所以不能成就。

‘希’是希望,希望做圣人,希望做贤人。‘圣’就是佛,‘贤’就是菩萨。我们反过来问自己,有没有发这个心——我要做佛。什么时候做佛?这一生就要做佛,不必等来生;现在就要做佛。要发这样的心才行,这样才能得受用。要是不发这样的心,大乘经典、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训,焉有不当面错过之理!这一句话点破我们四众同修的毛病,我们应该要觉悟。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

袁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是他教儿子的家训,在文字上、在义理上,都能够达到“通畅无阻”。‘豁人心目’,就是佛法里讲的开悟。只要你认真去读,都能够叫你开悟的。‘读之自有欣欣向荣’,这里的欣欣向荣,是以植物来做比喻。就是自然生起远恶向善之心。尤注说:“指心地上一片生机。”确实有这个味道在。‘亟欲取法之势’,念了之后,你心里就会起效法之心。了凡先生这样做是对的,我也应该这样效法;他能够改造命运,我为什么不能?不但我们能,我们要比他更殊胜,我们前途比他更光明。因为我们藉这个基础,可以直接入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修学大乘佛法也是落空了。

在弥陀法会中,我向诸位强调“念处、正勤”,四念处、四正勤要不晓得怎么修法,读《了凡四训》就行了。有《了凡四训》,就可以代替了。你看看这多么重要!要是没有这个基础,等于没有根。我们五根(信、进、念、定、慧)里要具足前面三根,才能带业往生,就像植物的根。根生在那里?根生在土壤之中。要是没有土壤,根要生在什么地方?土壤是什么呢?就是念处、正勤,换句话说,就是《了凡四训》。

我们现在学的大乘佛法没有立足处,所以我才普劝同修门,先修《了凡四训》。这太重要了!好比我们心里面,想兴建高楼大厦,得先找地皮。《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就是土地。把土地找到了,再盖房子才有可能。土地没有找到,在什么地方盖房子?因此这两本书是我们当前不可或缺的课程,应该积极的取法。

洵淑世良谟也。

‘淑’,善也,言此书具改善世道人心之伟力也。这是极力称赞这部书,这部书确确实实具有改造世道人心的力量,也可以说这一部书是修行成佛作祖的根本。

永嘉周群铮居士。发愿流通。祈予为序。

此处说出流通这一部书的因缘。什么人发心流通呢?永嘉就是现在的温州,温州有一位姓周的,周群铮居士,他发心流通。将这一部书重新翻印,赠送给十方结缘,请求老法师给他作一篇序文。序文就是对这部书里面的要义以及功德利益,作一番介绍。

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这是祖师谦虚的话。‘撮取’是仅举大要。‘圣贤克己复礼’,尤注说:“战胜私欲之谓。即孔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修省工夫。”这是儒家(孔子)教诫学人用功的方法,在佛法上就是离一切相。《金刚经》教我们、不要取相,不要着相,也是这个意思,这是讲克己的功夫。“毋意”的意,我们用佛法的名相来说,大家更容易懂,意就是意识,再说得粗浅一点,就是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用第六意识。你看看孔老夫子,他不是不懂,他讲的跟佛法没两样。佛教我们离心意识,这就是离意识——第六意识。毋必、毋固,固就是固执,必就是一定要这样,这两个字可以说就是末那识。必与固都是执着,在境界当中,一切不执着。“毋我”就是忘我,在佛法里就是破我执。破人我执、破法我执,岂不就是离末那识?你看看与佛法离心意识参,有什么两样?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也要离心意识,念佛还是要离心意识,才能明心见性。

‘复礼’说实在的话就是见性的境界。性是讲体,礼是讲用,是从相用上说,得其相用必然见性。孔夫子为什么多礼?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多礼?对待任何人都恭敬——佛教我们一切恭敬。真正有礼貌,丝毫不欠缺的是圣人,有体有用。如果说世出世间一些大德们,学问增长,道业增长,却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就颠倒行事,绝没有这种道理的。愈有智慧,愈有修持,对待众生是愈谦虚。你从谦敬当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智慧光明,如果说学问增长了,脾气也大了,贡高我慢习气增长了,这决定没学问。在佛法里面讲那是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他已经遭难了。也就是说他走的不是佛道,他已经落到魔道里面了,决定不是佛,决定不是在正法上。

‘复’是回复恭敬。可见得从前不知道恭敬,明心见性之后才知道恭敬,才晓得平等,才知道谦虚。懂得尽量把自己压下来,抬举别人,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皆是善知识,尤注说:“恭敬可谓之为无形之礼服。”从这些地方也可以勘验我们自己的功夫,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法,我们谦敬之心是不是在增长?傲慢的习气是不是天天在断除?这是很值得我们检点反省的。假如我们傲慢习气在增长,谦敬的功夫没有进步,自己就要觉悟,我们没有在菩提道上;换句话说,在佛法里面,无论学那个法门,一定有过失,一定有毛病,道业不会增进,善果不会现前的。怎样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道上?就用这个功夫就行了,不必请教别人。别人都说客气话,都恭维你。为什么呢?说真话的人很少(因为听假话我们欢喜),口里说的是一桩事情,心里面想的是另一桩事情。我过去不懂,人情世故知道得少,就犯说真话这个毛病。

以前有一个同期的戒兄弟,感情非常好。他讲经,我也在下面听。讲完了以后,他说:“我讲得不好的地方,请指教、指教。”我就以为是真话,就告诉他,你那个地方有毛病,要改过。他脸马上就红起来了,眼睛瞪着我,不高兴了。我就改说:“你讲得很不错,很好!很好!”只好讲客气话,从此以后我再不敢说实话。在这种情形之下,我请教别人,别人也一样恭维我——说假的,不会说真的。我们怎么能有进步呢?真正想求进步,只有自己反省,自己检点。不要检点别的,就这两桩事情就行了——我是不是做到一切恭敬?是不是把贡高我慢的习气,天天在减低?就这么两桩事情,就能够观察得出,我们是不是在菩提道上,在道业上天天精进。

尤注说:“防闲邪念,使勿逾越范围,防心如防贼之意也。”‘闲邪存诚’,‘闲’就是防止的意思,这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常说的,防意如城。这个‘邪’是指邪思邪念、邪行邪说。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防,念头一起来就要觉悟,提起觉照的功夫,知道我这一念是善念或是恶念。念头不起则已,一起就晓得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将来果报是善报、是恶报,立刻就觉察,这叫做‘闲邪’,这叫做‘存诚’。

闲邪与存诚的功夫是一体的二面,印祖说他作这一篇序文的意思,最后结归到这两点,是希望我们象圣贤一样,要做克己复礼的功夫,要做闲邪存诚的功夫,才不辜负他老人家,作这一篇序文来介绍《了凡四训》。同时在这一篇文里面,我们也明了修学《了凡四训》,特别着重在“自净其意”上。

旧序里说明这本书精深博大、中正精微。改过、积善两篇是正文,前面也曾经提到,好像经书里面的正宗分一样。立命之学是现身说法,等于序分一样。第四篇谦德之效,等于流通分一样。诸位要知道这本书里着重在得福报——修善根福德。善根福德你会修还要会保持。用什么方法能保持呢?谦德能保持。刚才讲的“一切恭敬”才能把你的福保持得住,要不能一切恭敬,所修的福报都漏掉了——有漏的福报。一面修一面漏,修的还不够漏的,修了一辈子依然没有福报。这是佛经所说的“可怜悯者”。

贰、了凡四训讲记

一、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abxsw.net dingdianshu.com bxwx9.net

kenshu.tw pashuba.com quanshu.la

tlxsw.cc qudushu.net zaidudu.org

duyidu.org baquge.cc kenshuge.cc

qushumi.com xepzw.com 3dllc.ne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